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文篇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者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都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特别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解题】
本题可从“特别的人或事物”上感悟“情”。比如,从“我与妈妈之间特别的一次梳头”上感悟“母女情”,从“特别的一巴掌”上感悟“父子情”,从“特别的礼物”上感悟“同学情”,从“教师节特别的活动”上感悟“师生情”,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特别的故事”上感悟“真爱情”,从“同学特别的画作”上感悟“艺术爱好者对艺术的虔诚”,从“爷爷特别的双手”上感悟“祖辈对故土深沉的爱”,从“特别的抉择”上感悟“科学家对祖国的眷恋”,从“特别的文字”上感悟“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批判”。
可从“特别的人或事物”上感悟“理”。比如,从“一位因汗臭味满身而令人厌恶的老人正在毒辣太阳下为全村人清理垃圾池”这一“特别的画面”上感悟到“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他的内心或许是高贵而善良的”这一“道理”。
【范文】
特别的一次江南之旅
天色刚刚破晓,东方泛起了鱼肚白,晨曦冲破了夜的最后一道垂幕,洋洋洒洒地披散而下。这般的美景我怎么舍得错过,急急地穿上鞋子,踏上这江南的一方秀土。
未散的雾霭软软地浮在空中,微风轻轻一拂,便热情地奔来,亲吻着我的额头、脸颊,不一会儿,发梢便挂上了细细的水珠。远远望去,山峦隐在了这***白色的雾气之中,只剩下含在了雾气中的山的黛眉,雾气缱绻地缠绕着,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窥这山的真容。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纳兰容若的这几句词,将这泼墨写意般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迈着步伐缓缓地走着,鞋底踏着青石板发出的声音,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水中那般在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满身的疲倦似是随着那清风散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般惬意宁静,如能一直待在这儿,多好。
不小心踩到堤岸掉落的柳枝,“咔嚓”一声,树上一阵O@,似是鸟儿被惊醒了,我暗暗自恼,不禁更轻地走着。
天边泛起了橘红、晕出了黛色的云,人们已推开木门,抱着一盆衣服,蹲在门前的小溪旁清洗了起来。小溪上的拱桥,像少女如玉的手上戴着的玉镯,连通着溪两岸的人家,木门上淡淡的檀香隐入空气中,我的心,不禁随着这丝香气沉淀。
我静静地站在岸的一头沐浴着晨光,忽见溪对岸一长发女子抱着木盆站起,柳絮飘落在她的发丝上。阁楼上人家种的不知名的花在空中轻轻地飞扬,淡粉色的花瓣在空中微微地晃着,女子伸手在空中一拈,将花瓣别于发上,轻轻地挽起往溪水中望了望,我像被摄了心魂般痴痴地望着,直到她窈窕的背影消失在我眼前。
世上太多的纷争,太多的尔虞我诈,已使我们的心喧嚣不堪,然而静下心来,在这江南的一方净土,品一盅清茶,将心融入这天地的宁静之中,欣赏着劳作的人们,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事烦忧,在这一刻,将心沉淀,品味这沐浴在晨光中的幸福。
广东作文篇2
一、学生的困惑
1. 积累的素材不多。
高考后与同学交流,有同学道出考场的困惑:瞬间难以找到合适的素材。平时同学们写作时常常可以运用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的材料,如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等,作文俨然成了这些亡灵的画廊。有些资料甚至说经典素材能“百变通”“千变通”,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然而这些文化名人的素材与高考作文主题“慈善捐助”不搭界。当把视角转移到当下这些轰轰烈烈的人物时,发现刘伟、史铁生、袁隆平都不能用来论证观点。因此,高考时不少考生陷入作文素材匮乏的困境。
2. 关注“慈善捐助”不够。
捐助话题是近几年来的社会热点议题,人们对此也褒贬不一。“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高调行善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国民对行善模式的探究以及对行善本质的思考。不少学生可能对此主题有几分陌生;可能有许多学生接触过这个主题,对此有所涉猎,但是可能从没思考过现象背后的本质,也没思考过问题的解决路径,当然难以欣赏到冰山下面的风景。若是平时没有经过良好的思维训练或者没有接触过这类主题,要在考场上短时间内有深刻的立意,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很多考生选择要帮助他人这个简单的立意。因此,高考时不少考生陷入立意肤浅的困境。
3. 论证乏力。
议论文这种文体依旧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深受考生的青睐。议论文需要充实的素材来论证观点,或者需要说理分析来论证中心。可是,有考生不知如何论证观点,对来之不易的素材仅停留于陈述,有堆砌素材之嫌,缺乏深层面的分析议论,导致素材与论点若即若离;有考生只知从正面论述,不知也可从反面阐释;有考生选取的素材很狭窄,只知道当下的“首善”陈光标,殊不知历史上有位宁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不知国外石油大王哈默和富豪洛克菲的慈善事业。其实,灵活地运用古今中外的素材,既能彰显作文内容的宽广性、丰富性,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加强论证的力量。
二、阅卷心得
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立意。可以说,审题立意基本上决定着考生作文的最终命运,审题出现偏差,分数基本定格在30分之内。虽然评卷时一再强调立意无高下之分,但是深刻新颖的立意能反映出考生高超的思维水平,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当然得高分的可能性增大。笔者共评作文近3000份,对作文的立意和素材有深刻的印象。
1. 不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本质,只关注一个家庭,立意一般。
