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作家刘知侠去世。23年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一次次被人们提及,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一位致力于发掘并弘扬其精神遗产的当代女性,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本刊记者 吴永强
身后事:一年一件大事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首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经典名曲,被刘真骅用做了手机铃声。尽管丈夫刘知侠已去世23年,刘真骅依旧深深怀念着丈夫,并用实际行动,“每年完成一件大事”。
1991年,刘知侠在出席一次会议时突然发病,撒手人寰。历尽磨难耳鬓厮磨数十载,老伴匆匆而去,给刘真骅的生命留下一大块空白。
后来刘真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社会的人,他(刘知侠)已经远去了,作为精神上永远的伴侣,他却仍与我朝夕相处,昼夜同行……”刘真骅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将刘知侠留下的遗憾一一补缀。
之后,刘真骅每年完成一件大事:出版刘知侠封笔之作《战地日记》、播出电视剧《刘知侠与芳林嫂》、电影《红嫂》上映,历时八年,呕心沥血编纂的五卷250万字的《知侠文集》出版。梳理两个人当年的爱情故事,又有了一本厚厚的《黄昏雨》……2008年汶川地震后,刘真骅以刘知侠的名义,为震区捐款1万元。
去年5月,刘真骅将自己以及刘知侠的著作权捐赠给河南卫辉一中。这所学校是刘知侠的母校,曾哺育他最初的成长。
作家背后的女人:
精彩地活着,优雅地老去
“如果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埋在植物园刘知侠塑像的后面,我要做他背后的女人。”刘真骅说。
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让人敬佩。
期间,他们相识时,刘知侠还是“反***修正主义分子黑作家”。1969年,刘知侠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刘真骅留在城里。他们靠各自手中的笔,倾诉思念。他们寄信是要受种种盘查的。他把情书包在脏旧衣服里寄出,她把衣服洗干净,再把新的情书包进去寄回。从1969年他下乡到1971年回城,3年的时间里,他们靠彼此的情书温暖那段黑暗的日子。
3年,160万字,什么样的相思能转化为如此丰富的数字?
刘知侠回城,他们结婚,一直到1991年秋天。那一年,他73岁,她55岁。他们在一起,22年,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也有太多太多甜蜜的回忆。他走后,她一度觉得天塌地陷,没有了方向。坐在他的遗像前整日整夜地抽烟,流泪,一头黑发一夜成霜。
在完成丈夫遗愿的过程中,她又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从花甲到古稀的这些年,刘真骅让自己重新青春了一把。2002年,她把“刘真骅”注册成了商标,成立服装设计室,2009年7月又开办了“刘真骅中老年时尚生活会馆”,提供老年服装及生活用品。2004年10月,69岁的刘真骅在全国首届“银龄美”比赛中,以优雅的气质、端庄的仪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6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老年形象大使”称号。她还被评为“最具影响力青岛女人”之一。
刘真骅说:“60岁时我是把花甲当花季,现在70多岁了,我又有了新目标:精彩地活着,优雅地老去。”
文学的意义:从微山湖到沂蒙山
虽已去世23年,但刘知侠和他塑造的文学形象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微山湖已和刘知侠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微山县,先后建设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和微山湖抗日游击大队英烈园,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建设了铁道游击队故事展览馆、微山湖区***斗争***片展览馆、湖区******纪念馆等,再现当年战斗场景。
而《铁道游击队》的改编也在继续进行。去年10月,由总***歌舞团改编的舞剧《铁道游击队》上演。舞剧分四幕,选取了小说中血染洋行、扒火车夺机***、微山湖战斗等典型情节,运用现代舞剧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技巧进行重新构架。
除了舞剧,电视剧《铁道游击队2》、《小小飞虎队2》,歌剧《铁道游击队》也陆续与观众见面。可以说,“铁道游击队”已成为山东影视剧市场久盛不衰的经典。
沂蒙山区也曾被刘知侠一次次书写。1960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他是第一个将红嫂故事写成小说的作家。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
而今,河南新乡建有刘知侠纪念馆,在青岛,刘知侠故居也得到很好保护。刘知侠以及他的作品,正以全新的方式被重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