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工程师加科幻作家
刘慈欣出生在“”期间的山西阳泉,幸运的是小时候,他在父亲的一个大箱子里翻到了很多书;更幸运的是,里面有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对科幻的热爱,就从翻开那本书的一刻开始。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那么几年,刘慈欣和无数年轻人一起当上了“狂热的科幻迷”。他记得当时的科幻文学是被主流文学承认的,甚至《人民文学》杂志都曾把最佳文学奖颁给科幻作品。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中国科普式科幻作家,也在当时的出版界得心应手,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世界》,竟卖出了300万册,是现在任何一名科幻作家都没法想象的畅销程度。
而刘慈欣的少年时代,科学家是孩子心目中最高尚的职业。可是当时只有4%的学生能考上大学,考研究生就更难了,“考不上研究生做什么科学家”?他修改了一下自己的理想:长大后,要做一名工程师,同时还能发表一些科幻作品。这些理想现在他都实现了。多年来,刘慈欣的正职工作一直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工程师,副业才是写科幻小说。“我是很幸运的人,很少有人能把少年时的爱好在中年时完全实现。”
现实・科幻低潮期的坚守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幻文学风头不再,市场急剧萎缩,作家和评论家们纷纷停笔,读者也不见了。此后整整10年,刘慈欣都没有找到可以发表科幻作品的地方。这段暗淡时期,刘慈欣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写科幻的梦想。除了大量阅读之外,他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天马行空地思考,并写出了《超新星纪元》。
1999年,刘慈欣平生第一次投了一批稿子,全部获得发表:《鲸歌》《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的名字一炮打响。随后,更多的作品像炸弹一样投在了中国科幻界,威力巨大。他不仅拥有了一大批拥戴自己、将自己亲切地称为“大刘”的粉丝,也获得了国内评论界一致的肯定。
异类・疯狂的技术主义者
时空的背景做道具。但是另一方面,有很多人都认为,刘慈欣“总是在写同一个故事”。他的小说中,总是不断地出现世界末日这样的极端情况,而科技总是最后的救世主。
“我是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走到科幻这个广场中的人,他们的来路是不同的,有的因为热爱科学,有的因为热爱文学,我属于前者。” 刘慈欣对此很是坦然。
他的科幻理念也让他成为了科幻界的另类人物,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和批评。国际科幻界很长时间里一直在走“科学反思”的道路,主流内容都是表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当越来越多的人跟着这个主流走的时候,刘慈欣却越发坚守自己的阵地,“我还处在科幻黄金时代中”。他就像《流浪地球》中坚信地球要被太阳吞噬,坚持用发动机将地球推到其他星球得以拯救的精英科学家们一样,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反对,还是固执地坚信,最终能拯救地球和人类文明的是科技。然而,正是这种坚信与守候,让刘慈欣成为了今日中国科幻界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刘慈欣:让科幻承载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