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事故篇1
关键词:桥梁坍塌;坍塌原因;经验教训
引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基础工程,建立了便捷的现代化的交通的网络,这一措施对于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强地区性的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的桥梁作为连接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咽喉",它不仅仅要保证桥上行车交通的顺利进行,更要保证它的桥下水流的合理排泄、桥下船只的通行。由于反复承受着车轮磨损、冲击,遭受暴雨、洪水、风沙、冰雪、日晒、冻融等自然因素的侵蚀破坏,极大一部分的建筑的材料它的性质也会伴随着使用的时间的不断增长会发生严重的衰变,桥梁的安全性能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在设计桥梁和具体施工两方面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以及加上近些年我国的交通情况和重型的汽车数量的不断地快速增长,这也造成了道路上桥梁的使用的功能与桥上行车的服务质量的不相适应,甚至于发生了桥梁破坏的倒塌事故,造成交通的中断等严重后果。近些年以来,国内国外也经常会有报道正在建或已经建的桥梁发生的坍塌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设备的损坏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1:形成原因
一、自然类的灾害对现代桥梁的破坏包括自然界的多种不可抗力(地震、洪水等),我们现存的现代化桥梁就无法避免这样的祸端,就必然会遭到它们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例如:(1)、洪水以及泥石流对于桥梁的巨大破坏;(2)、地震所造成的桥梁的破坏;(3)、风、风沙对于现代化桥梁的破坏。本文的目的就在于研究上述这些因素对于现代化桥梁的破坏情况,把握它发生的规律与经验,以用来尽量减少类似的相似事故的出现。
二、人为的因素,对于桥梁的破坏人为因素包括:(1)、车辆、船舶的撞击桥梁对于桥梁造成的巨大的破坏;(2)、超载的情况对桥梁所造成的巨大的破坏;(3)、设计桥梁和实际施工的失误对于桥梁所造成的破坏上设计的理论的体系和结构体系不足够完善,施工的工艺不足够合理、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管理的水平低下也是造成桥梁的人为破坏的主要原因。桥梁坍塌的事故将会造成重大的财产以及生命的损失,即分析了也总结了以往发生过事故的经验与教训,对从今以后的桥梁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也正是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本文同时选择了分析桥梁事故这一课题,希望能给桥梁建设的人以警告与借鉴,为未来现代化的桥梁设计以及建设提供一些必要性的参考和经验指导。
2:严重垮塌事故
1、Quebec Bridge事故的原因:桥梁设计考虑的不足,构件的失稳
位于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省的圣劳伦斯河之上的Quebec Bridge本来应该是著名的设计师Theodore Cooper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不朽的杰作之一。作为在当时具有世界上最长跨度的钢悬臂桥,Cooper忘乎所以地把桥梁的主跨度由490m延伸长至550m,想以此来来节省建造的桥墩所在基础的成本价格。1913年,这座桥梁的建设重新进行,然而更不幸的是:悲剧竟然再次发生了。1916年的9月,桥梁中间跨度最长的一段发生了意外,桥身在被举起来的过程中突然掉落坍塌。结果又有13名工人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事故发生的原因竟是举起过程中一个支撑点所需的材料指标达不到位造成的。1917年,在经历过两次惨痛的悲剧之后,魁北克大桥终于竣工通车,这座大桥至今为止依然是世界上最长的悬臂的跨度大桥。
2、Tacoma Narrows Bridge 事故原因:对理论的认知有限,风力毁坏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海峡上的塔科马海峡大桥。第一次建设塔科马海峡大桥在1938年的11月到1940年的7月,中间跨度853m。在它建造的最后阶段,人们突然发现桥梁在微风的吹动下会就出现摇动甚至于扭曲到变形的状况,驾车的司机在大桥上驾车时甚至可以见到后端的汽车尾部会随着桥面的摆动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出现的奇秒景观。1940年的11月7日,桥梁在远远低于设计中风速的19m/s(类似于八级大风)的风速下发生强烈的来回摆动,薄弱的桥面经受了70分钟振幅不断增大的反对称的扭转振动的运动,这最终导致了桥面折断坠落到峡谷中。