虽然新材料作文强调立意开放性、多元化,但更要注重立意的限制性。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考题材料为一则简短的叙事性材料,材料的核心即主题无疑是慈善捐助以及人们对此的态度。从命题角度来看,命题人选择这则材料的原因就是基于对慈善的思考,以及基于对三个家庭对于捐助不同态度的实质的思考,这两方面可以说是命题人的初衷。从作文角度来看,高分作文的立意也主要集中于两类:(1)从宏观方面谈论慈善;(2)从操作方面谈论机智行善或受助。无论是两篇标杆作文,还是广东考试院公布的高分作文,它们的立意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这两类立意。因为这两类立意既符合命题人的想法,也更容易出彩。
绝大多数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其中一个家庭的角度思考,得出下面立意:学会感恩;知恩***报;自尊;自立自强。这些立意虽然符合题意,但仔细斟酌,发现这些立意与材料主题联系不很紧密,也很难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当然难以获得高分,且容易掉入套作的陷阱。其实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指向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绝对不允许考生套作。因此,在审题立意时要尽量把握考题材料的中心,挖掘考题材料的本质进行思考。
2. 断章取义,立意跑题。
有些考生貌似扣住考题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来自于考题材料,但是从考题材料的分析到立意的生成是跨越式,以致立意偏题,这样的作文得分不会高于30分。这类偏题的立意主要有:态度;相信自己;理性分析;坚持自己的选择;懂得低头;坚守责任;待人真诚,等等。这些立意都是考生没对考题材料认真解读,只是截取只鳞片甲就想当然地立意。例如,有位考生写题为“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人生”的作文,下面是其开头语段:
三个贫困家庭面对富翁热情的捐助,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一家高兴地接受了帮助,一家犹豫接受了并声明会偿还,然而另一家却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而我认为我们应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人生。
这是一段彻头彻尾的跑题作文,文章内容也与考题材料完全无关。开头第一段虽然论及考题材料,但作者的立意观点明显超脱考题材料而另立门户,考题材料中并没有“用平常或非平常的眼光看待事情”这样的意思,也没有“如何看待人生”这样的意思。考生自己杜撰偏题的论点,结局可想而知。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不可断章取义,而要关注自己的立意是否符合考题材料,否则跑题在所难免。
3. 忽视材料背景,大而化之。
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考题材料永远是作文的原点。大多数考生都会回归到考题材料来思考,且提炼出的主题也符合题意,但是在具体论证主题的时候却忘记考题材料的背景,忽视了作文素材的约束性,犹如脱缰的野马,任凭自己想法而驰骋。例如,有位考生写题为“拒绝同样美丽”的作文,请“欣赏”这位考生的论述:
拒绝安逸,人生奋斗靠自己扎扎实实打拼。
现今社会下,娇生惯养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在家长的襁褓下,无法磨练自己,只当温室之花,却一触即碎。但仍有人选择挣脱襁褓,拒绝安逸,靠自己扎扎实实奋斗。著名演员冯绍峰拒绝钟鸣鼎食之家的充裕富足生活,独自一个北漂在外,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艰难奋斗旅程,却让人难以相信他是一位“富二代”。
该考生紧紧地扣住“拒绝”这个话题,论述冯绍峰拒绝富足的生活,但是这却与考题材料不相吻合,因为考题材料反映的是受助者拒绝他人的善意,拒绝他人物质的帮助,而不是泛化的拒绝。这种忽视素材约束性的情况在今年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数见不鲜。也有不少考生泛化地议论“帮助”这个话题,却不知考题材料中的帮助是指具体的物质救济。因此,在选取素材时一定不能忽视材料背景,不能把主题大而化之。
4. 素材缺乏说服力,与论点牵强附会。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今年广东高考作文材料谈论的是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要考生平时多一个心眼,应该不会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但是,有些考生可能平时写作时习惯于用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化名人来说理论证,以致在高考考场上也强行拉上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化名人进入写作视野。细想一下,这些文化名人能否成为写作素材呢?其实,这些素材与慈善捐助无关痛痒,或者说相去甚远,当然运用这样的素材来论证观点,势必导致说服力度不够,论证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在选择素材时要考虑是否合适,千万不能与观点牵强附会。
三、试卷亮点
今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极少,但是高考优秀作文(50分以上)比去年多了一倍,占总数1.8%,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0.9%。第二次考新材料作文,考生基本适应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在写作时普遍能认真思考,有了些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1. 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
审题符合题意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些感知敏锐的考生能挖掘慈善捐助这一现象的本质,探究它的本源,提出富有个性的思想。下面几种立意不能不叫阅卷老师拍案叫绝:(1)从人性的角度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探究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和落实对象。(2)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3)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相互传递爱,让爱双向流动。拥有这种高远的立意为数不少,他们不是蜻蜓点水般的认识,不是浅尝辄止般的思考,而是纵横对比,深度思考。
