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伟大的雕塑家亨利・摩尔以一种积极的尝试心态进行着雕塑的创作。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经验中汲取灵感,用他独特的风格来表现生命的意蕴。文章将通过分析摩尔雕塑中“自然与生命意蕴”的表现,重新认识其雕塑作品及蕴含的深意,体会人文主义精神对于雕塑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生命意蕴;情感;自然;人文主义
检 索:
中***分类号:J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31-03
Analysis of Henry Moore Sculpture: the Nature and the Life of the Interpreter
ZHANG Li(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 twentieth Century, the great sculptor Henry Moore in a positive attempt to make a sculptur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state of mind. Most of the works are inspired by the real life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with his unique style to show the meaning of lif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oore sculpture in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lif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culpture and the implic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fluence to the art of sculpture.
Key words :life implication; emotion; natural; humanism
Internet :
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中以“生命”为创作主题,蕴含奋发向上的时代意蕴和在当时复杂、困顿时代环境中传达出来的健康力量,引导着人类不断勇敢地正视、面对并最终冲出困境,探索世界的本源,回归人类生命本质,进而创造出瑰丽灿烂的文化。
一、以“生命”为创作主题
(一)原始艺术的气息
“在世界的艺术中,最使我心灵受到震动的是非洲艺术。它教会我懂得创造的最高原则――真诚;创作的最大力量――生命;创作的最好的表现形式――纯朴。”摩尔在对非洲原始雕塑进行考察后讲到。在这之前,摩尔早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时就显现出了对原始艺术的兴趣,并开始进行深入研究。摩尔雕塑中透露出来的安宁、古拙和真实大多是来源于原始雕刻的启发。原始雕刻具有一定的神性――宁静、神秘,散发出更加接近人类生命的气息。当我们欣赏流传下来的原始雕塑时,会发现,优秀的作品会迸发出一种单纯、质朴、蓬勃向上的生命感。
(二)母与子题材
受法国雕塑家戈迪埃・勃尔泽斯卡和非洲雕刻的影响,摩尔在1921年至1925年间创作了许多作品,但是风格上还不算太成熟。其作品初期就开始通过“母与子”的主题传达出人类精神层面上最真挚、最感人的情感,并且非常注重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摩尔早期大型雕塑作品《母与子》(1924-1925),就是较具有纪念碑性质的代表作。作品呈金字塔形状,母亲是半身像,孩子被举起于母亲头顶上,孩子的双腿勾着母亲的脖子,整个身体由母亲的双臂支撑着。底部是被放大了的母亲的手臂,顶部是孩子圆圆的脑袋及凝固的表情。在这件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地原始雕塑的一个特点,即从触觉上强调内在的、承受最大张力的解剖因素。这样的夸张决定于身体上的感受,而不是决定于视觉经验。
(三)斜倚的人体
1925年摩尔访问巴黎时,看到一件表现玛雅雨神恰克・穆尔的雕塑,这件作品融后古典时期墨西哥玛雅文化与托尔特克文化为一体,摩尔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玛雅人在创作雕刻作品时运用的是粗糙的石头,作品浑厚、质朴,具有阳刚之美,体现了神秘的原始生命力。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在博物馆中,来自南北美洲、墨西哥的艺术得到极妥善的展示。我一看到墨西哥的雕塑就觉得它真实而得体,这也许是因为我立刻就想到它和我童年时在约克郡教堂见到的11世纪雕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缘故。我认为,它的‘石头质地’,它的没有丧失敏感的巨大力量,它在形式创新上惊人的模样和丰富性,以及它对充分的三维概念的探索,使它为任何时期的石雕所不及。”①6此后,摩尔在玛雅雨神形象灵感的激发下,于1927年创作出了第一个《斜倚的人体》(***1)。此后,以大多数是女性形象的《斜倚的人体》创作伴随他之后的艺术生涯,这也是他花费精力最多的主题。“虽然摩尔受‘形’的影响较大,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作品也带有某些神秘的意蕴。不过这种神秘意蕴是感官的而不是先验的,是人性的而不是神道的。”①6我想这种“意蕴”体现的应该是一种“生命的意蕴”,一种表现出了人类力量和精神的“生命意蕴”。
(四)家庭主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摩尔受尽磨难,无论白天、黑夜都与百姓在一起,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其作品始终保持以“人”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充满温暖情感的家庭群像,并且更加坚定了其人文主义的道路。
1943年,具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作品《圣母子》雕塑诞生,该作品用非常简洁的轮廓和浑圆厚实的体块表达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情感。雕塑整体透出优雅气质,并有丝丝悲凉之意夹杂其中:圣母坐于较矮的凳子上,头部微微向上抬起,肩部略向下倾斜,双手抱住婴儿,并且双腿有一定角度的抬起,拖住婴儿。这件作品充满了母爱的气息,接近人性、又表达出了人间普遍的情感,即使略有“祭神”之特点,但它仍然是人间的、容易被接受的。(***2)