3:预防措施
(1)建立预防事故发生的长效机制
减少发生事故的最可靠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预防,俗话说:防患于未然。具体的做法就是:管理的高层首先就要树立高度得安全意识,严格进行监管;其次就是要形成稳定的科学的有效的制度管理,出台明白的细则,以减少制度的漏洞;在安全投资、工期矛盾时,要始终坚持着安全与生产第一的原则。设计桥梁、实际施工、桥面养护等重要的部门更要抓好安全培训的教育,提高安全的生产的意识,树立安全的意识是桥梁的建设与管理的生命线上的观念;同时也要提高人员的素质,坚持质量为本的理念,切记勿要因小失大。
(2)建立健全科学的桥梁风险评估的体系
科学的风险评估要逐渐改变从以往的单一性方面的风险评价(只考虑单一的因素)过渡到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工程规划、桥梁设计、实际施工、操作运营等各个阶段的风险的评估。风险评估同时也要注意在基础性资料的收集,建立相关的桥梁数据库,施工总结和事故研究,将现有资料集中,建立健全科学的、采用客观性的评价的方法。加强重点性桥梁工程的施工与监控,全面的结构性的十分健康的检测,制定全面的相应的科学性合理的事故的应急方案,贯彻落实具体的相应的措施。对大量的现役中小桥梁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根据相应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等级,严格地执行关于各式各样的桥梁养护的措施来维持规定。
(3)加强科研的力度,及时修订现有的规范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载重力度等迅猛地发展,陈旧的规范早就已经不再满足于新的需求,这就涉及到关于规范的修订。而规范的修订则是建立在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的研究基础上的,所以要重视在生产和实践中的所收获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新的桥梁设计、事故经验的研究,缩短所定规范的改订周期,力求反映出最新的科研的成果。
4:结论
根据历史来看桥梁倒塌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总结相关规律的;我们应该要科学的对待每一起倒塌的事故,总结出相应的经验,找出相应对策。减少人员的伤亡。别让任何一座桥下有着任何一个冤魂。
作者简介:
坍塌事故篇2
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通过对2010-2014年非煤矿山领域发生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5年间,事故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从2010年的1 009起、1 271人下降到了2014年的534起、640人,分别下降了47.1%和49.6%,平均每年下降14.7%、15.7%,
在统计分析中发现,除中毒窒息、火灾、透水、爆炸、坠罐跑车等事故,冒顶坍塌的事故也较为多发,近5年冒顶坍塌事故共发生835起、死亡990人,分别占总量的21.9%和21.1%,排在第1位。其中较大事故共发生24起、死亡83人,分别占15.9%和14.0%,仅次于坍塌和中毒窒息事故,排在第3位。因此,有效防范冒顶坍塌事故,是减少事故总量、遏制较大事故多发的重中之重。
冒顶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分析发现,造成冒顶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
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认识不清
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认识不清,极易造成严重的事故。以2013年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恒昊矿业公司“8・20”事故为例,这起事故就是由于顶板矿岩节理较发育,局部风化矿岩经水渗透引发顶板脱落造成4人死亡;同年云南省澜沧铅矿公司老厂矿山“10・14”冒顶片帮事故,也是由于采场地质构造发育,矿体产于层间破碎带中,稳定性极差,造成采场顶部突然冒落,大量泥石流体涌出,导致3人死亡。
顶板管理方法不当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在采掘和井巷开掘过程中,遇有岩石情况变坏、有断层破碎带时,未及时进行支护,支护方式不当或有效支架数量不够,易引起冒顶片帮事故。
