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萨伊定律”指出供给可以自动产生需求,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存在普遍过剩的可能,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论调。阐述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对萨伊定律批判以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对多位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成因”的分析进行比较,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宏观调控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萨伊定律;危机成因比较;有效需求
中***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065-01
1 萨伊定律的基本概念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个交换过程之中,货币只在一瞬间发挥其作用。当交易结束后,我们最终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一种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之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萨伊本质上表达了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的理念。在谈及一些商品滞销的问题时,萨伊认为“该种货物所以过剩是因为它的生产过剩,或是因为其他产品生产太少”。“正是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剩,别的货物才形成过剩。”因此,萨伊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认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总会趋于平衡,从而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不存在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萨伊的这种“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思想被其他主张经济自由化的经济学家称为“萨伊定律”。
2 西方经济理论界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2.1 马尔萨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19世纪初期,针对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马尔萨斯否定并批判了供给会创造自身需求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发生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马尔萨斯提出了市场过剩理论,该理论用潜在消费需求的不足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认为要维持就业和生产,就必须产生足够的产品消费,否则就可能会出现经济萧条的现象。要避免危机的产生就必须寻找一种既能不增加供给同时又够增加需求的因素,因此,就需要存在一个只增加需求而不增加供给、只消费而不生产的阶级。所以,他支持地主和非生产阶级的消费。但是马尔萨斯的理论了受到时代环境的局限以及他自身价值观的影响,终究只是一个维护地主阶级的工具而已。
2.2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否定
凯恩斯早期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位新古典经济学家,主张经济自由化。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成了其经济思想的分水岭,由于新古典经济理论都难以对经济危机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凯恩斯在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由国家干预经济,宏观经济学从此诞生了。凯恩斯在他发表的经济巨作 《通论》中明确否定了萨伊定律,并提出了 “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经济理论,与萨伊定律不同的是他鼓励扩大需求对供给的刺激,供给是需求相关的函数,并指出相对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是略显不足的。这是因为“流动性偏好”“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与“消费倾向”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低于社会的总供给,从而使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量,从而形成经济危机。因此,凯恩斯承认***府的重要性,认为***府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降低利率水平,提高***府开支,增加投资需求,刺激消费需求,以提高有效需求。凯恩斯的理论思想和***策主张在经济学界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3 马克思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萨伊定律是庸俗经济学的典型代表,对萨伊定律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批判。马克思先后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离分配,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其中二者背离的最本质原因就是私有制的存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家手中所握有的财富和资本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资本与财富数量的日益增多,从而社会生产力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与资本积累的同时,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相关机制作用,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有进一步膨胀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多使相对剩余人口的出现成为了必然,价值的再分配也走向了有利于资本家的方向。综上所述,资本积累在让商品供给增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让无产阶级产生贫困,但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也导致发生经济危机是一种必然。
2.4 对二者“危机论”的分析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结,马克思与凯恩斯都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二者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1)二者的对策不同。凯恩斯在承认***府作用的同时,也认为市场和自由竞争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所以他认为***府应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凯恩斯认为由于三大规律的作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足肯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使得社会再生产难以完成循环。马克思则强调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会使社会化大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必然是公有制,共产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
(2)研究方法不同。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以探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矛盾,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分为价值增值过程和劳动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在创造出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还创造了剩余价值,并且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借贷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共同占有。而在凯恩斯的《通论》中,他从有效需求入手,开创了总量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无法使得供需平衡。
(3)阶级立场不同。凯恩斯与马克思对策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根源在于代表的阶级利益存在不同。马克思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因此马克思无论在对策建议,理论阐述以及在方***上都是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凯恩斯虽然在某些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但归根结底,他依然是没有跳出这个资本主义的框架,他依然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毫不奇怪,凯恩斯的视界狭隘,只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3 萨伊定律对我国宏观调控***策的启示
“萨伊定律”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供给不饱和,商品不多。为了避免出现经济危机,西方国家都运用凯恩斯经济学的中的相关***策和措施,强调对有效需求的调控,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稳定和快速的增长。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又先后出现了滞胀,又转向强调对供给的调控。到了90年代初期,长期强调对供给的调控使得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赤字,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由此可以看出,需求***策与供给***策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在经济治理当中单纯强调供给管理与单纯强调需求管理都不是万能的妙方。必须双管齐下,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
4 结论
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教会我们从历史的高度去探索社会长远的发展,所使用的方法以及阐述的理论对于指导现在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都有好处;同时,凯恩斯经济学对***府作用的强调同样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的启示。因此,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萨伊定律”,凯恩斯经济学相对立,相反我们应该将三者统一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凯恩斯.凯恩斯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 2000.
[3]王萍,李仙娥.马克思和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分析及启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
[4]萨伊.***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萨伊定律的批判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