2. 灵活的手法,流畅的语言。
语言基本功扎实的考生驾驭语言能力较强,写作文如行云流水,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引用、比喻、拟人、整句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婀娜多姿”富有文采,充满哲思,富有思想,自然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余味无穷。下面是标杆作文的点睛之笔: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的,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三组话均运用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慈善对三个家庭的意义。
3. 广阔的视野,丰实的素材。
平时善于积累的考生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扣住主题的情况下,能自如地运用各类素材来论证,充实作文内容,增强作文说服力。这类考生不仅掌握了当今的典型事例,如丛飞、陈光标,也了解历史的材料,如李白救助杜甫,恩格斯资助马克思;不仅知道国内的事例,如李嘉诚、霍英东,也关注国外的事例,如特雷莎修女、哈默、洛克菲、乔布斯、巴菲特、比尔・盖茨;不仅熟悉正面的事例,如灾区百姓获救济,也思考反面事例,如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郭美美炫富;不仅从社会层面说理分析,也从个体层面选取典型。高分作文的举例往往会兼顾多领域,尽量避免使用同一领域或同一性质的多个例子。这类考生在理解题意、确定基本观点后,迅速搜寻材料库中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可以论证观点的各种材料,选择足以感人的生活经历写记叙文,或比较新颖的观点、比较新鲜的材料写议论文。
四、备考建议
踏着前人走过的路,我们能够看清自己未来的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人之长,化为指引自己的经验;发现他人之短,化为警示自己的教训。以下是笔者结合阅卷感受给备考师生的提醒:
1. 认真书写,切忌乱涂改。
初步统计,每份试卷的阅卷时间为一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专业的阅卷员虽然可以掌握文章的大意,但是长时期的辛苦工作仍然让人难免有所偏好。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需要考生特别注意作文的外在形象,若作文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自然会引得阅卷老师的几分倾心。从阅卷结果来看,得高分的考生一般都是书写好的同学,书写不好难以得高分。因此,请同学们在平时养成少涂改或者不涂改的习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能够不涂改的尽量不涂改。
2. 切题准确,紧扣考题材料。
古语有云:“千古文章意为先。”可以说,审题能力几乎决定着作文的命运,若是审题准确,起码可以获得40分。一篇作文的内容能反映学生的审题水平,而作为选拔性的考场作文,审题最能区分考生的理解与思维水平。写作时要紧扣考题材料,注意考题材料的背景,千万不可脱离考题材料而去套作。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往往具有唯一性、独特性。
3. 锤炼语言,提升文采。
虽然也有一些考生写记叙文,但是高分作文几乎都是议论文。个人觉得,广东高考比较适合于写议论文,比较容易出彩。要想写好议论文,就更需要考生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有流畅的文笔和隽永的语句。在短时间内提升表达能力,需要掌握技术性手法,需要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4. 博观约取,关注社会。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作文的主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或直接取材于社会现象,或对社会现实的宏观分析,今年高考作文主题是慈善捐助,是近几年谈论的热点话题,去年高考作文主题是时代与生活,是宏观谈论社会现实。在阅卷结束后的总结大会上,专家也谈到要多关注具体生活现象。现在的作文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备考时要把思考的触角伸到现实社会,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及其本质,挖掘思想内涵,以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千万不可压材料、压话题,而应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其实,根据阅卷经验可知,只要审题立意没有偏差、素材合理,写完800字的作文一般可以得到45分以上。当然作文若是具有机智的构思、清新的文采、浓郁的生活气息,获得高分势所必然。希望广大师生在思想、立意、语言、材料方面多练内功。
(作者单位:中山市纪念中学)
广东作文篇3
荔枝树和桂圆树一样高大,只是叶子比桂圆树的狭长些,他们长着四季常绿的枝叶,绽开着一朵朵黄中带白的小花。那些花很小,不大引人注意。但那一串串小花总是争先恐后地从茂密的枝叶丛中探出头来,还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好像是为了吸引蜜蜂和蝴蝶来传播花粉。
荔枝的种类可多了,有“桂味”、“糯米枝”、“妃子笑”……农历四月就有荔枝上市了,那一般都是“妃子笑”,它外壳的刺比较坚硬,半红半青,看上去又新鲜又漂亮,妈妈最喜欢吃了,因为它甜中带酸。再过一两个星期,就有我最喜欢吃的“糯米枝”上市了,它外壳的刺平滑,个头大,味道很甜,一点杂味也没有。
不管哪种荔枝,它的果实都是球形的,只是有些有一头比较尖,另一头仍然是圆圆的。荔枝比桂圆稍微大一些,遍身长满疙瘩。荔枝渐渐熟了,可是疙瘩还是那样坚硬。荔枝好像都害怕寂寞,它们总是成群地吊在枝头上,一串少的有三四个,多的有十几个呢,它们就像好朋友一样亲亲密密地挨在一起说悄悄话,把树枝压成一个个漂亮的弧形。荔枝吃起来很方便,只要用手把它的皮剥开,就可以看见那晶莹剔透带有许多果汁的果肉了,咬一口,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细腻,让你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荔枝好吃,还很营养呢,妈妈每年都买好多送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说这是最温和的滋补品。你们也快来吧,来我的第二故乡——广东,广东有最好的荔枝!
