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胸脯”由“胸”、“脯”这两个语素构成,语素“胸”的意义与整个词义相符,而语素“脯”在“胸脯”出现之前都没用表示胸部的情况,“胸”之所以选择“脯”组成指称胸部的合成词“胸脯”,原因有三:第一,意义的泛化,“脯”可泛指肉义;第二,同源关系,“脯”应有平铺之义,与胸部的生理性状相符;第三,“脯”的声符义“大”与指称胸部词的常有心理属性的意义不谋而合。依据上述原因,刚出现的“胸脯”指称的是胸部的表层,即胸前的肉,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但语素“脯”在“胸脯”所指称对象泛化以及词义对语素义的影响下,有了表胸部的意义,“脯子”一词的出现就是对这一转变最好的说明,因此现代汉语中把“胸脯”看做联合式合成词。
关键词:胸脯;脯;语素
前言
“胸脯”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是“胸部、胸膛”的意思。其由两个语素构成,即“胸”与“脯”。“胸”单独作为词使用时,其本义也是胸部,它是单音词较多的上古时期指称胸部的主要词语之一,因此作为词素时,“胸”也承担了这一合成词中的主要意义。而“脯”单独作为词使用时,历代文献中没有出现表胸部义的用例,那么这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脯”为何会用作指称胸部的“胸脯”的组成语素。本文将以这两个构成语素为切入点,分析“胸”选择“脯”组合成指称胸部的“胸脯”的原因以及其内部的结构关系。
一、说“胸脯”一词的来源
“胸脯”作为一个合成词,它包含了两个语素,即“胸”和“脯”。在上古时期汉语中,单音词占大多数,因此“胸”也被作为指称胸部的词之一。《汉语大字典》对“胸”的解释是“身体前面颈与腹之间的部分。如:胸腔;胸骨。”①这与《汉语大词典》中对“胸脯”的解释是一致的,即“胸部;胸膛”,都是指人体的整个胸部,其中既可以指代胸部的表层(胸前),也可以指代胸腔。表胸部义的“胸”最早出现在经传文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魏伤于,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胸”和“胸脯”都是指称胸部的词语,只是“胸”出现的时间比“胸脯”早,后来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发展,“胸”从词变为词素字,被人们用在指称胸部的合成词中,“胸脯”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同一类事物、现象认识的发展,社会已有了一定的语言资料之后,人们对要用一个什么样的新词来表示那件事物,就有了选择性。尤其是人们习惯与用复音合成词表达概念的时候,选择性更强。”②那么指称胸部的语素“胸”为什么要选择语素“脯”构成表胸部义的合成词“胸脯”呢?是不是因为现代汉语中将“胸脯”归类为联合型合成词,所以语素“脯”的语素义也是胸部的意思呢?在我们所检索的历代文献中,从未出现过“脯”作为词表胸部义的用例,对其名词性的解释有两种,分别是“干肉”、“干制的果肉”,如《说文解字》:“脯,干肉也。从肉,甫声。”③《诗・大雅・凫》:“尔酒既,尔伊脯。”《太平御览》卷八十:“尧、舜至圣,身如脯腊;桀、纣无道,肌肤三尺。” 如《晋书》:“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恩歌且舞。”《齐民要术・种枣》:“枣脯法:切枣曝之,干如脯也。”从上面列举的“脯”的用例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共性,即都与肉有关,由语素“脯”组成的双音词中也可以看出其泛指肉的意思,如“脯酒”,《前汉书》:“春以脯酒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祷祠。”“脯羹”,《礼记・内则》:“脯羹兔醢。”孔颖达疏“‘脯羹兔醢’者,脯羹即上析脯为羹,以兔醢配之。”“脯肉”,《医说》:“茅屋漏水堕诸脯肉上, 食之成症结病。”这里“脯”的语素义都泛化为肉的意思,但为何“脯”只指胸部的肉而不指人体其他部位的肉?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从胸部的生理属性来说,相较于身体的其他部位,胸部如平铺之形。“脯”与“铺”同源,“脯”是帮(非)母鱼部,“铺”是滂母鱼部,因此“脯”与“铺”意义相联系,肉干需要铺开曝晒或晾干,所以“胸脯”的“脯”应取平铺之义,即胸部肉平铺之形;其次从胸部的心理属性来说,因心脏在胸腔内,指称胸部的词也往往带有心理层面的意义,如“心胸开阔”、“胸襟宽广”、“胸怀博大”等,可见其心理层面的意义往往与“大”联系在一起。“脯”是一个形声字,其声符“甫”可表大义,《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毛传:“甫,大也。”《尔雅》:“甫,大也。”故脯作为词时也应该具有大的义素。
综上所述,“脯”虽不表胸部义,但其可泛指肉义,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形象地表示胸部的外形并涉及到胸部的心理层面。考虑到这些原因, 随着双音化的趋势,人们根据需要将指称胸部的语素“胸”与语素“脯”组合成指称胸部的合成词“胸脯”就不难理解了。
二、 说“胸脯”一词的结构