此外,一些企业没有认真进行“敲帮问顶”,不遵守操作规程,检查不周和疏忽大意,发现险情不及时处理。以2012年云南省昭通金沙矿业公司“9・6”冒顶片帮事故为例,就是因为事发当日职工在从事矿岩清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敲帮问顶”,不遵守操作规程作业,导致冒顶造成3人死亡。
未按照设计参数进行开采或设计参数不合理
主要是一些企业采用留矿法或空场法采矿的非金属矿山(如石膏矿),未按设计留设保安矿柱或矿柱尺寸偏小,未按设计采矿造成采空区暴露面积过大,开采后未对采空区及时有效地处理。
预防冒顶坍塌事故的关键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也提出了预防冒顶坍塌事故的3项关键措施。
加强顶板管理,落实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首先是确保井下检查井巷和采场顶帮稳定性,撬浮石、进行支护作业的人员需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其次是坚持回采作业前,必须“敲帮问顶”,处理顶板和两帮的浮石,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作业,大力推广撬毛台车代替人工撬毛作业;严禁在同一采场同时凿岩和处理浮石。
第三是发现冒顶预兆,应停止作业进行处理,发现大面积冒顶危险征兆,应立即通知井下人员撤离现场,并及时上报。
加强支护加固
首先是加强工作面顶板的支护与维护,及时进行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杜绝空顶下作业。
其次是对所有支护的井巷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更换和维修变形的支架。
强化地压和采空区管理
首先是所有矿山企业必须摸清矿区范围内的采空区,禁止人员进入老窿及采空区采矿。
其次是采用留矿法、空场法采矿的矿山,特别是非金属矿山,要按照设计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处理,严禁出现大面积未处理的采空区。
第三是严禁擅自回采保安矿柱。
第四是要加强地压监测工作,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以及800 m以上的深井矿山要建立并严格执行采空区监测预报制度和定期巡查制度;必须建立地压监测系统,发现大面积地压活动预兆,应立即停止作业,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坍塌事故篇3
2016年11月24日7时40分左右,江西丰城发电厂三期在建项目工地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事故造成74人死亡、2人受伤。38年前,美国也曾发生类似事故。1978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柳树岛普莱森特电厂在建冷却塔操作平台坍塌,共计造成51人死亡,成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
事故经过
普莱森特电厂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柳树岛俄亥俄河附近。事故发生前,该电厂正在修建两座自然通风双曲混凝土冷却塔。电厂共有两座冷却塔,1号塔壳体已于1977年8月修建完成,底座直径109 m,高131 m。
1978年4月27日,2号塔顶部已经修到51 m。上午10 时,2号塔顶部在建设过程中发生坍塌。脚手架原本固定在坍塌的壳体上,壳体坍塌致使脚手架也一同倒塌,脚手架上51名员工全部死亡。
冷却塔除顶部和底部外,其他部分的修筑均按每天浇筑1.5 m的计划进行,坍塌时已完成28层。第28浇筑层在倒塌前一天刚刚完成浇筑,用于支撑第28浇筑层的模板已升至第29层位置。
据现场工人描述,当第3桶混凝土提升至施工平台时,第28浇筑层开始倒塌,当时第29层已经浇筑混凝土约0.8 m3。据目击者介绍,第28浇筑层在几分钟内就完全塌陷,掉入冷却塔内。
事故背景
建筑方法:以完成的冷却塔壳体为支撑,搭建爬升模板和脚手架系统
普莱森特电厂冷却塔壳体厚度和直径随壳体高度而变化,采用已获专利的提模施工法进行浇筑作业,并使用模板和脚手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为员工提供施工平台。
提模施工法,即通过模板和脚手架系统搭建施工平台,由爬升模板横梁、顶托框架、刚性槽和模板,以及脚手架等基本功能部件组成,整个模板和脚手架系统需要靠之前完成的冷却塔墙体作为支撑。其中,爬升模板横梁由两根3 m的横梁经夹板拼接成一根6 m的横梁,随着壳体浇筑层提升,爬升模板横梁位置交替上升;顶托框架包括两个结构通道,分别位于爬升模板横梁外凸缘的两个表面;刚性槽和模板将新鲜混凝土置于拱肋之间,在整个顶托过程中,刚性槽、模板与顶托框架一起移动;脚手架铺板和护栏横跨于两个拱肋之间,形成工作平台,悬挂在所有96个拱肋区域顶托框架的内外两侧。
建筑材料运输:起重系统支持,骑墙式吊车等间隔分布