五年级:袁红雨
广东作文篇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2010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属于“提示语+标题”形式。作文提示语对标题“与你为邻”进行了简要的解说与提示。题目中的“邻”是邻接、邻近、接近的意思,提示语强调“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我们可以写自己(或指“人们”)选择与什么“接近”或“邻近”,从中得到什么教益、启示、熏陶、激励,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品格修养、人格气质等;也可以写怎样与选择的对象为邻,或者写应该以什么对象为邻,等等。
快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本文可以实写“邻”,也可虚写“邻”,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如“邻居”“同学”“书籍”“网络”“音乐”等等;“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诚信”“坚强”等。
题目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意在写出自己的思考。这道作文题,既可实写生活断面,也可思辨人生哲理,各种问题都能找到切入点。我们可以用记叙文或散文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可以用议论文或议论散文写自己对选择“与……为邻”的利弊的感受或认识。
佳作show・抒情散文
与你为邻
广东一考生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未有过交往,但你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们建设家园,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在你勤劳的手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高速运作,一条条马路连南引北,一个个公园横空出世。没有你,这个城市将不再美丽;没有你,我也没有今天的舒适生活!我感激你,我可爱的邻居,我可爱的农民工兄弟!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你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你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沉默不语,默默忍受着那些化学药剂和粉尘对身体和心灵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病,为什么你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什么要用“开胸验肺”那样血淋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遇上了不顺心的事,为什么不找我倾诉?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我为邻,无法回避,但城市人大多数是友好和善良的,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与善良的城市人为邻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你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昂首挺胸走在大路上,让我为你喝彩。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亮点品味】
这是一篇立意深刻、大胆干预现实生活的文章。考生将视角投向了“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的农民工,情真意切地倾诉了自己对“农民工”的看法,表达了对他们艰苦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同情及不平。文章条理清晰,感情饱满,思想健康,言辞恳切。
佳作show・故事新编
与你为邻
广东一考生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大喊道。
哟,孟子母亲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吧!这回不知道孟家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选择的。”这次孟母搬家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工厂申诉道:“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之害,这里方圆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但一直没有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
孟母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广州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了。过了一段风平浪静的日子后,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一探究竟后,孟母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是暴发户,有一次还听到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你的声誉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孟子的这番话,吓坏了孟母!呜呼,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看重金钱!
这回,孟母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美国去了。
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此受到惊吓后,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这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的‘你’作邻居都不行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俗不可耐的人为邻?”
孟母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以及那些品行高洁、不畏***的人,好像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看我们家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亮点品味】
这是一篇故事新编类的作文,文章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表达了对目前世界上人类居住环境的担忧。文章联想合理,想象超前,精神病院的结局“文明与疯癫”为邻引人发思,发人深省。
广东作文篇5
今年香港书展开幕前夕,天地***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博士打来电话,约我见一次面。我知道,那是为了我在书展期间的讲座,他是主持人,也是对谈者,不能不提前沟通一下。到了会客厅,老朋友见面,话匣子打开,大至天文地理,小至鸡毛蒜皮,几乎无话不谈。忽然谈到了今年高考作文题,那道“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的搞笑题目就不说了,而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我们却越谈越有劲。原来,这是引用了孙立川先生所著一本书中的资料。那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汇地带。(下略)
根据孙立川先生的介绍,我去查了2009年7月在香港出版的《文化艺术之旅》(副题为:池田大作、饶宗颐、孙立川《鼎谈集》),原来在此书第272页中记录了池田大作先生与作者孙立川先生的一段对话:
池田大作先生说,回想起来,我曾向汤恩比博士问及,“历史上您最想出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呢?”
汤恩比博士告诉说:“我愿意出生在***那个多民族、多种文化交汇的库车。可以的话,希望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那时候,这里是一个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的地区。我希望能在这样的时代做一番事业。”
在听完池田大作先生这段回忆往事的叙述之后,孙立川先生就问同席的饶宗颐教授,对汤恩比的这个看法有什么见解?饶教授答道:“汤恩比博士这一观点与我相同,而我则认为如果下一世,能生在现代的中国也不错啊(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还因为中国本身在文化上就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同书P273)
读到上面这段资料,我真的很感动。汤恩比特别指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地区了,这里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嗬,这个地区,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的吸引人啊。一个历史学家,热爱历史,追寻历史,考察历史,他思考的是历史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他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又彼此包容、互摄、融合,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大局面、大境界。汤恩比博士选择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就因为那是一个历史大格局的交汇地,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新境界,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选择啊。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一番话,也同样发人深思,他们的“正法眼”,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中国佛教有三大系,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藏传(喇嘛)佛教。所以,汉传佛教也通称北传佛教。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准确地说,是印度佛教从西域(***)传入阳关以内来了。换言之,如果离开了汉代所称的西域(即今***),怎么会有今天的北传佛教呢?
