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腰彝属彝族的尼苏支系,以精美的民族服饰而得名。仅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和玉溪市峨山县和新平县的山村。玉溪峨山县的棚租村是较为出名的花腰彝居住村寨。棚租村里目前有两个会剪花做衣服的民间艺人,一个七十多岁,另一个六十多岁,两人都已近暮年。保护传承她们的服饰文化迫在眉睫。
关键词:花腰彝 服饰 刺绣
云南花腰彝服饰概况
花腰彝是古羌族的后裔,属彝族的尼苏支系。之所以现在人们称其为花腰彝,是因为他们女性服饰靓丽精美,整套服装中,绣花腰带就有三条。
花腰彝仅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州和玉溪市交界处的山区,在红河州石屏县和玉溪市峨山县、新平县之间。红河州石屏县的花腰彝主要集中在哨充镇和龙武镇的各个村子,玉溪峨山县的花腰彝集中在小街镇的大、小棚租等几个村寨,新平县的花腰彝族分布比较散,靠石屏县的东边有,远离石屏县的西边也有。
石屏县是花腰彝最集中生活的地方,花腰彝人口比较多,他们的民族文化保留得相对较好,因此对石屏县花腰彝的研究很多,也较深入。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就有一个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建立了专门的花腰彝网站,对石屏花腰彝的生活条件、民俗文化、服饰、山歌、舞蹈、节日庆典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作了进一步市场开发。该网站对花腰彝服饰的研究有服饰展示、穿着顺序、刺绣流程、针法、纹样等方面。
玉溪峨山县的花腰集中在小街镇的大小棚租村,离石屏县花腰彝聚居地龙武镇约10公里,哨充镇十几公里。站在棚租村村口,就可看见龙武镇的村子,有一些年长的或年轻的妇女都是牧武镇那边嫁来的。她们经常去龙武镇赶集,购买刺绣花样,绣花线等材料。棚租村距离峨山县的小街镇近十公里。峨山县只有大小棚租村周围的四五个村子是花腰彝的居住地,小街镇的集市里没有制作花腰彝服饰所需要的商品,花腰彝村寨的妇女都去龙武镇或哨充镇购买。如果不管行***划分的话,应该说棚租村是紧挨着花腰彝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花腰彝居住的主要村子。因此,棚租村的服饰跟石屏县的花腰彝服饰差不多,样式一样,绣花纹样也基本一致,只是颜色配置有差别。石屏县花腰彝服饰的颜色更丰富,棚租村的颜色基本为红绿色配置。
玉溪新平县的花腰彝分布比较分散,东边靠石屏县边界的杨武镇有,西边靠楚雄州双柏县和思茅地区景东县的山村也有。对新平花腰彝居住较分散,研究较难,相关研究资料少,我们仅用了采访调查。被采访者是一位从新平嘎洒镇,老厂乡,阿鲁克村出嫁来玉溪的年轻妇女,三十多岁,13岁就离家来玉溪打工,现在嫁在玉溪九龙池旁飞井村。阿鲁克村里,她的同龄人都在外打工,她们从来没有做过刺绣和服装,只是对小时候穿的衣服有点模糊的记忆。她们奶奶一代还穿着简易的花腰彝服装,母亲一代就不再做花腰彝的民族服饰了,她们这代只有小时候穿过民族服装。据她说阿鲁克村的花腰彝服饰已经失传了,她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村子的服饰跟石屏县和峨山县花腰彝的服饰有所不同。不久前她带她女儿回村子,在集镇上为她女儿定做了一套他们那儿传统的花腰彝服装。这套服装除了手工钉银泡以外,其他都是机器做的,花边是机制的,缝纫是机制的,布料也是化纤的,硬硬的,穿在身上割着脖子,她女儿穿了一次就不再穿,只好放着做纪念了。从这套衣服就可看出那里的花腰彝服饰文化确实已经失传,服装不但不是手工做的,而且样式也跟石屏和峨山的完全不一样,而跟花腰傣的服饰有所相同。
玉溪市棚租村花腰彝服饰状况
棚租村位于玉溪市峨山县与红河州石屏县交界的山区,距离峨山县小街镇约10公里,距离花腰彝族主要聚居地石屏县龙武镇10公里、哨充镇10几公里。棚租村又分为大棚租和小棚租两个部分,两部分相隔仅一公里左右,大小棚租村的居民都为花腰彝,他们跟石屏的花腰彝保持着密切联系,去石屏的集镇赶集,与石屏花腰彝村相互往来,联姻通婚。
棚租村不乏本村的民间艺人,峨山县文化馆在该村确定了非物质文化传人,旨在保护他们的服饰文化,让其不断传承。除文化馆确定的文化传人外,还有别的年长妇女也十分擅长剪花和服饰缝制,村子里的年轻人也跟本村的剪花艺人购买花样,请他们裁剪缝纫衣服,但因为价格较贵,所以年轻妇女更愿意去龙武镇集市里购买。
我们主要采访的是大棚租村里普通人家,一家四世同堂,最老的祖母九十多岁,最小的2007年才出生。家里第三代年轻的妇女二、三十岁,她们都在农闲时绣花,做衣服。她们只会绣花,花样是去龙武镇赶集时购买或跟村里的艺人购买,衣服也要拿去集镇或在村子里请人缝制。村子里的剪花艺人就是她们介绍的。
普秀珍是大棚租村里会剪花的老艺人,70多岁,石屏县龙车村人。13、14岁跟龙车村的一个老妈妈开始学习剪花。普秀珍15、16岁时,这位老妈妈就过世了,她现在已经不记得老妈妈的名字,但从那时起她就一直剪花,一边读书一边剪花。23岁嫁到大棚租村。普秀珍有两个儿女,儿子在峨山县文化局,女儿已经出嫁,仍然生活在棚租村。目前家里只有老两口,收拾得干净整洁。普秀珍的剪花带着明显的石屏特征,都是传统的老式花样。棚租村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她剪的花样,没有人跟她学习剪花,她们喜欢另一个艺人肖会玉的新式花样。
肖会玉是大棚租村人,60多岁,没有文化,不识字。14岁跟着奶奶学剪花,17、18岁开始卖花样,20岁左右开始自己创新。肖会玉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跟着她学手艺,小女儿嫁到别处,不在本村居住。肖会玉是峨山县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人,云南省每年给她一点经费,让她向村里的年轻妇女传授手艺,她很愿意教年轻人学剪花,只是她认为剪花很难,要靠遗传,所以其他人学不会。她现在有一外孙女,10多岁,还没有跟着学习剪花,要等她长大以后自己决定是否学习剪花。
肖会玉会剪两种花样,一种是跟奶奶学的老式花样,和普秀珍剪的老花样风格一致。另一种是她自己创造的新式花样。她创新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新式花样,还有就是一天到晚就剪几个花样没有意思。其实喜欢老式花样的人也很多,但年轻人更喜欢新式花样,她们认为新式花样绣起来更简单。新花样以线为主,不用绣花人过多思考,只要用平绣的方式把花样包着就可以了,而老花样以面为主,绣花人必须思考如何将面进行分割,线才不会过长,而绣花的层次会更丰富。
从长远来看,棚租村花腰彝的服饰文化前景堪忧,民间艺人年纪已长,年轻的艺人越来越少,新千年出生的一代前途不明朗。总趋势是人们越来越不看重自己文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越来越没有闲暇时间制作服装,享受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花腰彝网站.
作者简介
陈江晓(1968.09-),女,汉族,重庆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画和民族民间工艺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云南玉溪花腰彝服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