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笔者先讲述骑楼建筑的由来,再结合广州市骑楼建筑分部现状,与不同风格式的骑楼建筑做分析比较,总结出优点与缺点,证明了骑楼不仅仅是一个过去,也一定能活在我们的当下。
关键词:骑楼建筑;现状;优缺点
一、由来
骑楼的形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帕提农神庙。但岭南地区的骑楼,更多的是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广州市热气候属我国南方沿海湿热型气候,强辐射、高气温,闷热、多雨是它的显著特征。而这种热气候对市区人行道热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降雨、日晒和台风侵袭。因此,人行道建筑就必需满足“防雨、防晒、防台风”的适应气候功能。要达到这三防”,人行道建筑就必须有足够的遮雨、遮阳、挡台风设施。
这时,南洋华侨带回来的一些外廊式建筑较好地满足了当地的气候。雨季,每当突然风雨交加,骑楼就成了骑车者暂时避风雨的好地方,而行人照样可以逛街购物,不必撑伞遮雨。即使台风袭击我市,行人也不必担心有高空坠物的危险。骑楼不但有利于行人,也有利于沿街店铺,它使店内的商品不受日晒和台风飘雨的威胁。故而当地人便吸收了这种形式,结合当地实际,创造出了骑楼这种适合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的建筑形式。
二、现状
现在,广州市保存较好的几条主要的骑楼街有上下九路、北京路、第十甫路、长堤大马路、六二三路、***路、大新路、西濠二马路、靖海路、万福路、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大德路、文德路、吉祥路、惠福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这些骑楼形成了旧城区的格局。其中分布着各个风格的骑楼建筑,这些不同的风格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1.仿哥特式。代表作:北京路新华书店(特征是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和爱群大厦(垂直构***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
2.南洋式。代表作:文明路186号。(特征为: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3.古罗马券廊式。代表作:新华大酒店(特征是底层骑楼为券廊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
4.仿巴洛克式。代表作:万福路和下九路(其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
5.现代式。代表作:泰康路一带(它们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三、优缺点
1.优点
(1)人车分流。广州因为商业街的人流多,所以骑楼底的空间宽而高,其尺度比其他城镇骑楼都大,是沿街商铺很好的“门厅”。而且骑楼的柱子比较粗,基本是方柱,在交通噪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粗大的方柱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起一定作用,加上柱列的视线遮挡,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忘记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是行人安全逛街很好的心理场。
(2)遮阳和隔热。在骑楼的剖面***中,由上往下是阳台、阳台和灰空间,阳光不会直射到居室和店铺里面去,过度的空间保证了热量被及时带走,达到遮阳和隔热的效果。骑楼建筑空间适应热环境的原理是:沿人行道店铺气温较低,作为马路与店铺之问的过渡空间——骑楼的综合温度比露天的马路低,而比店铺内稍高。即使在风静闷热的 日子,人行道 与马路的气温差也会形成局部热压通风。白天店铺内、人行道、马路三个空间的空气温度场形成由内至外的渐变温度梯度,从店铺出来的较冷空气带走人行道的热量,一部分上升到骑楼上盖的底部,冷却后再下降到人行道;另一部分直接进入马路而上升,形成从店铺内吹向人行道和马路的两股微气流给行人带来凉。
(3)灰空间中良好的自然通风。夏季中午前后炎热的日晒被骑楼上盖遮挡,到太阳高度较低时又被柱列和马蹈对面的骑楼建筑遮挡。人行道大部分面积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地面不被 加热,园而长波热辐射极少,而来自马路表面的长波热辐射也被柱列挡往近四分之一。骑楼的上盖不受日晒,底部温度较低。沿人行道店铺多为传统的“竹筒屋”,气温也较低,不少店铺还放冷气,气温更低。对人行遘形成“冷辐射”。于是,作为马蹈与店铺之间的过渡空间—— “骑楼”的综合温度就比露天的马路低,而比店铺内稍高。即使在风静闷热的日子,人行道与马路的气温差也会形成局部热压通风。
(4)人可自由穿梭于灰空间中,避开恶劣的天气。此乃骑楼街商业氛围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既给路人带来方便,又给自己带来商机。
(5)立面造型更加立体,虚实对比强烈。白天时,下方的灰空间在阳光的照耀下投射出浓厚的阴影;夜晚则反过来,由于商铺灯光的照射,底部灰空间成了最明亮、最吸引人的场所。人总是趋利避害,这个灰空间白天夜晚都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难怪骑楼街会客源滚滚了。
(6)充分发挥建筑的各部分功用。底层太潮湿,不适合作为居住部分;但全部架空太浪费空间,所以精明的广州人便将下部作为一个营业场所——商铺。二层居住环境相对好一点,联系也挺方便。
(7)节约土地。骑楼采用大进深、小面宽、南悬桃、北退台等处理手法,每一项都具有明显的节地效果,结合当地的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时角的变化,采用骑楼建筑模式,可以明显节约用地,提高容积率。据初步测算,“大进深骑楼式”住宅比普通住宅(9m~9.3m进深)节约用地 20%~30%左右。
2. 缺点:
(1)车道太小了,交通不方便。骑楼街的宽度普遍只有七八米,用于行车已经很吃紧,更别奢望有比较好的服务设施了。站牌什么的都只是一块牌子,等车的地方是在灰空间里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行的方便性。
(2)内部自然采光和通风情况较差。由于两侧和其他店铺项链,屋里的采光全靠前后窗户。而骑楼的平面多为竹筒屋形式,导致了采光的不足,进深比较大的地方基本上都要用到人工照明。而且打进深的房屋很难有穿堂风,通风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3)联系方便,从另一方面讲也就是容易受到影响。二楼的居住部分比较容易受到街上车流人流产生的噪音的影响,可居住性较差。
(4)缺少绿化用地。除北京路外,大部分骑楼街都是光秃秃的,不利于小气候的调节,这也是道路宽度过于狭小造成的。
(5)休息座椅十分缺乏。
(6)街道难以做扩展性改造,不太适应现代城市的规划理念及发展状况。
四、启发
骑楼,作为一种城市的符号,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性、折射一个城市的性格,但也往往与落后、跟不上潮流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多地只作为一种历名印记出现。对骑楼,很多人也这么认为。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即便在今天骑楼也是不过时的,它对架构城市的公共空间、营造城市的人情味,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应该考虑的是,在使用的形式上更加多样。
公共空间,人情味,这正是很多老广州对曾经的骑楼生活最深的感受。在高楼林立之中,保留乃至拥有更多的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更多些人情味,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通过一定的建筑处理手法,骑楼一定能活在我们的当下,而不仅仅是一个过去。
香港的汇丰银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13所示。它给人一个休息的地方,群众可以在那自由休息,给现代建筑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和人情味。这个就是骑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骑楼城市的古老时光》,杨宏烈,羊城日报出版社
[2]《从广州人行道热环境盾“骑楼”建筑的去留》,汤国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富有亚热带特征的建筑》,谢浩,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