汤恩比博士特别指出库车,这个库车,是今名,在***阿克苏地区,在当时的西域,称龟兹,这可是一个古代著名的佛教国家呢。那里的石窟(千佛洞)可谓鼎鼎大名,传颂千秋。我们今天民族乐器中的二胡、琵琶、唢呐等,都是从龟兹传过来的。就连“印度”这个汉译名称,也是从龟兹语(古吐火罗语中的一支)“印特伽”转译过来的。当然,这是玄奘大师的卓越贡献。在玄奘大师改译为“印度”之前,中国一直是以“身毒”、“天竺”、“贤豆”等为其译名的,从玄奘译为印度以来,这个名称就固定下来了。
我们今天习称男众比丘为“和尚”,这个词,实由中亚语“乌”、“乌社”、“和阇”转译而来。魏晋南北朝之际,大量来到中国的求法僧、译经僧,很多都是中亚人,他们对传播诞生于印度的佛教,才真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的***摩罗什大师就是出生于龟兹的印度人。他的父亲***摩罗炎从印度来到龟兹,与龟兹国王之妹耆婆结婚。生下罗什后,其母出家,七岁的罗什亦随母出家,遍游西域,总贯经籍,最善于大乘。北朝秦主苻坚派大将吕光伐龟兹,这才把***摩罗什大师从龟兹带来长安。这段故事,也可印证龟兹佛教之盛与北传佛教的历史渊源了。所以,客观地说,要了解佛教,了解古印度,尤其了解汉传佛教,了解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了解古印度与中亚的文化关系史。难怪汤恩比要对公元1世纪时的***表现出如此真诚而又恳切的兴趣了。
据说,今年进入高考考场的全国考生有900 多万人,而广东省,就有69.2万考生。他们根据这一材料,如何思考,如何执笔为文,我不得而知,但他们面对的不同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索与人生理想的选择吗?要理解汤恩比,理解公元1世纪时的***,如果不懂佛教在当时的繁荣,又不懂佛教文化从丝绸之路传来、此后对中国两千年的深刻影响,不懂当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重要地位,恐怕就很难说清楚汤恩比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了。
这道题的命题者,可不简单。他思考的可能比汤恩比还多了一层。今天是全球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大家都在物质享受物质追求上竞争、赛跑。汤恩比不选择在今天,要选择两千年前的1世纪,饶宗颐教授不选1世纪,选的是今天,是现代的中国,但他们的着眼点,还是共同的,依然是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变换一种语言表述,那不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鸟朝凰、百川归海吗?
读到这道作文题,我有一种灵魂震撼的感觉。这道题,仅仅是在考察广东省的应试考生吗?对教导学生的老师,对主***教育的管理者,对一切面对历史又面对未来的人,难道不也是一道人生的选择题吗?对那些腰缠万贯、亟亟乎移民国外的各类精英,不也是一道选择题吗?
不必回到公元1世纪,我们同样身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既要吸收、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也不能忘了、不能失去我们祖国自身本有的优良传统的多元文化啊,这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精神财富。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广东作文篇6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文题解读】
正如导语所言,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这就为考生拓宽了写作的空间。那么,“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导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回到原点”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地方,或(情况发生变化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回到”,就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的任意发挥。这个“原点”使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人世间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范围就更广了。
考生在准确把握了题目的含意之后,作文时选取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来写作,这些角度可以是: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人性回归本真;道德回归真善美;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奋斗的进取之心;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做一件事,遇到挫折后回到起始处,思考原因找出解决方法,进而上升到人生抉择,如果遇到人生逆境,应该回归初始阶段谋求突破;等等。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圆的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半径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得可怜;白领日夜加班,为事业拼搏,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地发现,我们离它是多么的远!
但是,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金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追逐名利,拼搏奋斗的目的,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的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遮盖和弥补的。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于生活得那么痛苦。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的迅速增长后,广东开始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也正是回到生活的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罗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
【亮点品味】
整篇文章对比鲜明,主旨明了,内容方面有自己对题目个性化的理解和论述。语言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特别是第三段中“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金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这样富有生活气息又意味深长的句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万物皆有原点,人性亦如此。在人性的原点上,我们学会了以善心对待他人,以孝心侍奉父母,以爱心点缀世界。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少人却偏离了原点,走向了假、恶、丑。我不禁大呼: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吗?那是以善心关切贫苦大众的善意;还记得特蕾莎修女给穷人送去关怀,皮埃尔神父为穷人送去温暖吗?那是充满善意的举动在人性中流淌。可反观现今社会,从苏丹红、注水肉、毒大米,到三聚氰胺、黑心棉、地沟油,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人性泯灭到了怎样的地步?在这里,人性中的“善”已经不复存在,对人民大众的善意关怀也荡然无存,这样的社会和谐吗?这样的人生完美吗?返回人性的原点吧,找回于人性旅途中丢失的那一份善心,重新审视自我,带着善心,重新出发,定可走得更远。
