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来杭州旅游的客人说:“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可见丝绸在杭州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坐落于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既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文物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中心,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宣传窗口。
该馆自1992年2月26日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搜集和收藏丝绸历史文物和蚕桑染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馆藏体系。该馆藏品资源特色主要为战国、汉唐、辽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与丝绸有关的历史文物,其中尤以出土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汉唐织物、北方辽元的绣金织金锦、江南地区的南宋女服、明清时期的锦绣华服及民国袄裤、旗袍等最具特色。此外该馆还积极关注并抢救濒临失传的蚕桑染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藏有各类桑蚕茧标本、蚕俗实物和以纬锦机、绫绢机、竹笼机等为代表的各类传统素机、提花机等民族织具,以及20世纪50至90年代我国设计生产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丝绸样品。同时,融传统染织技艺与现代肘尚艺术于一体的当代丝绸艺术品也是该馆近年来收藏的重点之一。现就其馆藏珍品简介如下:
列龙对凤纹锦 战国(前5~3世纪)
织锦是最华贵的丝织品。此锦为1:1平纹经重组织,以红棕,白三色分区交替显花,其中红色由矿物颜料朱砂涂染而成。织物***案为对龙、对鸟和对虎纹样,中间穿插各种小型几何纹,杯纹和象征太阳的星纹等。龙、凤、虎部是战国时期织绣***案中最为常见的题材。
“恩泽”锦 汉晋(2~3世纪) 采用中国传统的经线提花技术五色经线中以深蓝色为地,黄、绿、红、白四色显花(其中黄,绿两色分区显花)。织锦上的云气动物纹描绘的是汉代的仙山幻境,而织入其中的“恩泽”“下岁大孰宜子孙富贵寿”铭文,更是表达了当时人们对长生的渴望并荫及子孙的观念。
绞缬绢衣 东晋至北朝(5~6世纪)
对襟短身,两襟微交宽袖呈喇叭状衣襟上有红褐两根系带属当时流行的上衣――襦。面料以纹缬(扎染)工艺印染出褐色地黄色小点纹。保存如此完整的纹缬女服尚不多见。锦袖花卉纹绫袍唐(8~9世纪)
此袍左衽、交领,窄袖袍服后片中间开衩,为唐代胡服。以褐色花卉纹绫为主要面料,主题纹样是一朵硕大的宝花***案,宝花由里到外共三层,极为华丽是盛唐宝花的典型代表。两条斜纹纬锦装饰袖缘其***案题材仍是装饰性很强的蕾式宝花。
立狮宝花皱锦 唐(8~9世纪)
虽然仅有蓝白两色但织锦***案却极为华丽。花卉环中站立一气宇轩昂的狮子,环外以具有写实风格的花卉纹作宾花。这种花卉环中的动物纹样创自唐代初期,称为“陵阳公样”,是典型的将西域传入的团窠联珠环内的动物纹样与富于中国审美情趣的粑卉纹样相结合的产物。
花卉纹刺绣夹缬罗 唐(8~9世纪)
织物主体纹样是小菱形纹花罗以平绣技法绣出呈直线状排列的小花。织物右边是一条宽约10厘米的刺绣带,可能是衣襟之类平绣出花树,鸾凤和蝴蝶等纹样自然写实,是唐代丝绸***案走向民间的最佳证据。此类纹样只在敦煌壁画描绘的服饰***案中见到,尤为珍贵的是织物上钉缝的两块多彩夹缬罗。夹缬相传是唐玄宗时柳婕妤之妹发明,主要为宫中使用民间流传相对较少。
盘金绣团窠卷草对雁罗 辽(10~11世纪)
此绣品残片以黑色素罗为地用纯赤金线以盘金绣技法绣出团窠卷草对雁,以卷草纹构成团窠,中间为一对大雁。雁单足伫立,翅膀略展,昂首挺胸,欲衔绶带。这类团窠对雁***案自唐代起已作为高官的专用服饰标志辽代也是如此。此绣品可能为辽代一品官的服饰。
压金彩绣山林双鹿罗 辽(10~11世纪)
此件绣品以四经绞索罗为地以压金彩绣的方法刺绣出***案即以单根金线钉金压边以平绣针法绣绣出主体纹样。***案为一团窠,反映的是北方契丹秋林之中鹿鸣于野的场面。上为树林,中间为两只奔鹿,鹿头有灵芝花冠,身长翅膀下方为山石与花草,***案极富动感。
蓝色菱纹罗袍 唐(8~9世纪)
罗是一种织造工艺极为复杂的织物。到唐代,罗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尤其是缝制衫或袍时,多选用罗怍面料。这件蓝色菱纹罗袍的面料为四经绞的菱纹罗虽然极为素雅,但细看却又有均匀细腻的纹样,时而显出通透的效果。在历代服装中如此完好的青罗袍仅此一件。
