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综观老子《道德经》,可以看出其人生观蕴含着丰富的处世智慧。具体表现有:无为而为、和光同尘、贵柔守弱、谦下不先、不争之争等。本文就其“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作简单探讨,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独特的人生进取观。
关键词: 老子 “无为而为” “不争之争” 人生进取观
老子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位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其实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特别讲究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从极其超越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不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础,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对老子“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进行剖析,以更好地理解其人生观的思想内涵。
一、“无为而为”
“无为”可以说是《老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范畴。据统计,“无为”在书中共出现12次,分布于9章中,具体如下:
1.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第十章:“爱人治国,能无为?”
3.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4.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5.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6.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
7.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8.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从此列举情况可知,老子的“无为”绝非真的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无为”是老子重要的处世哲学,它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
1.自然无为
老子的“无为”是要求人们掌握规律,顺其自然。“万物作而不辞”,世间万物都顺应着它自身的“道”去发展,没必要人为扭曲,事物本身就具有某种潜在性与可能性,“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顺其自然即是“无为”之道,对于自然,对于社会,抑或对于我们的人生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其难,否则只能物极必反。正如十六章中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能够真正了解“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全,无不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顺道而行,才能长久。可见,老子的“无为”首先是要求人们掌握规律,顺其自然。
2.“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绝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实质上,在老子的“无”中是蕴涵着无限的“有”的,其中隐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为”是在“不有”、“不恃”、“不居”的人生中隐藏着对真、善、美的无穷追求的,即只有拥有渊博的学问,非凡的创造,高尚的人格,才能有条件、有资格去“不有、不争、不恃、不居”。否则,一无所有,便无所可恃,亦无以可争;没有“功成、名遂”,又哪来“身退”?正所谓潇洒人生,只有“拥有”了,才能潇洒;一无所有,谈何潇洒。每日为衣食住行奔波,如何潇洒;头脑空空,愚昧无知,何以潇洒;人生空白、贫乏,谈何潇洒。“无”正是因为“有”,只有“有”了方能“无”。这正如“功成不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见,老子的“无为”还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妄为之意。“无为”产生于“大道”,人世间一切都要遵循规律,只有不妄为,才能将事情做好。老子的“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式,“无不为”,是“无为”(不妄为)的结果。
3.虚静的“无为”
老子主张致虚守静的人生态度。他在第五章中说道:“天地之间,其犹橐a。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a”者,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是用来形容虚空状态的。天地之间虽是虚空状态,但它的作用却是不穷屈的,运动一开始,事物就从虚空之处涌现而出。可见这里的“虚”并不是虚无,而是“虚怀若谷”,是蕴藏着无穷创造性因子的。这种“虚”、“静”的无为,实质上是蕴藏着大智大勇,而不与世俗纷争的无为。当一个人达到“虚怀若谷”心境时,其人生修养可谓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老子一生追求的就是“归根曰静”的境界。他曾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自逞己见者反不得自明,自以为是者反不得彰显,自我夸耀者反不见其功,自夸自大者反不得长久,执持盈满,倒不如适时中止,显露锋芒锐势,定难保长久。可见,虚静无为,是一种明智的无为,这种人生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不争之争”
“不争”也是老子的一种人生进取观。据统计,《老子》中共出现8次,分布于7章中,其基本情况如下:
1.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
2.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3.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5.第六十八章:“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
6.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7.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上述仅列举了直接出现“不争”字眼的句子,其实在《老子》中还有许多与“不争”涵义相近的词,如“知足”、“知止”、“不敢为天下先”等。其中老子还把“不敢为天下先”奉为“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我们一般所谓的“不争”,主要是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老子的“不争”则加深了原本内涵,涵盖了以下两层含义:
1.天之“不争”
第七十三章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这里的“天之道”指自然界运行的根本规律。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界的法则啊,虽不与他物竞争,却总能稳操胜券。显然,这是一种拟人化写法。在老子看来,作为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它的运行并不是人为地有意识、有目的地去“争”,而是“不争”,任其自然地进行。因此,这里所说的“不争”,与上文谈到的“自然无为”有很多相同之处,即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自然而然。
2.圣人之“不争”
老子所讲的“不争”并不是字面上的与世无争,而是一条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在人生领域,老子十分推崇“不争”的处事原则,认为“不争”是一种高尚的德行。他反复强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两段话表面的意思是,你不与人争,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深层的意思则是,通过“不争”,你能取得天下谁也无法与你争的成就和地位。可见,老子是以“不争”为争的。换言之,“不争”可以说是“争”的一种特殊形式,老子的“不争”是一种更高明的“争”、高级形态的“争”,是“不争之争”。说到底,老子的“不争之争”的处世智慧即在于“不争而善胜”这一点上。
综上所述,老子的“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都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刻意去做什么,自然而然。最后,老子在《道德经》末尾收笔时写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此,可以这样理解:圣人都是“无为而为”,“无为无不为”,即便“为”之,也力求“不争”。这样“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便完满融合在了一起。
在今天,老子的“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仍有重要价值。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一无所为,而是无意而为,“无所为而为”,顺其自然而为。“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他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通过无为,可以取得“无不为”的效果。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人生原则和方法,我们需要细心体悟方能“解其中味”。另外,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完全不讲“争”显然不合时宜,但老子“不争”的人生原则也并非没有现实意义。人生各个领域并不都是竞争的战场,我们首先应该懂得有所“争”,有所“不争”。凡事都“争”,既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又会使自己身陷战争状态,身心交瘁。其次,即使有所“争”,也应该用和平的、对社会无害的方式去“争”。再次,应该学会超越自我,走向老子所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广阔天地,淡泊名利,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争取更高层次上的“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在社会层面上也可以把“不争”作为“争”的策略和手段。在这个过于注重“争”的时代,运用“不争”,有时往往更可能出奇制胜,不战而胜。时人只知一味去争,而不懂得“不争”的妙用。现在重温老子的“不争”思想,对我们的人生不无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2000.
[2]孔焕霞.试论老子“无为”思想中蕴涵的积极人生观.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3]董京泉.老子“不争”思想之辨析.北华大学学报,2007,(6).
[4]李光福.论老子独特的人生进取观.南开学报,2004,(6).
[5]孙熙国,苏祝文.老子人生修养思想的现代价值.理论学刊,20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老子“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