古语云:“百行以孝为先。”孝是人性的原点。古有孟子哭竹生笋,黄香温席暖父,伯愈挨杖伤老,子贡借米孝母,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他们都没有丢弃“孝”这一本质,并付诸实践,向世界诠释“孝”的含义。可前不久,上海虹桥机场发生的那起弑母案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神经,只因母亲手头拮据拿不出更多的生活费,那位青年把刀刺向了生母,这不荒谬、可怕吗?只能说,在这个独生子女居多的年代里,大多数青少年在成长中背离人性的原点太远了,忘记了什么是孝。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孝心,尽一份为人子女的责任,重新把“孝”这一优秀品质发扬光大。于原点处,书写对父母长辈的敬爱。
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也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戴安娜王妃远赴非洲探访灾民并拥抱艾滋病人吗?还记得郭明义数十年坚持***精神,把爱送给有需要的人吗?还记得“微尘们”的善行吗?他们都向世界提供了一份爱,使世界和谐而温馨。然而,李启铭“我爸是李刚”的狂妄,药家鑫撞人的恶劣行径让我们黯然神伤。为什么他们都不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不懂得爱惜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把“爱”这一品质丢弃了!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爱心,重新学习敬畏生命,勿再误入歧途。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游览久了,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用心感受善、孝、爱的力量,用心践行。回到原点,重塑人性之美。
【亮点品味】
本文有两大亮点:其一,从内容看,材料丰富而贴切。考生纵横时空,大开大阖,古诗文名句、典故、歌词信手拈来,特别是特蕾莎修女、皮埃尔神父、孟子哭竹生笋、黄香温席暖父、伯愈挨杖伤老、子贡借米孝母等经典素材展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阅读积累,而“黑心棉”“地沟油”“上海虹桥机场弑母案”“我爸是李刚”等时鲜素材的运用,凸显考生关注生活的细致和积累素材的过人之处。其二,结构完美,层次清晰。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思路,条分缕析,思路清楚,结构严谨。主体部分从“善是人性的原点”“孝是人性的原点”“爱也是人性的原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板块清晰,议论中肯。
广东作文篇7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引人遐想,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个声音―――我真想:单纯、乐观、坚强;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真挚的情谊、品尝幸福的滋味;和往事轻轻挥手,走向诗意的远方……
请以《我真想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
一、审题要注意:
1.“我”是主语,这就限制了作文叙述或抒情的主体,作文必须做到“有我”,而且要突出“我”的主体位置和作用――“我”应该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真”作为修饰语出现,起强调作用,突出这种“愿望”的强烈。“想”在此可理解为“想念”或“希望”、“打算”、“梦想”;从导语来看,横线填充的内容,可以是形成某种性格、品质,可以是达到某种状态、境界,也可以是完成某一件事,实现某一个愿望或目标。
2.从逻辑关系来看,“我真想________”意味着目前“我”并没有获得、拥有或实现这一想法。此题暗含对比,正因为目前还没拥有或有所欠缺或有所期待,所以“我”才“真想……”。所以,写作时,应该把“产生这一想法和愿望的原因或过程”交代清楚,否则会令人感觉内容空泛或立足不稳。
二、具体的写作思路如下:
1.叙写实事,就要结合亲身见闻经历来写对成长、亲情、社会等方面的感悟。如《我真想摸摸你的手》,写一双勤于付出的手,表达感恩之情;《我真想变得更勇敢》,写缺乏勇气的经历,表达珍惜机会的决心……
2.写想象作文,则可进行联想,通过想象,表现出积极的构思立意。如《我真想穿越一回》,大胆地想象、推测地球未来,表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考场佳作一】
我真想去传承
爷爷的梦想
广东一考生
“早晨,下田,露水多,点点露水润麦苗啊……”雾霭沉沉,风染烟岚,夕阳迫近地平线。灯笼近处,杨柳树旁,家乡民歌《杨柳青》的曲调慢慢流淌。 我在想,如果不离开家乡,我是否能传承爷爷的梦想呢?
儿时,我和伙伴明乐坐在台阶上,听着爷爷弹唱起《拔根芦柴花》:“我呀就的来了,拔根的芦柴花花……”这是爷爷辈广为传唱的秧田歌曲。我当时小,但似乎也听出了山野气息。《茉莉花》、《扬州慢》……一首首曲子荡漾开来。我俩和路人,都聚在这里,沉醉在这美好旋律中。爷爷的脸上总洋溢着幸福和骄傲。这一首首的民歌,装满了我和明乐纯真的回忆。
爷爷唱完后,就会牵我回家。爷爷说,他带我来这里有目的。我问他目的是什么,他却笑而不语。小学那几年放暑假,杨柳飘拂,我跟明乐的爷爷学会了弹琵琶,明乐则跟我的爷爷学会了吹长笛。
几年后,我在华灯初上的寄宿学校里接到爷爷的电话。从他口中,我知道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巷口的这些家乡民歌无人传唱,爷爷的拉唱已经没有听众了。
第二年夏天放假,当我乘着乌篷船回到魂牵梦萦的江南小镇时,明乐接我回家。路上经过巷口,只见爷爷和几个年长的老人还在拉着二胡,唱着民歌:“一根么丝线,牵是么牵过河了……”一首歌是一代人的记忆,浅吟慢唱着这个古老村庄独特的气质。
一曲终了,我和明乐坐在石阶上,明乐的爷爷回忆道:“***爷年轻时爱听别人唱民歌,跟着老师傅学会了家乡民歌。如今又收了我家明乐丫头这个好徒弟。”明乐的爷爷叹了口气:“你也要加油了。”夜幕四合,深蓝色的天空上一轮残月低垂。浅月之下,杨柳树旁,两张木椅,两个琴谱架子,《杨柳青》的旋律不曾停歇。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问过爷爷为何带我去听他们弹唱。现在才发现那是爷爷对于家乡文化的坚守。而他所希望的,不过是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能在那种氛围熏陶下学着唱下去,去传承他的梦想,可惜我当年早早躲进自己的书房。明乐家乡歌曲唱得极好,我却对这些歌曲很陌生,现在想来遗憾得很。
如今,爷爷去世已一年多,当我再回到小镇,在粉砖黛瓦、炊烟袅袅的岸上,杨柳依旧那么青,可物是人非,再没人为我唱家乡小调了。明乐在岸边吹着长笛,我将心中遗憾告诉她,她莞尔一笑:“你现在学唱起来还不晚啊,我教你。”她轻声吟唱起家乡民歌――“早晨,下田,露水多,点点露水润麦苗啊……”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歌声久久回荡,爷爷,你听见了吗?
