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总能在各种媒体中看到很多的关于公益捐款的事件,如捐款中出现的诈捐门事件、慈善一日捐、郭美美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使人们对捐款失去了信心,人们不知道自己捐的钱最终的流向去了哪里,致使社会公信力薄弱,信任危机严峻,这些都使慈善事业不能顺利的走下去,不能真正的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本文就以上这些事件引发的这些问题论证,通过对捐款箱的界面创意设计,从传统意义上更新人们对捐款的认识,更多关注捐款者的情感需求,通过添加趣味性、交互性、选择性,让人们能参与其中,将捐款更多的变为人们自主的、主动性的参与的活动。
【关键词】 公益;捐款箱
前言
在社会公信力本来就薄弱的今天,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信任中国公益事业机构。当前除了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等)外,大部分捐款设备较多设置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区,如超市、地铁、商场等区域,多以捐款箱的形式出现,以利于善款的筹集。但真正起到作用的极为少数,捐款箱沦为垃圾箱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不但让慈善机构头疼,也令热心市民寒心,看到捐款箱里塞满的如购物小票和垃圾,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痛。
1.公益捐款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发现,捐款人看到捐款箱无动于衷的原因是:1、捐款的攀比性,当前捐款方式以及中国人好面子让很多民众不好意思捐得太少;2、捐款的强制性: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曾被动捐款,79.2%认为被动性捐款打消公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3、捐款的不透明:调查发现75.7%的受访者表示还是愿意去关注善款使用情况,但当前公益组织在对捐款者信息反馈以及善款流向上没有及时、透明的展现在捐款者面前,捐款者不能确定这钱是否能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这些因素造就了捐款人对捐款设备及公益机构的不信任。
1.1公益捐款中的攀比现象
公益事业透视出的是慈悲善良的胸怀,慈善本就是在善心的心理驱动下的举动,真正意义上的捐款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任何要求的给予。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公益却惯用攀比的方式来捐款,这种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人们不愿意主动的捐款。列举如下几种在捐款中容易造成攀比的方式:
(1)捐款会受到大众的瞩目,这样更容易造成攀比;
(2)中国人的“好面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捐款的攀比心态,造型捐款的攀比之风越演越烈;
(3)捐款的无限额。这几个因素造成了捐款中容易攀比,使人们迫于无奈不得不捐。
公益捐款不是炫富的舞台,而是展现爱心的平台。捐款不需要盲目的金钱攀比,只需要我们真正付出爱心,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1.2慈善捐款中的强制性
人人都有爱心,但当爱心捐款变成了逼款,这种强制性捐款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负担,为什么不让我们有选择性地去表达我们的爱心?
强制性的捐款就是一种变相的敛财,顶着慈善的虚头来做伪善的事。本来捐款是社会表现出的一种友善、博爱,但是当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后就成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以下列举企业内的几种强制性的捐款方式:
(1)企业内规定的硬性捐款标准;
(2)重复性的捐款;
(3)企业内的演出活动;
(4)强行的扣工资,企业内说是为***捐款,这些无来由的硬性捐款,让这些靠工资吃饭养家的人们不堪重负。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难看到,强制性的捐款让人们苦不堪言,人们应该有自己选择的余地的。我们要帮助别人,同时也要量力而行,但是,我们很想量力而行,可却没有办法做到,因为一切的方式都是强制性的,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就使得人们捐款的积极性降低,不在愿意主动地捐款表达自己的爱心了。
1.3捐款的不透明
善款最终去向何处,是否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每一个捐助者都最关心的问题,慈善机构的公开度、透明性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善款的追踪信息关注,由此便会引出这样的几个问题:
其一,慈善管理过程中的不公开或是半公开化,会让人们对看到的信息造成误解;
其二,网络更新速度的不及时,造成了信息的不流通;
其三,某些捐助者本人对自己所捐的善款不关注、不重视,与此截然相反的是香港***府的做法,香港***府对待自己所捐善款的认真、细心的态度,对善款的去处用途都极其的关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一点香港特区***府做得很对,关心自己捐出的每一笔钱,一旦发现自己的善款被挥霍或无度利用,则一定要考虑收回。也只有这样,才会让慈善慢慢实现阳光化、透明化。
2.解决公益捐款中的问题
2.1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英美两国的红十字会都有悠久的历史,其红十字会是***于***府的非***府组织,***府就没有干预红十字会的权利,而我国慈善机构的体制改革需要借鉴别国的经验,重塑公信力和影响力,必须让民间性质的慈善,回归民间,***府提供公共服务与监管之责,***府不必包办所有慈善事业。
