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不会用语文的人是弱者,善用语文的人是智者,多用语文的人才是强者。”初听这句话,很难理解,认为过于夸大了语文的作用。因为语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是语言的代名词,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学习语言了,学生在学校就算不听语文课也很少不及格。因此,现在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及格率最高,但高分率却极低的状态,最终造成了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又因为语文知识的零散性需要长期积累,而越发对语文缺乏兴趣,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首先,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创造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认知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名言和美***,粘贴在教室墙上,开设“***书角”“环保园地”等主题专栏,让学生搜集各种新闻、生活常识、有创意的广告、趣味语言粘贴在专栏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其次,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春》《紫藤萝瀑布》,上课时播放与课文配合的幻灯片,配上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融入课文之中,与老师一起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及文章的语言美。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让学生利用课文中学会的语文技能去描绘生活中的景物,自然而然地把生活内容注入语文,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群体,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对症下药。课前精心设计,上课时抛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变成学习中的小柯南,主动寻找语文之谜的答案。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多听广播、看电视、听歌曲、课外阅读、参观游览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每个学生可以自选内容、自由交流自己在课外语文活动中的收获和成果。例如,朗读背诵喜爱的散文、诗歌、名人名言、谚语,讲述民间传说、近期的新闻焦点以及对某首歌歌词的感受与体会等。使学生尽最大所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密切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了一泓不绝的活水。激发学生求知欲,扩充知识的“内存”,使他们享受到创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生活中,如果不会灵活应用语文,善用语文,生活将会变得平淡无味,就不能变得多姿多彩;在语文学习中,如果不能将其灵活应用于生活,语言也会因缺少实践而暗淡无光。语文,包含了生活中的一切。善用语文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第三初级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