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3、4两期发表了潘新和、郑秉成两位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系列文章,思想锐利新颖,分析鞭辟入里,不乏石破天惊之语,读后让人大快朵颐、受益匪浅,但其中对“作文教学如何教”的某些观点似有偏颇,对此笔者存有一己之见,就教方家。
长期以来,对作文教学的争议颇多:就其内容而言,作文教学到底是重知识传授,还是重价值引领?是系统教学按部就班,还是率性而为、放任自流?就其方式而言,作文究竟是应该学得,还是习得?作文教学是需要教师集体经营的“试验田”,还是其施展个性的“自留地”?我们到底需要的是圈养、驯养,还是牧养、放养?是需要科学种植精耕细作,还是靠天吃饭自然收获?是应该打“游击战”,还是搞“阵地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当前的现状是:前者被斥责为作文“机械论”,似乎这么做就是泯灭学生的写作天性,扼杀写作兴趣,进而成为一些教师作文教学“不作为”的托词,也是造成今天作文教学“名存实亡”的原因之一;而后者则被异化为“神秘论”,致使如今相当一部分学生要么信笔涂鸦,“自恋”于那些“四不像”的“心灵鸡汤”,要么干脆对作文敬而远之,“失语”于写作的大门之外。我们的老师于是长期处于困惑与迷茫之中,然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事实上,只要我们从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泥潭中抽出身子,重新观照这一问题,就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究竟是要培养专业作家还是合格的公民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中学作文的目标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合格公民,“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潘郑二位先生说:“从生存性动机向存在性动机延展,从缺失性动机向丰富性动机升华,从言语人生向诗意人生跃迁,逐渐萌生崇高的言语信念、理想与追求。”这一提法如果作为一个作家的追求方向应该是恰切的,但如果将之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甚至十二三岁的中学生的教育目标不免既不合对象又过分苛刻,不大现实。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生存性”的定位应该说更为现实。毕竟生存性的写作往往是在外驱力作用下的创作,而存在性的写作则往往是内驱力作用下的创作,前者是“要我写”,后者是“我要写”,叶老说中学生要达到“自能作文”,这里的“能”的意思是说不用老师教就能写出老师要求写的像样的作文,而并不包括“自愿”的意思。
我们固然希望中学生能够人人写出优秀的散文、诗歌、小说甚至戏剧,但这并不现实也没必要,事实上,我们更需要他们能够写出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各种规范的报告、总结、计划以及人生感悟等实用文字。叶老的语文思想就是把“普通文”的训练作为“普通公民”读写技能的重要载体来对待的,他甚至认为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应占少部分,大部分应该是非文学作品——普通文。我们就应将写好普通文(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作为中学作文的基本目标,作为日常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将文学作品的尝试作为其更高追求、倡导方向。
二、究竟是教出来的还是悟出来的
潘郑二位先生讲:“写作素养不是教出来、训练出来的,而是自我涵养、修炼出来的。”并多次提到“自求”“自悟”,强调“习得”的作用。事实上,如果完全靠“自悟”与“习得”就能做好文,那么作文教学就可以取消了。对于作文课怎么上,二位先生则特别强调“价值引领”与“写作本位”,对于“写作本位”又重点讲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教学的渗透,如此看来,二位先生所说的“纯粹”的作文教学只停留在写作价值、意义层面的反复灌输与强化这一层面就可以了。我们姑且不说“离开了写作,阅读便是浪费生命”这种“写作本位”思想是否存在偏颇,就其作文教学只是价值层面的引领这一凌空蹈虚的做法本身就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因缺失理论指导、技术支撑、知识支持而陷入到“少慢差费” 的尴尬境地,缺乏科学性与操作性。
固然,优秀的作文首先应该是“悟出来的”,是要靠“举三反一”的自然习得,对于语言感悟力强、文学功底扎实学生而言,有时甚至不需要教师教照样可以写出像样的文字,对他们而言,压根就谈不上什么正规的作文指导甚或大师点拨,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自学成才,不待教师教已能妙笔生花的学生。但这样的学生毕竟少数,“习得”固然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却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的先天不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作文教学用“举一反三”这种学得的方式加以有益补充与助推。这包括作文前教师角度方向的适度引领、作文规范的精当传授、写作技法的恰当点拨甚或教师亲自下水示范,作文过程中的相机引导、匡正纠偏,以及作文后的润色加工、修改升格。以学得促习得,教师虽不是创作主体,起决定性的内因,但也必不可少,旨在促成学生由感性领悟上升为理性思考。
三、究竟是需要规矩还是自由
潘郑二位先生重提“放胆文”,并进而主张让“放胆文成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主旋律”,这一提法的确很有见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规范与匡正,让他们自由地疯长。我们当然应该明确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发现其言语天赋与潜能,尊重其言语生命是第一位的,“对学生不成熟作品的宽容与理解”也确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犯错误的地方,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放任自流,牺牲底线,以期“自求”“自悟”。教师有义务引导其走向正轨,甚至也应该适时授之以渔,教之以规矩。其实学生作文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从规范到创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
作文,其实没有那么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应该敢于担当!诚然,作文以其个性化的行为,需要我们给每一个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诚然,当前我们的写作知识还不健全,知识体系尚待规范,作文理论还需完善……但这些都不应该是我们放弃作文指导的理由。我们由衷地呼唤我们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行动起来,大胆尝试,尽早地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训练系统,将我们的作文教学理直气壮地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