加快公益机构改革,关键是公益慈善体制的改革。慈善机构应当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一方面加大官办慈善机构的改革力度,一方面发展民间自下而上的慈善机构。同时与慈善事业改革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应适时出台,并能得到切实执行。因此,为了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慈善总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募集工作规范管理的规定”。
2.2信任危机的解除至关重要
中国公益慈善机构屡遭公众质疑,信任危机倒逼改革。慈善机构要想走出信任危机就要进行深刻改革:
(1)要让慈善事业运作透明化;
(2)要加强约束性法规和制度建设;
(3)引进活水让慈善组织优胜劣汰。
只有进行了深刻的改革才能重拾民众的信任,挽回他们的参与热情。
2.3慈善捐款中的中介物——捐款箱
在整个公益慈善捐款的过程中,除了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尽可能的解除信任危机,让人们能够拥有一个相对信任的公益大环境,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慈善捐款箱上,从捐款箱上来找到突破口,虽然它只是慈善捐款中的一个中介物,但它却是平时募集资金的一个主要的渠道,也是人们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捐款的一个途径,它的使用方式与作用都极其重要。
通常路经超市门口,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捐款箱变成了垃圾箱,其内装满了购物小票和各种垃圾,看到这一幕的人们不免有些寒心,出现这一幕,除了要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解除信任危机,捐款箱也要做一定的改变。
3.捐款箱创意设计
为了保护捐款者的积极性,让捐款者知道捐款用途、实施方式等过程;并从关注捐款者的情感需求角度出发,对捐款箱加以设计,改变以往捐款箱所存在的问题,因捐款箱的改变让捐款者体会到不再将捐款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满足捐款者的情感需求。
人们的捐款要有针对性,比如说山区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偏远地区人们看病难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孤寡老人特别多,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就以上问题分别做了一个系列的捐款箱,下面仅就其中的一个做详细的介绍:
一块钱能做些什么?在公益捐款中一块钱可以聚少成多,汇聚成一笔善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一块钱对于捐款也不会造成人们的攀比,不会因为面子问题多捐或是少捐;一块钱也能够让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其中,因为一块钱的使用很普遍。
以针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问题,捐款修建希望小学的捐款箱为例:
3.1功能性
一块钱的生机,作为捐款箱,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筹款,投币口在它的左上角,硬币顺着它自己的轨道最终流向捐款箱的最下部。
此捐款箱在满足筹款的同时还可以演示捐款的用途,让捐款者更清楚钱的流向。捐款者投入1元硬币,捐款箱中的一系列装置立刻运转:硬币成了轮子,校车开动起来;走进学校房子,参与建设学校;帮助孩子进入大学。
3.2趣味性
一块钱的生机,硬币从投币口进去,摄像机处,压下快门,留下捐款者的容貌;至校车处,硬币变成了车轮,带动了校车,校车行驶在山区的路上,载孩子们去上学;孩子们到达学校,校舍却是很简陋的,硬币走过简陋的校舍变成了一座崭新的学校;将孩子们送入了大学深造,将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此时经过相框,捐款者的容貌记录在了相框里;下面是一排的相框,之前每一位捐款者容颜留在了相框内,硬币每走过一个相框,相框内的照片就递进式更新。通过添加趣味性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3交互性
人们看到一块钱的生机,会做些什么,会停下思考么?这一系列的捐款箱设计,放置在那里,每一款捐款箱都有耐人思考的地方,每一款捐款箱在启动装置时,在硬币行进的过程中,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一块钱的生机,它在整个动态过程中,与人有了情感上的触碰,投掷一枚硬币带给人们的不光是为公益慈善做了贡献,同时也享受到捐款箱带给自己的惊喜,看到它能帮助孩子上学读书,修葺校舍,圆孩子的读书梦等,带给捐款者情感上的体验,人们会更加积极的捐款,而不是被动、强制性的。
3.4选择性
人们关注公益事业的方向不同,所以一块钱的生机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了不同的设计,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关注的方向进行捐款,人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改变传统的捐款箱没有针对性,很盲目的捐款等。除了可以针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捐款之外还可以针对贫困地区的人群的看病难问题、针对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等。让捐款者可以根据自己所愿意关注的问题来选择捐款对象。
结论
捐款箱在公共场合是很常见的,对捐款箱的创新设计,从捐款者情感需求角度的出发,能够调动捐款者的积极性,同时让人们对公益慈善机构的认识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能够从正面影响到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解除信任危机等,让人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捐款中去,真正帮助到弱势人群,并对公益募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罗茜.慈善捐款箱兼职垃圾桶[N].楚天都市报.2012
[2]鲁达.路透社呼吁:别把慈善做成庸俗的攀比.新浪网.2008
[3]王杰.捐款使用不透明必带来信任危机[N].上海证劵报.2008
作者简介:
董莎莉,女,(1980.9-),汉族,湖北,硕士研究生,讲师,武汉工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