杂宝花罗裙裤 南宋(13世纪)
此件裙裤采用质地轻薄的三经绞罗上织有杂宝(金锭、万字、珊瑚、犀角、等),菱格、折枝花等***案,体现了南宋清新素雅的纹样风格。这种裤腿两侧开衩合裆大脚口款式的女子裙裤在南宋非常流行,通常穿于长裙内。
素罗背子 南宋(13世纪)
背于为宋代女性日常所穿的长袍。此袍系对襟窄袖长至膝下,袍两侧开高衩。双襟及袖缘镶浅色素罗宽边并以窄边饰领缘。面料为四经绞素罗这种织造工艺复杂的透明面料在南宋服饰中大量使用。门襟的一对扣与襻,是目前所发现的汉族服装中最早的纽扣。
缂丝天鹿云肩残片 元(13世纪)
此为元代蒙古贵族云肩袍服的残片。缂丝上部以蓝、黄、白等色块组成云肩边饰其中的装饰带具有阿拉伯文字风格。缂丝主体是从上至下的一条肩澜、肩澜区内以折枝花纹布满紫色地两侧是连续的卷草纹样,肩谰之外为大红地上的折枝花。肩裥最重要处为一柿蒂窠,窠内花树下卧一鹿,是典型的元代鹿纹。
织金绫大袖袍 元(13实际)
此袍右衽、交领、大袖收口,为蒙元时期女性的正式礼服。元《析津志辑佚》载:“其制极宽阔袖口窄,以紫织金爪,袖口才五寸许,窄即大,其袖两腋折下有紫罗带拴合于背腰上有此纵系,但行时有女提袍,此袍谓之礼服。
绣缘素罗半袖衫、万宇田格纹绮长袖夹衣、素绢单裙 明(15世纪)
这套女装展示的是明初一位江南女子周氏的时髦装束:刺绣缠枝小花点缀着具有异族风格的半袖衫领口,一段e字田格纹绮伸出衣袖,素绢单裙平淡素雅。这种半袖在外、长袖在内的上衣组合常见于元代至明代早期。
曲水云鹳纹缂丝龙袍 清(18~19世纪)
龙袍是皇帝的代名词是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象征,一般只有皇帝才能穿着。此件缂丝龙袍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以金线缂织出曲水万字纹,并在其上缂出云纹、仙鹤纹和龙纹整件馑有9条龙,前胸和后背各三,两肩各一,里襟一。
彩绣戏出十团褂 清(18~19世纪)
此褂为对襟,圆领,一字扣。衣身上用平绣技法绣出10个团花戏剧纹,均与女性相关,其中包括讲述穆桂英与扬宗保故事的《穆柯寨》、讲述男女爱情的《梁祝》等。团花之外,还绣有取自当时的补服***案的仙鹤,锦鸡等乌纹,梅、兰、桃、菊、牡丹等传统花卉纹样各处穿插。此外还大量使用晚清最流行的蝴蝶纹与作为底料的草绿蝴蝶纹暗花缎形成呼应。
缎地彩绣仕女花蝶纹马面裙 清(18~19世纪)
此裙的马面镶饰极其精致在绿色暗花缎上的正中处钉一长方形白缎地堆绫绣仕女两边饰以四道花边并在下端挖出云朵纹。裙片由约20幅6至8厘米宽的各色暗花缎条纹裁缝而成每条各用一色织有回纹团花,暗八仙如意云朵等纹样,下摆饰有杂宝纹等四道镶边。
黑地彩绣花蝶纹褂 裥清(18~19世纪)
褂裥为清代女子套于袍衫外的长背心。此褂系立领,对襟、无袖左右开衩,袍长及膝。此褂制作精细是晚清女服镶饰极尽华丽的真实反映
红地彩绣独枝花蝶纹旃服 清(18~19世纪)
旗服为清代八旗女性所穿服装。此件为氅衣,两边开禊至腋下,开禊处用绦带和红绸盘出如意头以2/1斜纹江绸为面料,用彩色丝线绣出独技芙蓉花。领缘、襟缘、袖缘以及四周边缘用黑绸贴边和绣花,袖口处再加一层袖头体现清代女服重镶边加滚的工艺特征。
紫色花卉纹略花缎袄 清(18~19世纪)
此袄立领斜襟两侧开衩。领,襟、下摆等处各盘钉四道缎带花边,从里到外分别为黑缎宽边、曲水纹花边、白缎窄边和黑蓝两色相交水波纹花边。胸前盘钉一只蝴蝶,并加饰绿色丝穗。挽袖为黑缎彩绣花卉纹样。袄面为紫色花卉纹暗花缎,以绢作衬里。
深绿色乔其绒半袖旗袍 民国(1912~1949年)
此件旗袍立领,斜襟袖长至肘下摆两侧开衩。面料为乔其烂花丝绒***案设计具有当时极为流行的典型装饰主义风格。旗袍领口,袖口门襟下摆开衩等处用深绿色素缎镶边,衣领高至颌下其上缝有3颗花卉形盘扣,以深绿色和黄色素缎盘成,与衣服色彩非常协调。
蓝色印花绉绸倒大袖袄、花卉纹芝麻纱裙 民国(1912~1949年)
此套袄裙为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明新装”,由接受西式教育的女学生率先穿着并推广。上衣为倒大袖袍,袄短且紧身,袖口呈大喇叭状,下摆呈圆弧形、领襟、袖口等处镶贴白色桥织花边。袄的面料为印花绉鲷,茬织花绉绸上再印条纹花卉***案,内门襟有小贴袋。裙料为有透明效果、花纹如芝麻粒的黑纱。
“春天的故事”丝绸 手绘设计服装 当代
此手绘服装以“春天的故事”为表现主题,曾荣获全国美展设计金奖。服装以真丝乔其纱等为面料,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风格在丝绸上手绘出牡丹花纹,让花、枝、叶诉说“春天的故事”从而传达出清新春色,美满祥和的主题意境。
责编 水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织绣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