云髻坠,凤钗垂。
髻坠钗垂无力,枕函欹。
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
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唐・韦庄《思帝乡》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十二位品貌出众却命运多舛的女子并称为“金陵十二钗”,每一“钗”皆有不同的命运,而若以“钗”的故事编写一部中国女性的史书,那么其实只有两位女主角,一个叫“金钗”,一个叫“荆钗”。
钗,杈也,约西汉晚期,发钗出现在女性的妆奁之中,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既是烘托发型的华丽装饰品,也是富贵的象征。
据唐代陆龟蒙《小名录》载,南朝萧齐时,少帝为宠淑妃潘玉儿购买了一支九鸾琥珀钗,价值一百七十万钱。南齐灭亡后,潘玉儿自缢身死,临终陈词:“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人道红颜祸水。却不知这纤弱女子也有不逊须眉的气节。等到潘玉儿的这支宝钗辗转流传到了唐代,又成为唐懿宗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的嫁妆,《杜阳杂编》记此钗:“九玉钗,上刻九鸾,成九色。”后同昌公主早逝后,这支九鸾琥珀钗从此不知所终。不知这个见证了两个女性一生兴衰的宝钗,下一位主人的人生际遇又会如何。
诗人汤僧济因淘井时得到一支古钗遂感怀前世今生作《泄井得金钗》一首: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比,插映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于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鲜。此人夸何在,此物今空传。
古代女子将头上的对钗一分为二,一支赠给爱人,一支自己保存,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称为“分钗”。白居易在《长恨歌》有这样的句子:“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幻想唐明皇与杨玉环天人相隔后,玉环化身太真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将金钗自留一股,一股送予唐明皇。曾记得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海誓山盟,只可惜此恨绵绵无绝期。
“金钗”一向属于贵族豪门所有,一般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多使用竹木陶骨等廉价材料做成的钗,叫作荆钗,后成为平民女子的代称,而“拙荆”也成为古代男子对外称呼自己妻子的谦词。柯丹邱所作的《荆钗记》中,贫寒书生王十朋以一枚荆钗作为聘礼,娶员外之女玉莲为妻。后十朋进京赶考,得中状元,但因拒做丞相婿,被贬出京,后经过了一番磨难,终夫妻团圆,而玉莲头上所戴的一直是那枚荆钗。
《荆钗记》的故事也许是杜撰,但南宋名臣王十朋的确曾高中状元,有千古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传世。据《宋史》记载,王十朋一生清廉勤***,其发妻贾氏忍贫好施、品行高洁,夫妻二人互相勉励,举案齐眉。试问世间女子选那“长恨”金钗还是这“十朋”荆钗?
“白烟泪湿樵叟来,拾得慈献陵中发。青长七尺光照地,发下宛转金钗二。”诗人谢翱因感怀亡国之痛而赋《古钗叹》,记述这样一个故事:南宋灭亡后,西域僧人杨琏真伽带领元***尽毁宋代皇陵,后妃遗骨抛撒于荒郊。一村翁在孟后陵附近捡到哲宗孟皇后生前用的假髻,“发长六尺馀,其色绀碧,其上尚簪有短金钗,宛如生前”。
一枚钗、一个女人、一对夫妻,一个王朝,或价值连城、倾倒众生,或颠沛流离、烟消云散,或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只留下一段段回味悠长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