【评点】
立意深刻。好作文一定要有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角度就是思想。传承民歌,就是传承文化。作者以“文化传承”为主题,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情感浓烈。景与情在考生笔下水***融,富有情意,都汇聚在一唱三叹的民歌曲调当中。
【考场佳作二】
我真想观那鱼儿跃起
广东一考生
烟雨卷上了屋顶,天空成了一片片翻腾的幕。终于,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风拂过,一点一滴,下雨了。
“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景致正是垂钓的好时节吧。我竟心血来潮,提着根质朴的竹竿走到了池塘。细雨如针,轻轻地一根根坠入幽黑的池水中,形成了千万条水花,应接不暇。我把鱼饵用力一甩,飞入池中。接着便屏气凝神地***起来。
池塘据说是有灵性的,蛙声、芦苇晃荡声便是它对人们的呼应。我所***的地方满是沾上雨露的绿草,背后是一片广阔的稻田。雨落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又是一阵风,稻田群响。“这样的雨天里钓不到鱼的,傻孩子。”爸爸不知何时悄悄站在我身旁,我抬头望去,望见他打着伞立在那儿,双眼盯着忽沉忽浮的浮标。我细声答道:“不,我不走,我一定能钓得到。”许久,爸爸把伞放在我怀中,“早点回家。”他话音刚落,转头就走。他这一走,我的心又悬起来。
雨又变细,天空成了一片白茫茫,远处仿佛升起了大片大片的烟雾,它们上下跃动,落在我脸上,沾在眉梢上。鸟鸣声此起彼伏,是在嘲笑我在池塘边这般苦苦等待吗?终于,我耐不住性子,将鱼饵提起,但是鱼饵似乎纹丝未动,无奈将它重新放下。我开始怀疑起这泛着涟漪、幽静的池塘下是否真有生灵?我又想起自己对爸爸的承诺,便轻轻吸口略带冰冷的空气,静下来,相信一定会有收获。我仿佛成了池边的一棵树木,任凭风雨,一动不动。这样升腾的雨花中,我忘了一切,静等时光流逝,静待我想要的结果。渐渐地,浮标一起一落,我的心又揪紧了,但看过了池面绽开的水痕后,却没有一个是一条鱼调皮所为。
突然,浮标沉了下去。一切缥缈烟云在我眼中顿时消失,我的回报来了吗?浮标又升了起来,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我有些失落地盯着池面,只有仍在激烈跳动的心能证明刚刚的事真实发生过。我放下伞,望向那束束落下的雨珠……
不知过了多久,天边亮起了红光,霞光洒在水面上,看着平静的水面,我真的很想看到鱼儿稍稍跳动起来,哪怕吐出一个泡泡。然而,也许这斜风细雨注定我会空手而归吧。原来有些事不是可以强求的。红霞晕染,我收拾渔具,心灵仿佛抖下些许浑浊的雨珠――但我仍忘不了当初的那份强烈的渴望。
【评点】
借事寓理,感受深刻。在细腻的刻画中,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有些事不可以强求,但我仍然不忘初心”的深刻体验。
广东作文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分析
“传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实实在在的物与人之间的传递,如接力棒的传递、奥运圣火的传递等;二是虚化的精神的传递,如爱心的传递、孝心的传递、坚忍精神的传递、友爱善良的传递等。从话题的提示来看,本话题更注重精神上的传递,因此,文章的立意应化实为虚。可以写民族文化传统的传递、民族精神的传递、传统美德的传递、人文精神的传递以及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的传递等等,也可以从反面揭露丑恶的传递……
但无论怎么着笔,都必须做到“文以达意,我手写我心”,由“传递”这个契合点出发,引发联想和想象,将“传递”的具体过程展现出来,力求真实、质朴,蕴涵深邃的思想与独特的魅力,切不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写作指导
写作此题我们可以从自然、社会、家庭等方面来展开思维。放眼自然,落花对枝头鲜花的喃喃细语,传递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命;燕子南飞,生生不息,代代延续,传递着对生命永不停息的追求。放眼社会,公交车上一个个让座的场景,传递着人间的温暖。放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向孩子传递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还可以穿越时光隧道,把目光聚焦到历史上,对照今天,从发展的角度看精神的传递,如“***精神的传递”“儒道精神的传递”“长征精神的传递”等。写作时应将重点放在传递的过程上,揭示出传递的意义。
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长征胜利70周年,2006至2007年,国内又掀起了一股宣扬传统文化的热潮,而无论是“国学”热,还是对外来文化的“抵制”热,都反映了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思考。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怎样把奥运精神和中华文明传递给全世界,这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拟题时可以在原话题前后添加相关概念,以便化笼统为具体,总之,标题最好能体现文章主旨。如“爱的传递”“微笑的传递”“孝心传递”“传递,在你我心间”“传递福音”“圣火传递意义非凡”“‘热’传递”等。在立意和构思上,可由物质到精神,由现象到本质。总之,要把重心放在精神、品质和文化上,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写得深刻。结构上,可以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并列加层递的模式。文体以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为首选,也可写成记叙性散文或书信体文章。行文时,可由所见、所闻或一些常见现象谈起,逐渐深入。由于话题是“传递”,所以文章要更多地联系历史,可选取几个生动的历史画面,或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探索精神,或表现中华民族“礼”的风范,或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以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尊老爱幼”“天人合一”“谦让”等思想,这些都是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可以说,没有“传递”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今天,也就更谈不上美好的明天。
总之,一定要说真话、抒真情;要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表达健康、朴素、真挚而清新的思想情感。
下水作文
爱的传递
(一)
3月2日,上午9点,语文课。
教室外传来急切的敲门声。一个中年男子把丽丽叫出了教室。没多久,丽丽就泪眼婆娑地找班主任请假。原来,她爸爸大出血抢救无效,撒手人寰了……
下课后,同学们一脸的困惑:丽丽怎么了?班主任一脸的沉重,缓缓道出了丽丽的不幸遭遇。