“胸脯”在最早出现的时期指称的就是胸部的表层,即胸前的肉,这与我们上述的分析相吻合,如元散曲中“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这是“胸脯”一词出现的最早的用例,可见“胸脯”一词出现的早期是偏正结构的合成词,指的是“胸前的肉”,那么何时开始“胸脯”如我们现代汉语中所分析的那样是个联合型合成词,即语素“脯”④已有了胸部的意思?大概是在明代,“胸脯”的意义逐渐泛化,不仅可以指胸前,也可以指胸腔乃至整个胸部。用例如下:
例1:《普济方》卷三百九:“凡胸前跌出骨不得入,令患人靠实处,立用两腿踏患人两脚,却以手于其肩掬起其胸脯,其骨自入。”
例2:《续名医类案》卷二:“杭友沈侨如甥病伤寒,诊其脉浮数有力,舌黑、胸脯痛胀,此得之劳倦后复伤饮食。”
例3:《水浒传全传》(上):“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例4:《水浒传全传》(上):“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
清代的小说中也存在这样的用例:
例5:《醒世姻缘传》(中):“直待那六驳劈开胸脯,取出心肝嚼吃。”
例6:《三剑侠》(下):“胜三爷怕摔了脸,一扬脸,一挺胸脯”
例7:《官场现形记》(上):“有你老哥拍胸脯,兄弟还有甚么不放心的。”
语素“脯”在这意义泛化的过程中,受到整个词义的影响,具有了表胸部的意义,因为,同样是在明代,出现了指称胸部另一个词“脯子”,如:施耐庵《水浒传》:“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兰陵笑笑生《***》:“小的但有这心,骑马把脯子骨撞折了。”这里的“脯子”是附加式合成词,“脯”是词根,它是胸部这一基本意义的负荷者,可见语素“脯”已经具有了表胸部的意思,这一来源应该追溯到“脯”作为语素最早出现在表胸部义的合成词“胸脯”。知道了“脯”具有了胸部这一语素义并沿用至今后,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现在称“胸脯”为联合式合成词了。
结语
本文主要对“胸脯”这一词语的来源进行考释,主要以“胸脯”的语素构成成分为切入点,分析了“胸”选择“脯”组合成指称胸部的“胸脯”的三个原因以及其内部的结构关系。
首先,根据意义的泛化,“脯”可泛指肉义;其次,根据同源关系,“脯”应有平铺之义,与胸部的生理性状相符;最后,“脯”的声符义“大”与指称胸部词的常有心理属性的意义不谋而合。因此,随着双音化趋势的发展,指称胸部的“胸脯”一词应运而生。依据上述原因,刚出现的“胸脯”指称的是胸部的表层,即胸前的肉,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但语素“脯”在“胸脯”所指称对象泛化以及词义对语素义的影响下,有了表胸部的意义,“脯子”一词的出现就是对这一转变最好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胸脯”出现之初是偏正式合成词,现代汉语是联合式合成词,这两种看法没有对错之分,它们是词汇历时动态发展的结果,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注释]
① 胸”是个多义词,《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都设立了多个义项,本文所讨论的只局限于其作为人体躯干一部分的义项。
② 葛本仪:《汉语词汇学》,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第312页。
③ 上古音系中,“脯”属于帮母鱼部。《广韵》:“脯,干肉为脯,方矩切。”《广韵》中的“脯”沿用了上古音,属于帮母韵,拟音为“pu”。《中原音韵》中“脯”出现了两个读音,分别是“滂母鱼模韵阳平”(pú)、“非母鱼模韵上声”(fǔ)。因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因此上古时期“脯”的读音只有轻唇音“pú”,后为了区分“脯”的不同意思,表干肉义的“脯”采用了从轻唇音中分化出来的重唇音“fǔ”,“胸脯”中的“脯”仍使用的是最初的读音“pú”。
④ 这里的“脯”是一个不成词语素,它只能和其他的语素构成表胸部义的词,因此胸部义是其语素义,而不是其词义。
[参考文献]
[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Z].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3]王凤阳.古辞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冯凌宇.汉语人体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7]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齐冲天、齐小乎.汉语音义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张萍.古代汉语人体上肢名称词语系统研究[D].南通:南通大学,2011(6).
[11]郭玲玲.《汉书》中“胸”的语义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3).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YKC13028)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