在柳树岛工地,从第1层到第10层(含第10层),建筑材料均使用地面的移动绞车运送,使用泵将混凝土浇筑到模板中。第10层以上的材料和混凝土由骑墙式吊车提升到工作平台。1-6号骑墙式吊车环绕壳体顶部按相等间隔平均分布。每个骑墙式吊车由4条支腿支撑。四条支腿固定在两个相邻拱肋之间的顶托框架上。随着建筑施工的推进,骑墙式吊车同模板和脚手架系统一起向上移动。
在起重作业中,吊缆引导所有材料运送到顶部工作区域。吊缆一端连在骑墙式吊车内端的滑动板上,另一端固定至地面的锚固点。附在地面锚固点上的扣式起重机适时调整吊缆松紧度,防止吊起的材料撞击塔顶脚手架。
事故调查
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调查组于事故当天到达现场开展调查。两天后,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应职业安全健康局要求加入调查组。在分析柳树岛普莱森特电厂冷却塔外形尺寸、建筑材料、冷却塔修筑方法,以及建筑材料提升系统后,调查组继续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工作。
事故前详细经过
调查人员通过访谈,根据事故当天冷却塔地面中心位置目击工人的描述,得到如下信息:
坍塌前不久,第一桶混凝土运送到4号骑墙式吊车,倒入手推车;5号骑墙式吊车也接收到第一桶混凝土,倒入手推车。
此时,冷却塔地面中心位置的工人听到响亮的破碎声由4号骑墙式吊车方向传来,发现第二桶混凝土已经到达距离顶端约2/3处,吊缆松动。4号骑墙式吊车操作员马上报告吊缆松动,并对吊缆采取制动操作。
第28浇筑层坍塌从4号骑墙式吊车开始,向5号骑墙式吊车方向发展,结构破坏呈圆周状扩散。所有脚手架和模板向冷却塔内部方向掉落。
冷却塔地面中心的工人立即逃到混凝土卡车斜坡下避难。脚手架上51名工人在坍塌中全部丧生。
事故调查分析
坍塌发生时,只有0.8 m3(一桶装载量)的混凝土被运送到冷却塔顶部(如***1所示),坍塌是否由于模板系统的强度未能达到要求所致呢?
然而,通过对起重和脚手架系统关键部件的检查和对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分析,调查人员发现所有部件在坍塌l生之前均性能正常。因此,可以判断坍塌并非由起重和脚手架系统组件失效造成。
那么,冷却塔壳体是否能够承受整个建筑施工的载荷?
据现场工人证实,坍塌发生时,其他的起重吊缆没有处于工作状态,这使得起重载荷只发生在4号骑墙式吊车拱肋侧翼位置。
柳树岛普莱森特电厂冷却塔建造方法的整体安全与可靠性,完全依赖于已完成的冷却塔壳体承受全部的施工载荷。这就要求前期施工中必须为后续施工留下足够强度的基层壳体,以使壳体结构强度适当高于载荷作用力,从而确保安全。
但是,已建成壳体明显未能达到足够承受额外物料载荷的强度。为确认建筑物料载荷超出壳体承受限度的具体程度,调查人员开展了计算机力学建模分析。分析表明,第28浇筑层的底缘上方0.3 m处、沿壳体圆周开始发生的混凝土壳体压缩破坏,而壳体可能在达到最大载荷量之前就已经发生崩溃。
调查人员得出结论,第28浇筑层坍塌是由于4号骑墙式吊车承受较大施工物料载荷,而该骑墙式吊车所处的壳体混凝土强度不足导致;由于混凝土受压破碎,进而导致第28浇筑层顶部区域结构破裂,酿成事故。
确定最终原因
根据一系列的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及力学分析,结合冷却塔建设施工***纸和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提供的相关案例记录分析,美国国家标准局最终认定了西弗吉尼亚州柳树岛普莱森特电厂冷却塔建设工地垮塌事故原因。
一是事发当时,混凝土桶正从地面提升至4号骑墙式吊车位置。现场实测提升吊缆的长度,可知混凝土桶当时位于骑墙式吊车摇臂下方16.4 cm处。可以推断混凝土桶体未曾撞击骑墙式吊车,因此,并非造成坍塌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是尽管4号和5号骑墙式吊车提升吊缆均已破损,现场观测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均表明,吊缆断裂仅发生在第28浇筑层垮塌之后。因此,吊缆断裂也并非造成事故的原因。
三是通过现场和实验室调查工作,发现起重、脚手架和模板系统的各主要构件在坍塌发生之前均未发生破坏。坍塌事故与各系统均无直接关系。
四是根据壳体分析工作结果与现场目击记录,认定第28浇筑层坍塌始于4号骑墙式吊车所在位置,即第28浇筑层的底缘上方0.3 m处、沿壳体圆周开始发生混凝土壳体压缩破坏。
坍塌事故篇4
关键词: 商住楼;深基坑;支护方案
