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齐白石先生诗句做题,是我对吴秋华先生其人其画的赞誉,也是我对他平静的、从容的、淡于功利的那种与大自然同息,与天地人共命的精神的钦佩。这是我认识吴秋华以后,他给我的一个深刻的印象,也是平常能听到的美术界友人对他的议论,都说他做人很低调,不好张扬,“是一个埋头耕耘,不问收获的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曾坚持二十年苦研工笔画而不为世人所知,甚至有人把他从事的国画专业遗忘,直至2008年吴秋华的国画作品《紫荆鸣春***》和论文《个性是国画艺术的生命力》发表在国家艺术核心期刊《美术之友》上,我才注意到他。
吴秋华自幼捻管,天资极高,且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受其父福州市文艺界名人吴乐天老先生的影响,从小在墨香书堆中熏陶,饱读“”中被禁的“古书”,因此在文学修养造诣上也令人刮目相看,2009年年底,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他乡有泪》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再一次给福州美术界带来惊喜。当然画家写作也招来一些人质疑,但吴秋华告诉我,他写作只是为了提升文学修养水平,为绘画艺术服务。用他的话说:“文学修养是成就中国画艺术的关键”,今年1月他以这句话为题,撰写一篇论文,相继在《中国艺术经典收藏》和福州画院院刊上发表,同时发表了他的几幅佳作,使我完整地看清了吴秋华国画作品的个性风格和艺术特色。
吴秋华的工笔画,气局阔大,生机勃发,他那全景式的工笔画在展示他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惊人的毅力和耐力。他采用工写结合的传统技法,使作品画面主次分明,充满了文学味道,耐人寻味。他创作注重画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他笔下的山水花鸟走兽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情感化,充盈着一种生活气息,这与他喜好“借物抒情”,主张画中有“画”,强调中国画“韵”味和“趣”味是分不开的。他的画得力于他有着极好的艺术直觉和感性意识。这种感性意识得益于他活跃的文学艺术想象力,从而造就了他的笔墨才情。正如吴秋华自己所认识的一样,直觉与才情是在一定的禀赋素质条件下加上文学修养储存转化过程中而具有的一种分析、归纳、概括、判断的认识能力。这和董其昌阐述郭若虚观点时所说的那种“生而知之”的感觉一样,将技术、神韵与作者的修养综合为一体,这种综合性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体,可以使画家达到“轻而易举”的创作境地。所以,他坚信提升文学修养是造就笔墨才情的唯一途径,欲想成功才情、学养、功夫和生活积累要兼而有之。这就是吴秋华为什么竭力提升文学修养的真正原因。
吴秋华的工笔画,画面无不表达着对传统中国画“韵”味和“趣”味的探索和渴求。沉淀厚积的传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养分来源,它以蕴藏其中的传统特质,对人们的审美视角做出不动声色的讽谏。从吴秋华务实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文学修养融进了笔墨,在他笔下的山水花鸟走兽是其对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关乎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形象化和艺术化,在倾注“韵”味和“趣”味的同时,也提出“形”、“神”兼备的问题,反映在其作品本身。如:吴秋华的国画作品《山涧有爱》,创作时间正是我国舟曲发生地震灾害许多失去双亲的孤儿“嗷嗷待哺”之时,为了感念和唤起国人爱心,他在画中画一只母鹿在深山照顾小山羊,画作极力表现另类动物尚有爱心,寓意人类更应该有此爱心。又如:吴秋华国画作品《山涧野趣》,画的是两棵缠绕着青藤的果树,一棵已经枯倒,而另一棵却长满了苹果,两只猴子贪婪地站在枯倒的树杆上想摘苹果,却遭到站在苹果树上一只老鹰吓阻。这幅画按吴秋华自己解说跟廉***意义有关:苹果树象征是集体的财富,鹰象征是正义的保护神,神态鬼鬼祟祟的猴子比喻为的小丑,画面寓意敢于同作斗争。吴秋华的作品,不但反映社会现实,苦苦追寻传统笔墨在当代审美视野中的文化意义和独特价值,用自己的作品去感受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精神家园,而且还用自己心灵的笔墨去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又比如:吴秋华的国画作品《饥鹰扑禽》,粗看似平凡的一幅花鸟画,然而寓意深远,他告诉我这幅画创作时间正是美国叫嚣重返东南亚,小鹰号航母开进黄海时,他在画中画了一只张牙舞爪的老鹰赴向长满瓜果的美好家园,大小鸡望风而逃,唯独一只公鸡却昂头挺胸,临危不惧,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版***象只公鸡,所以这里寓意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吴秋华的画作,是为了追求中国画精髓和灵魂,他始终把中国画特点“神韵”和“情趣”放在首位,虽然多取之传统题材,但能够巧妙地“借物抒情”,进发心中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感受,却是难能可贵的,可见他对事物观察,领悟的独到,形成了情景交融,雅俗共赏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正如宋沈括所言:“书画之妙,以当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写到这,我不由地赞叹吴秋华踏踏实实学习、做事的作风,不求惊天动地,只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因此我想用齐白石先生“食叶蚕肥丝自足,采花蜂苦蜜方甜”诗句来评价他再适当不过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食叶蚕肥丝自足,采花蜂苦蜜方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