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汉语中大多数词语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所谓古今异义词,是指古代汉语中词的形式与现代汉语中词的形式一致,但内部结构与意义不同,即同形异义。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后来它的应用范围比原来扩大了。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泛指一般的江河了;“中国”在古代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词义缩小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变得狭小。如荀子的《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一句中的“金”,在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曹操的《龟虽寿》中“***暮年,壮心不已”一句中的“***”,在古代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事业献身的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独怆然而涕下”一句中的“涕”在古代指眼泪,现在专指鼻涕。
感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的“卑”在古代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人的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词。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用来比喻坏人的***羽,属于贬义词。
只有有效地掌握古今汉语发展演变的特点,才能准确理解古文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句。正确辨识古今异义现象,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差异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这是古今汉语词汇的显著差异之一。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把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误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指示王”一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解释为指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即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一句中的“地方”是两个单音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指某个处所。
二、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些词在具体语境中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能用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强行翻译。如曹操的《短歌行》中“契阔谈■,心念旧恩”一句中的“契阔”,“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选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司马迁的《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中的“出入”是“出去”和“进入”的意思,但此处只取“进入”的意思,句子翻译为“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
三、借助课文判断词义
整个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大家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如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文言文《书沈通明事》,第8题翻译句子中有“购仰妻子急”,“购”和“妻子”都是古今异义词,联系课文《荆轲刺秦王》中“今闻购将***之首”一句中“购”是“悬赏缉拿”的意思,联系课文《桃花源记》中“妻子”是“妻子儿女”之意,我们将该句翻译成“紧急悬赏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
四、根据语境判断词义
语境可以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后者指的是整段文字或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意义的关联。答题时,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如200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选自《汉书・韩延寿传》,第6题的A项是: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根据上下文判断,原语境是: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吾岂其负之”中的“负”就是“辜负、对不起”的意思,再加上古代汉语词汇多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的“欺负”是两个单音词,“欺”意为“欺骗”,“负”意为“辜负、背弃”,而非现代汉语常用的“压迫、侮辱”之意。该句的意思是: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延寿责备自己说:“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否则,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汉语常识之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