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介绍
郑玄 (127—200)中国东汉经学家、教育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据《世说新语·文学篇》注,郑玄“少好学书数”,8岁~9岁已学会四则运算,13岁开始学《五经》,同时对天文、历法、气象等知识感兴趣。“年十六号曰神童”得县令赏识,少为乡啬夫(掌听讼、收赋税),但不乐为吏,常到学官处去求教。后郑玄到洛阳上了太学学通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继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又去扶风师事马融,在其门下三年,只由融之高业弟子传授。但他日夜钻研,不曾倦怠。郑玄游学十几年回到家乡,已有学生近千人,赵商、张逸、汜阁等皆亲受其益。
二、教育思想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学术,儒学是统治阶级思想、文化、教育的综合体现,它与封建社会的教育密不可分。事实上,儒经即教材,经师即教师,儒家治学思想也即反映了其教育的思想。所以郑玄虽无专门的教育论著问世,但由于他遍注群经而又长期执教,因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整理、发挥与创造有着系统的、不可忽视的突出成就。郑玄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他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1. 对古代学制的考证
古代经籍中零散记载的远古各代学校名目繁多,后代学者均难尽知其详,郑玄根据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之左,大学在郊”,认为从殷代开始,学制就分为小学、大学两大类。因时代不同,校址不同,办学者或天子、或诸侯之尊卑不同,所以学校的名称也就不同。并考证上庠、右学、东序、东胶、辟雍、泮宫为大学;下庠、左学、西序、虞庠为小学。还据《尚书传》“年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认为小学与大学的区别,主要是学生入学的年龄不同。关于学生来源,郑玄考证有“国子”与“俊选”两类。这种求学制度,也是统治阶级的选士制度,经郑玄系统阐释,对后代的官学及知识分子的仕进制度影响颇为深远。
2. 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教育的作用无外乎对社会与人的发展造成影响。这两个方面郑玄都有独到的认识。
首先是以学为本、化民成俗的教育社会观。郑玄继承了儒家以德治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说:“言以学为本,则其德于民无不化,于俗无不成。”就是说要以教育为根本,达到化民成俗的、治国安邦的目的。怎样化民成俗呢?郑玄一是主张“行孝于内”。指出“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二是主张“尚贤于表”。指出“人君为***,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则天下教化”。三是主张因情而教。指出“圣人因人情而教民,民皆乐之,故不肃而成也”。
3. 对教材删定的思想及成就
儒家的经便是儒家的教材。郑玄为改变上述经说纷繁芜杂,“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的现象,他遍注群经,删定教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因郑玄***治上尚“礼”,所以他尽注“三礼”,使“三礼”之书合为一家之学,是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较完整的教科书。郑玄同时尚“刑”,因而他也注释了汉代的律令,其章句一直是儒家的教学内容,直至魏明帝时,仍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
4. 对教师地位与要求的见解
郑玄极力推崇儒家尊师重道的思想,他把尊师提到与尊父并列的地位,认为天子对老师也必须执弟子礼,这是因为“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在这里,郑玄概定了教师的本质是传道的。道是维系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道当然就要尊师。正因为教师负有“教人以道”的重任,而且“师善则善”,所以在尊师的同时,还要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必须正于己。郑玄说:“小未有所知,常示以正物,以正教之,无诳欺。”即指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要以正直的行为教导学生,不能欺骗他们。这既是品德教育的一条原则,又是师德修养的一条要求。二是教师必须精于学。郑玄在注《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时,主张教师不能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要精于学业,先“心解”而后教人。三是教师必须勤于教。说:“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其进之”,即只要学生虚心求学,就应当积极施教,予以促进。他主张“乃极说之”,反对“师有所隐”。四是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即善于在教学中“见己道之所未达”,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无愧于教师的尊位。
三、教育方法
1. 对教学原则的阐发
郑玄在长期的学术与教学实践中,精辟地阐发并总结了几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一为践履的原则。郑玄发挥儒家重实行反虚言的思想,说:“以行为验,虚言无益于善也。”为了规范人们的善行,郑玄因而重“礼”,说:“礼也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体之为圣,履之为贤。”他把“践而行之”看成圣贤之道,提得很高,这里论述的“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反映。二为渐进的原则。郑玄主张教学要“先易后难以渐入”,即指循序渐进。他十分赞赏《礼记》中关于“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并进而阐发说:“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这里同时具有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含义。三为“心解”与“启发”的原则。郑玄继承儒家重“思”的传统,说,“思而得之则深”,即只有认真思考,才能深刻领会,这就是“心解”。
2. 教学方法
郑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重视训诂。汉学主张先从文字学入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将古书的第一道难关打开,然后再去研究内容。郑玄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注经时紧扣文义,引文必标明出处;如下己义,句首多有“玄谓”之类的提示语;如果是自己的揣度,句尾还有“其与”这样的推测语,以便使读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