中***分类号:TU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127-02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有限的城市地面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高空和地下寻求发展空间。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来,基坑工程数量急剧增加,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更多的超高层建筑和大型的地下工程,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工程的全面展开带来了超深基坑工程的发展。而现在各类地下工程诸如越江隧道、地下商场、地下民防等已随处可见。这些工程的共同特点是都要进行大规模地下开挖,必然导致大量的基坑工程产生。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建筑基础都必须满足地下埋深嵌固的要求。建筑高度越高,其埋置深度也就越深,对基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给建筑施工,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 事故分析
1.1 事故经过 帝都大厦位于新郑市新建路和中华路之间,深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开挖面积约5000m2。2004年9月1日,在开挖到基地深度13米,第三道支撑未及支护时,突然在新建路一侧发生坍落,塌方地段长22米、宽10米、深5米。停放在该地的一辆装有5吨柴油的油罐车也被滑入塌方底部5米深处,致使地下通往人民广场的一条20万伏电缆线受到威胁。由于塌方,埋设在地下的煤气管被塌方建筑物挤压断裂,工地泄露的煤气最高浓度在200PPm以上,直接危害工地人员和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失达上亿元。
由于基坑坍塌,使得地下所埋设各种管线遭受严重损坏,煤气外溢,大面积停气停水停电,交通中断,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这起事故引起了市***府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使得正在编写的地方《基坑工程设计规程》,对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2 事故原因分析 ①工程勘察。勘察资料不详、不准、疏漏、失误:勘察结果不完备、不准确、不正确。②工程设计。工程设计一般涉及到掘支方案、降水方案、应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在对支护参数进行设计时,需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边壁破坏模式的选定,任何一个环节不慎,均可能造成边壁变形失稳。③工程施工。施工质量、施工工艺、材料质量、施工机械化程度、施工速度和时机、管理水平均可能成为工程事故的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此外,信息化施工,还需要施工单位具有较高水平的检测和评估能力,而这往往不够重视。④工程监理。监测现场担负着监督处理施工是否按***施工的重任,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工程经验表明:监理工作做好了,做到位了,是可以避免某些事故的。⑤工程建设方或大发包方。某些事故是由于工程建设方或大发包方盲目压价。层层分包、不恰当地参与选择或强行拍板某种支护方案或降水措施、或长期拖欠工程款,以致贻误支护时机、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等所引起的。⑥规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规范的某些规定显得不尽科学、合理、适用,以至于成为事故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河南省超过200项的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发生基坑坍塌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
由表1可见: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设计问题,分别占事故总数的46.9%和39.9%,建设方或大发包方的原因值得重视,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视。
2 防治措施
2.1 防止坍塌的基本安全要求
2.1.1 必须认真贯彻建设部“重申防止坍塌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防止坍塌的紧急通知”精神,在项目施工中必须针对工程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措施,经甲乙方及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
