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日渐增多。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来评价。目前中国已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能源消费的势头并未出现停滞的苗头。自2003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始终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由此带来的能源供应瓶颈矛盾日益突出。可以说,能源问题已演变成为一个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国能源消费中的三大问题能源消费结构低度化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接近70%,石油比重仅为20%,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都很低,急需进行结构优化。目前,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是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占总消费的35%,其次是天然气、煤炭及其它可再生能源。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
随着消费量的增大,过度使用煤炭的弊端日益明显,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煤多油气少、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过小的特点决定了煤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支配地位,能源供应优质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在2030年将水电和核电比例提升到4.5%,其生产能力要提高3倍才可实现。(***1)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能源消费的产业分配与三次产业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第二产业耗能巨大。工业生产一直保持较高的GDP贡献率,农业比重由1980年的30.2%稳步下降到11.3%,而同时期第三产业比重由21.6%上升到40.1%。高耗能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上,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另外农业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中国的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相关性弱化,由于处在工业化粗放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构成和管理均较落后,加之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能耗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截至2006年,中国万元GDP能耗为8.77吨油当量/万美元,但与发达国家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能耗仍然偏高。(***2)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将日益增大
未来,随着能源需求总量逐渐增大,能源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还将有所扩大。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为24.46亿吨煤当量,比预计能源需求总量少2.54亿吨煤当量。
预计未来能源需求增速平稳,但总量可观。除了近期经济增速减缓外,还有多重因素有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
首先,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减缓能源需求的过度增长,尽管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石油、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逐步改善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其次,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抑制能源的过快增长,目前第三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在40%左右,有关机构预测,至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上升至47%。
再次,随着中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加快,能源补贴逐渐取消,国内能源价格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日益攀升的能源价格无疑会对中国能源需求产生抑制。
最后,目前的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等***策也会逐步发挥作用,减缓能源需求增速。
多个机构一致认为长期内中国能源需求增速有望得到控制。据IEA预测,2005~2015年间,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7%,此后能源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2005~2030年期间内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EIA的预测结果也十分类似,认为2004~2030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3.5%。
但是,由于能源基数较大,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总量仍将十分可观,对中国的能源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能源“十一五”规划,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煤,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5%。由于能源基数大、增长率相对较高,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最终超过美国。据EIA预测,至2025年中国将成为垒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资源短缺中国策略
从三次产业看能源消费情况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但同时能源消费量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也最高。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接近50%,但从能源消费量来看,第二产业占比超过80%。
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计算公式: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三次产业增加值)虽均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的数值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由于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大,2006年东北三省均未能完成节能降耗控制目标。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形成已久。2006年,山西每万元GDP能耗为2,88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200S年,国家选定的10个行业1000、家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山西省就占到90家。山东省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主,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煤炭、建材、发电、化工、冶金等都是高耗能产业。2005年全省消费能源2.36亿吨标准煤,总量居全国第一位。
各行业能源消耗情况
2007年排名前十位的高耗能行业均属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伴随高污染,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使得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从2007年第1季度国内工业运行情况看,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目前,中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
短期产业格局的调整
短期内,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抑制。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淘汰高耗低效产能是近年来重点调控内容之一。2008年8月,中国的生铁、钢铁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出现下降;进入9月,降幅进一步扩大,分别为6.1%和5.5%。同时,粗钢、塑料、化纤、烧碱、纸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也出现负增长,其中粗钢和塑料降幅达9.1%和8.4%。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减缓以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双重压力之下,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必将进一步下降。
严格限制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落后工艺技术将使高耗能行业的增幅继续回落。国家将会利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落后炼铁、炼钢、电解铝产能等的步伐。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得到扼制,将使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向,避免再度出现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与盲目扩
张,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
主要耗能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被逐步淘汰,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技术,降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及污染。在短期内,中国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因此通过使用洁净煤等技术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减少污染应成为一项重点战略。钢铁行业中,新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作用。中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体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泥行业中,新工艺的应用可节约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长期产业格局的演进
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为改善能源结构,同时实行节能、环保等多重目标,核能、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大大加快。国家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策措施。
由于上游成本瓶颈的突破和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中的两大主力品种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成本有望在3~5年内大幅降低。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0年,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4%。目前中国年利用地热能约4.4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
从中长期来看,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建立资源节约型、高能效的产业体系。目前,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经济重型化的进程之中,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屠主要地位不可避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工业结构的重型化,近年来中国的能源供求形势经历了由紧张到短缺的过程。从长远看来,能否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量完成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轻型化。
高能耗产业将进入市场饱和阶段,今后的经济增长将不能再依靠高能耗原材料产业的高速扩张。发展第三产业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流方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国家对终端消费层面上的引导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产业结构将不断向着能源节约型方向发展。国家要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逐步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树立企业公民意识。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能源消费三大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