(二)
3月3日,晚自习,某校高中2008级3班教室。
班长露露低声说道:人生无常,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遭受各种挫折和打击,而战胜困难的关键是拥有爱!丽丽是我们班的一员,大家能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现在,丽丽同学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闻不问,还是伸出友谊的双手?要知道:你的支持、我的鼓励,你和我无私的关爱,那将是对身处困境之中的同学的最大慰藉!希望大家都能献出一份真诚,给她送去慰藉和温暖!尽管我们还不能自食其力,尽管我们的能力还很有限,但是,只要有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这里,我代表丽丽同学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班长虔诚地三鞠躬)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捐3元”“我出5元!”“我给10元”……露露手捧“爱心盒”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一双双温暖的手传递着真情和关爱……
384元6角――那沓零碎的钞票,是全班同学的早餐和零食费用的集合――是全班56个兄弟姐妹最真挚最圣洁的关爱,胜过一切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三)
为呵护丽丽的自尊心,露露将爱心捐款和慰问信悄悄地塞到了丽丽的手中……
亲爱的丽丽:
听到你父亲病故的噩耗,我们的心情和你一样沉重。作为同学的我们不能为你分担些什么,只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丝温暖,一份慰藉……
丽丽,我们有缘在这里相聚,高一(3)班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都是你的兄弟姐妹!不管风有多大浪有多高,无论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崎岖或是荆棘密布,我们永远是你的好姐妹好兄弟!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整体,高一(3)班永远是你温馨的港湾,这里永远为你散发着阳光般的温暖!
丽丽,人生总会有不如意!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但我们可以直面现实,创造出不平凡的人生!用平和的心态去迎接困难与挫折,用坚毅的品格同命运抗争吧,只有勇敢的人才会拥有不败的人生。给死者的最好安慰就是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学会面对吧,让自己坚强起来,让妈妈从悲伤中走出来,让弟弟更茁壮地成长起来……
道一声珍重,希望你拥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你的兄弟姐妹
×年×月×日
满分作文
在传递中发展
广东一考生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文化在传递中步入辉煌,科技在传递中发展,人类在传递中成长。
在我们的生活中,传递无处不在。父母将他们的生活经验传递给我们,老师把文化知识传递给我们,我们总是活在接受传递与传递者之间,我们总会把接受的事物在心中加以提炼,加以升华,再融入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就是发展。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传递。从书法的发展中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从篆体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楷、宋体、草书,最后发展为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这一过程中就包括了一代代人的传承发展,从繁到简,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们学到前人传递的技艺后,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为一代又一代、一种又一种的字体。若不经过一代代人的传递,仅凭一代人便可以把书法提升到如此高度吗?这无疑是天方夜谭。
传递的核心是发展。在小说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段话:“如今为师传你本门武学,望你能把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武艺发扬光大。”这种武侠小说的情景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希望通过传递来把学问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人人都在关注奥运,人人都在期盼奥运,其实奥运精神也是一种传递,而这种传递也是为了发展。在一届届的传递中,奥运精神从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奥运精神在时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成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奥运会在一站又一站的传递中,从一个国家的运动会发展到了一个普天同庆,全世界参与,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暂停的盛大节日。而每一站的传递,都蕴涵着发展的需要。所以说,传递的核心是发展。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传递,也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传递,我们了解了儒家学说如何在一代代的传递中发展,目睹了基督教如何在传递中壮大。玄奘天竺取经,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又一次的伟大传递告诉我们:传递推进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因此,让我们背负着前人的希望,运用我们的智慧把前人传递给我们的东西发扬光大,在历史上留下一道辉煌的痕迹吧!
满分揭秘
1.高深的立意。本文体现了考生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入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考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主题深刻,由生活中普通“事物的传递”过渡到“人类精神的传递”,从而揭示出传递的价值与意义。
2.清晰的层次。由明晰的两个分论点“发展离不开传递”“传递的目的是发展”,最后自然地得出中心论点:让我们背负着前人的希望,运用我们的智慧把前人传递给我们的东西发扬光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