2.1.2 工程土方施工,必须单独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编制措施,防止土方坍塌,尤其是制定防止毗邻建筑物坍塌的措施。①按土质放坡或护坡。施工中,要按土质的类别,较浅的基坑,要采取放坡的措施,对较深的基坑,要考虑采取护壁桩、锚杆等技术措施,必须有专业公司进行防护施工。②降水处理。对工程标高低于地下水以下,首先要降低地下水位,对毗邻建筑物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进行认真观测。③基坑边堆土要有安全距离,严禁在坑边堆放建筑材料,防止动荷载对土体的震动造成原土层内部颗粒结构发生变化。④土方挖掘过程中,要加强监控。⑤杜绝“三违”现象。
2.1.3 模板作业时,对模板支撑宜采用钢支撑材料作支撑立柱,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的钢支撑材料和竹材作立柱。支撑立柱基础应牢固,并按设计计算严格控制模板支撑系统的沉降量。支撑立柱基础为泥土地面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对地面平整、夯实,并加设满足支撑承载力要求的垫板后,方可用以支撑立柱。斜支撑和立柱应牢固拉接,形成整体。
2.1.4 严格控制施工荷载,尤其是楼板上集中荷载不要超过设计要求。
2.2 发生坍塌的应急措施:①当施工现场的监控人员发现土方或建筑物有裂纹或发出异常声音时,应立即报告给领导小组组长,并立即下令停止作业,并组织施工人员快速撤离到安全地点。②当土方或建筑物发生坍塌后,造成人员被埋、被压的情况下,领导小组全员上岗,除应立即逐级报告给主管部门之外,应保护好现场,在确认不会再次发生同类的前提下,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受伤人员。③当少部分土方坍塌时,现场抢救组专业救护人员要用铁锹进行撮土挖掘,并注意不要伤及被埋人员;当建筑物整体倒塌时,由市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协调作战,保证抢险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要采用吊车、挖掘机进行抢救,现场要有指挥并监护,防止机械伤及被埋或被压人员。④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要由现场医疗室医生或急救组急救中心救护人员进行抢救,用担架把伤员抬到救护车上,对伤势严重的人员要立即进行吸氧和输液,到医院后组织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伤员。⑤当核实所有人员获救后,将受伤人员的位置进行拍照或录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等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⑥对在土方坍塌和建筑物坍塌死亡的人员,由企业及善后处理组负责对死亡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抚,伤残人员安置和财产理赔等善后处理工作。
3 结论
深基础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本身的质量与进度,并对工程经济效益提高与人身安全的保证起到关键性作用。深基坑支护工程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城市高层建筑发展而发展的一门新的实践工程学,它还有待于理论上的完善,如何选取一种在经济、技术上都合理的支护类型,还必须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具体的工程要求。
参考文献:
[1]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顾宝和,周红.基坑工程若干基本问题的讨论[J].工程勘察,2007(3):12-16.
坍塌事故篇5
关键词:满堂脚手架;坍塌;思考
一起满堂脚手架坍塌事故,会令工程各参建方感到很沮丧。也许人们会问:为何一个完整的承重满堂脚手架体系,在承受荷载后竟如此不堪一击地垮坍?为何同类事故频频发生呢?笔者试就一起满堂脚手架坍塌事故,作一个较深入的思考。
一、对造成坍塌的几种可能原因的思考
1.立杆纵距、横距搭设不规范,间距过大,超出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计算值较多。造成纵杆、横杆间距过大,实际承受荷载跨度超过理论计算值跨度;致使纵杆、横杆杆件承受的荷载超出允许承载值而产生变形过大或失稳坍塌。
2.纵杆、横杆间距搭设不规范,间距过大,超出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计算值较多。造成立杆步距过大,实际受压长度超过理论计算长度值较多;致使立杆承载能力大幅下降,在承受荷载后失稳坍塌。例如纵向、横向扫地杆或纵杆、横杆漏设置。
3.扣件螺栓拧紧力矩偏小或松动,特别是接近承重模板顶部部位的一批扣件螺栓松动。致使纵杆,横杆和立杆实际承受荷载跨度或实际受压长度,超过理论计算值跨度或长度较多;模板支撑体系失效,可直接导致满堂脚手架失稳和坍塌,且事前容易失察事后又很难认定。