二、借鉴自然与生命中经典而纯粹的元素
(一)经典的形式
“艺术有‘形式’的结构,如数量的比例(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音律的节奏(音乐),使平凡的现实超入美境。但这‘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②艺术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不自觉的解读出“生命意蕴”――即蕴藏于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心灵体验,并受到艺术品精神情调与生命内核的启迪。
摩尔作品中运用最多的是女性形式,“摩尔的‘女人’是一种平静的权威的拥有者,几乎完全缺乏任何内心的或心理的活动。甚至当做出一个心理上的提议时,那也是强调普遍的元素。”①209其次,孔洞这种艺术形式是亨利・摩尔雕塑的另一种经典形式。孔洞与有机体态的形象结合,代表了雕塑形式中的一种新模式,其给予人的感受是神秘、幽深和无限美好的。摩尔雕塑中的孔洞形式展现了他的独特的视觉思维,奠定了他的艺术在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的时代性意义。(“孔洞的智慧”将在第2节中充分表述)再次,艺术的非对称性形式表现了现代主义的自由的形象力和行动的热情,这在摩尔的雕塑创作中成为了永恒的经典的特点。这种艺术的非对称性也成为了当时的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非常明显的造型原则。
(二)孔洞的智慧
“较之于自然原型,他的庞然巨形比较抽象,并具有囊括空间的外壳状造型,人体内部以雕塑形式省略的中空空间作为身体性和物质被感知。”③有一些神秘的东西一直存在于孔洞中,甚至有时一个孔洞所蕴含的意义往往会大于一块真实存在物体所展现的意蕴。摩尔所创作的人体雕塑变幻于物质性的真实存在形体与非物质性的虚幻力量空间中。其斜倚人像系列雕塑作品中,孔洞巧妙的穿插于人体的不断起伏变化中,赋予了仅仅具有基本人形的雕塑外轮廓以一种神秘感和宏伟感,将大自然与人体在艺术创作中形成巧妙而和谐的有机统一。(***3)
(三)非对称性
艺术作品中的非对称形式是现代主义有别于古典传统主义的最显著的特点。这种艺术的非对称性形式法则能够展现出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积极热情的行动力。古希腊雕塑艺术形式开始往向非对称性特点发展,此时期的雕塑强调神的力量:具有神秘的微笑、温和的脸部轮廓、轻松的站姿。亨利・摩尔雕塑展现了与古希腊雕塑相同的非对称性形式法则,同时,这种“非对称性形式法则”表现出了对于人性的肯定。摩尔认为,一件好的雕塑应该是给予观者神秘的启发力量,并且给以回味无穷的感受,能够不断的引起观者的惊奇感和无限探讨的意味。因此,遵循非对称性原则的雕塑作品可以展现出丰富内在精神、生命意蕴。
(四)抽象与联想的结合
摩尔在创作作品时对于题材、形式、材料的选择以及观念在材料上的体现考虑慎重,并远离对于自然与生命物象的简单模仿,而是进行深刻思考。他在创作雕塑作品时,不仅夸张尺寸的巨大性,同时更加注重抽象与联想的结合,摩尔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将雕塑艺术与自然之间建立更加广阔、深刻的联系,而且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直接超越传统艺术的功利性,建立一种人文性的启示。
当他在考虑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时,为了使得作品造型与形式更加纯粹,将自然中天然的韵律和神秘的力量引用到创作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规律――将创作重点放到“力”的运用上,并加之抽象与联想的结合,从而创作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
摩尔所言:“我意识到一件分开的双联体作品很好地暗示了我与风景之间的关系――膝盖和胸脯就像山峰――一旦这两部分分开之后,你就不能再把它看成一个自然属性的人像了。这样,你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把它看成一个景致或一块岩石。如果它是一件单体人像的话,你会猜它将是个什么样子,而如果它是双联体的,它更引起你更大的惊奇,你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景观视点。”④(***4)
三、传统的材料
雕塑家们在充满灵性与生命的大自然中获取与运用的材料非常多,而且无论是什么样的材料,都会有它自己的品性、特点与脾气。面对这种多样的材料特点与语言,雕塑艺术家可以从中引出生命、***生命、创造生命,充分发挥这种天然存在着的优势。从古至今,被雕塑家运用最多的就是石头、青铜、泥土等材料;金属以及现代科技材料等新型材料也都被雕塑家们充分利用,创作出体现自然与生命意蕴的雕塑作品。
摩尔在他艺术创作初期,采用了一种叫做“直接雕刻法”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要求艺术家在材料上直接进行雕刻,并且从人体中直接抽取出抽象特征,现代雕塑先驱阿基本科、布朗库西等也同样采用此法。摩尔从小就喜欢雕木头、玩泥块,这就奠定了木头和泥块在摩尔雕塑中的运用。他小学时曾到约克郡乡间漫步,阿德尔林区的大块景观给摩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石材在他创作中的运用源起于此。在摩尔的创作后期,又开始使用铸铜的方法。摩尔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地探索雕塑的形式和材料,最终又归结到表达生命与人性的主题上。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抽取“自然与生命意蕴在摩尔雕塑中的表现”,依据当代的观点、今天的眼光,通过对于亨利・摩尔雕塑作品中主题的确立、作品中经典的形、韵及法则以及材料的运用的分析,总结出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具有其特有的深刻意义,摩尔不只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注释:
① (英)摩尔.亨利・摩尔艺术全集[M].张恒,编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②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83.
③(德)乌尔里希・莱瑟尔,(德)诺伯特・沃尔夫.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M]. 杨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9.
④陆***.摩尔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