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本义就是有知识有才艺的人。有知识有才艺的人到底学习什么呢?在孔子之前,能接受到教育的人是贵族子弟,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他们学习的目的是治理社会。孔子时代,由于私学的兴起,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孔子为了便于教学,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所教授的内容称为《六经》。《六经》包括《易》《诗》《书》《礼》《春秋》《乐》,其中《周易》是占卜之书,讲阴阳变化;《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春秋》是记录西周的历史著作。在苏教版《〈论语〉〈孟子〉选修》“人与文化”这一专题中,涉及《诗》《礼》《乐》这三部经典。孔子和学生学习《六经》的过程中,讨论最多的也就是这三部经典。记录在《论语》中的有如下心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从上文可以看出,《经》是六部经典中最常提到、讨论最多的。为何《诗经》如此重要呢?因为《诗经》在古代是启蒙教材,诗教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温情和仁爱之心。一个人具有了温顺的品行,明白事理,才能有包容之心,才能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诗经》是学习其他五经的基础,即“兴于诗”。因为学礼,是在学诗之后,正如子夏领悟到的。孔子所言“绘事后素”之意是,学好《诗》再学《礼》的人,犹如锦上添花。
《礼》,主要讲行为。“礼”是让我们去守它,用行为去践行它的。礼义总是连用的,“义者,宜也”,适宜、合适、恰到好处。我们做事情,如果没有一个礼仪帮助我们掌握度,要么过了,要么不及,那就不符合“义”了。所以“礼”是帮助我们怎么样做事情能合乎度的。有礼的人,都显得谦恭。《孝经》里面说“礼者,敬而已矣”,这就是一个敬字。去尊重别人,就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要向别人学习。所以,礼是立身于世的法则,谦恭是它的本质。
为什么说“成于乐”呢?因为礼是讲外在形式的,如果人的内心不认同这种形式,可是理智上又不得不遵守,就会产生矛盾,“表里不一”。而“乐”是调和心灵的。《乐经》,汉代已失传。它主要讲什么呢?讲“和”。所谓“乐和”,就是要达到内在心灵的平静。有《乐》的修养,人格“广博易良”,既知识渊博,又心胸豁达。有“乐”的修养,人就能够表里如一,礼乐完善。《论语》里面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才是“成于乐”,因为“成于乐”是最不容易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兴于诗”“立于礼”到“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