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的底气十足让他抛弃投行百万年薪选择创业?又是什么让这家企业张扬地喊出“天下没有难找的工作”的口号?这一切都源于记者眼前这个笑容中依然带着大男孩般顽皮的80后创业者――王迈。
在金秋的一个早晨,记者走进了位于清华科技园的过来人(北京)咨询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与CEO王迈面对面,破解“过来人”的成长之路。
王家有子初长成
王迈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都是教授,从小品学兼优的他在高考时顺利考上了国内一流学府――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像国内大多数大学生一样,王迈开始了多姿多彩又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直至大四,他才开始有了“工作”的概念。尽管很多同学都拿到工作offer,但头顶“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的光环,王迈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
“第一次面试的是一家美国投行。照理说并不难,但当时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却没有弄明白,就是专业知识的考核是面试的重中之重。面试到了最后一轮,是45分钟的专业水平测试。在最开始的10分钟考官问了一些有关softskill的问题,我都能应付自如。但十分钟后,他开始问关于专业的问题,我有点蒙了,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根本是两码事。于是我的第一次面试10分钟内就终结了。”对于第一次面试,王迈至今还记忆犹新。第一次“跌倒”之后,他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恶补,三个星期里闷头把资本市场、会计、公司财务知识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再之后,王迈被保送读研,找工作的这道坎暂时躲过。不过他属于“在哪里跌倒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的人:“被保研也是给了自己一个缓和期,但那时我已经开始对职业有了明确的认识,我找了一个当时在我身边来说最牛的人做榜样――他拿到了一间顶级投行的offer,于是那时我就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投行了。”
怀揣百万年薪和未来梦想
两年的研究生生涯王迈没有虚度,他不断地实习、兼职,了解社会。研究生一年级的暑假,他就拿到了一家世界顶级投银的offer,年薪60万人民币起。
当时,王迈参加了一个叫做“过来人”的俱乐部。这是一个2006年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内部成立的社团组织。俱乐部里30多人,全部都是被世界顶级投行录取的人。在这个俱乐部中,以“经验分享,共同成长”为理念,师兄师姐帮成员进行职业规划、快速成长。当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进入高薪的投行工作时,王迈却和两个伙伴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
这一切都起源于一次特殊的帮助行动。在好几次座谈会上,王迈发现一个很安静的男孩准时来准时走,和其他同学踊跃发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总是把自己藏在角落里。一天,当男孩的妈妈也来到座谈会现场时,王迈他们才了解到,这是一个来自陕北农村的男孩,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他本以为考上北京的大学,以后工作生活不成问题,可临近毕业才发现胆小内向的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过来人”开始了对男孩的帮扶计划,首先是帮助他建立自信,挖掘自身的潜力、优势;然后教授他如何写简历、面试;最后一步是改变外在形象,置办了一身面试行头。三个月后,男孩在一家大型国企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
王迈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感和对自己的认可,同时也发现了创业的前景,产生了创业的念头。他认为鉴于多数NGO性质的小型社团的松散性和不稳定性,“过来人”应该做成企业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两位好友力挺外,他的想法还得到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现任浙江大学商学研究院院长的李志文教授的支持,李志文教授对他们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只是面对一个划时代的获利机会,我们也肩负一个社会精英不可推却的社会责任。”
然而,创业的口号可以很宏大,但面对现实却总是需要做出抉择。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王迈早已收到一家投资银行香港分行的邀请。看重诚信的他,与两个伙伴定了一个“两年之约”。由两个伙伴先行创业,而他则到投行工作履行承诺,并积累经验,两年后回到“过来人”一起打拼。从这一刻起,王迈怀揣百万年薪和一个梦想转战投行。
投身“冒险主义乐园”
身处外资投行,压力远非常人所能想象。谈到自己初入职场的时刻,王迈摇头轻笑:“那个地方的压力在于,平时大家都是朋友,但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只要犯错误,你的上司或是同事,会指着你的鼻子骂得披头盖脸,绝对不留情面。在那个环境下,大家都在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每升迁一个职位,淘汰率都在30%以上。”
在这个荣耀与艰辛并存的行业中,王迈很快适应了下来,他说是因为“自己的脸皮比较厚”。两年的投行生涯转瞬即逝,王迈如约回到“过来人”。面对儿子一而再、再而三违背父母的“期许”,王迈的父母再次妥协了。“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说服他们。我爸妈感觉去投行就不是一件靠谱的事儿,认为哪怕去工商银行一个月拿3000块钱都比现在创业拿更多的钱强。但我会从价值体系的高度去说服他们。”说到这段“公关”故事,王迈脸上都是狡黠的笑。虽然现在创业的实际收入比不过百万年薪,但王迈的价值体系从来不会用绝对数来衡量:“在我快要离开投行的时候,我就希望自己最大的价值是能影响、帮助到更多的人。创业看重的肯定不是年薪,看的是你能值多少钱,而这个价值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成长速度也肯定比年薪快。至少我现在账面的股份价值比我的年薪高很多。”
回归“过来人”领航者
在投行的两年里,王迈一直在关注“过来人”的成长,亲自操刀“过来人”的融资、合作案。回归后,在创业的铁三角中,他负责公司的战略运营以及课程培训,Sam负责市场和销售,另外一位挚友张有明负责网站和技术。回顾来时路,他为“过来人”作为大学生创业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且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感到自豪,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他对“过来人”的前景看好。
“过来人”的创立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创业伊始,“过来人”就把建构连接学生和企业的桥梁作为目标和核心价值。但初始阶段的商业模式比较复杂,学校、企业、学生各个方向都想抓,用王迈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学生创业理念,买卖还没做明白,就开始了远大的畅想。”在市场的历练下,“过来人”才慢慢摸索、理解这三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并迅速调整创业战略。
在“过来人”的二八法则中,网站招聘只占到20%,教育培训则占到80%,最核心的业务就是把“过来人的经验和方法传给学生,直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同时,还会为企业校园招聘提供一些服务。王迈说:“我们提的口号是‘考工作’,从课程开发到讲师、从行业知识到简历撰写、从职业测评到跟踪服务,我们的优势就是提供全方位且高效的求职培训。”
现在,“天下没有难找的工作”在大学生中口口相传,“过来人”已经成长为中国大学生求职领域的响亮品牌。两年中,“过来人”共帮助600多名学生进入500强企业,为几千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为上百万求职大学生提供了讲座、经验分享等帮助。并为北大等数家高校提供就业信息系统以及求职服务,为多家世界500强公司提供人才资源以及校园招聘服务。
谈到未来,王迈毫不掩饰“过来人”的目标――打造大学生求职领域的“新东方”。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了像“过来人”这样有责任、敢创新的开拓者,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题就有了更多破解的希望。
英才档案
王迈,1982年生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7年进入荷兰银行投行部,年薪百万,一时间成为学校“红人”。2009年,他辞职、回归、创业,并于同年8月获得东方卫视“我为创业狂”节目第十一期冠***。目前,“过来人”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求职第一品牌,并受到李开复、徐小平、俞敏洪等职场名人的肯定。
王迈的“过来人”语录――
我们的学生来了以后,首先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发觉自己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第二个是多多少少接受一些打击,因为打击本身也是一种动力。
对于一个刚毕业学生来讲,价值体系是很单一的,只有那点工资。只有慢慢成长,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和人脉,到了一定时间后,你会慢慢发现,你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
我不赞成大学生创业,因为大学生创业有一种盲目性。创业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创立一种事业,这是比较高远的目标,但需要很多资源。大学生初出茅庐,显而易见是不具备这些客观条件的。另一种就是做个小买卖,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创业,本质就是糊口。我认为国家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培养一个大学生,并不是要你去做小买卖的,这对社会做的贡献是有限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迈:天下没有难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