4.纵向、横向、水平向剪刀撑搭设不规范或根本未设置。造成满堂脚手架架体在纵向、横向、水平面三个方向的结构体系不牢固或呈瞬变结构体系。在承受荷载时,一旦有水平推力出现或者受荷不均匀产生的水平面扭矩力出现,将导致满堂脚手架失稳和坍塌。例如满堂脚手架搭设在倾斜的地坪上.且纵向、横向、水平向剪刀撑又不按规定设置。
5.地基承载能力不足,导致满堂脚手架沉陷失稳坍塌。例如地坪松软未处理或混凝土地坪厚度不足,导致受荷后破坏或者地基排水不畅;长期浸泡在水中导致地基承载能力下降。
6.钢管壁厚五花八门。规范对壁厚要求如下:老规范JGJl30--2001标准是3.5cm,最小壁厚是3.15cm;新规范JGJ 130--2011要求更高达到3.61cm,最小壁厚是3.24cm。但施工现场经常能查到钢管实际壁厚小于3.0cm的,这势必影响单根杆件的承载能力。目前施工单位一般按钢管实际壁厚3.0cm进行强度和稳定验算,那么钢管实际壁厚小于3.0cm的就不能投入使用。
7.立杆腾空不着地、立杆底部不设置垫座或垫板、混凝土浇注点过于集中造成局部超载,也有可能导致满堂脚手架局部变形过大或局部失稳坍塌。
二、对施工现场各参建单位管理体系的思考
1.目前建筑市场施工主体单位是施工总承包单位(内设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从***府部门合同备案情况的角度思考,施工总承包单位与其他各参建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等)都是工作关系。这些单位均与建设单位是合同关系。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建筑工程实体的形成过程进行监理,并因工作不当或违规造成工程质量或安全发生事故的承担相应责任。***府有关部门对形成建筑工程实体过程实施监管。
2.而从直接建造建筑工程实体的劳务分包角度而言,各参建单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合同关系,均随之演变成劳务分包单位的管理者,而***府有关部门的角色未变,依旧是监管。
3.劳务分包可能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是成建制劳务工,指以企业名义从施工总承包单位或专业分包单位处取得一部分施工作业任务;另一种是零散劳务工,往往是劳务单位受合同工期紧迫压制,从市场中招募的临时雇佣人员。还有一种是自带劳务工,与总承包单位或专业分包单位签订劳务合同的技术工人。
也就是说,劳务分包作为建筑工程实体的直接创造者,发挥着无人替代的作用。任何***策、指令等均需要通过其得以在建筑工程实体中实现。像搭设脚手架这类工作,以前由木工完成,现在要求专业分包单位架子工完成。一般而言,总包单位自带劳务工或使用成建制劳务工搭设脚手架比较规范、施工质量有保证;而零散劳务工受各种因素影响,施工质量有好的也有不理想的。
三、对预防满堂脚手架坍塌的思考
满堂脚手架坍塌大家都不愿意看见。查找原因,举一反三、保证同类事故不再发生,是大家一贯的做法。对各管理者而言,立杆、纵杆、横杆、剪刀撑的搭设不规范容易发现、容易纠正,扣件螺栓松紧问题就比较隐蔽,不易察觉又易生事故,且又取决于劳务工的手势、责任心和良心。对待劳务工一方面要体恤,另一方面不能放松管理、检验和考核。否则那将是各管理者的梦靥。为防止满堂脚手架坍塌事故的再次发生,特提出如下措施供大家思考。
1.严格审核满堂脚手架搭设的专项施工方案。①施工企业总工程师或者授权者签署程序是否规范。②内容是否完整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③在针对性方面重点检查:计算书中荷载值的计算是否正确,钢管壁厚是否按实际壁厚取值而不是按规范标准3.5mm或3.6mm取值;纵杆、横杆和立杆承载能力和稳定验算;立杆作用力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纵杆、横杆和立杆的间距是否通过计算并符合规范构造要求;纵向、横向、水平向剪刀撑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构造要求。④专业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人员的设置,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架子工等特殊工种上岗证的有效期等。⑤对劳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脚手架搭设的技术交底等。
2.加强过程检查力度。除按规定对钢管材质、扣件进行复检外,应重点检查:立杆、纵杆、横杆间距以及纵向、横向、水平向剪刀撑的设置,是否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规定和规范要求;纵向、横向扫地杆是否设置;立杆是否悬空不着地、立杆底部是否设置垫座或垫板;地坪排水是否通畅以防止长期积水降低地基承载能力;检查混凝土地坪厚度,必要时进行立杆底部位混凝土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和地基承载力的现场原位试验;混凝土浇注点是否过分集中形成超载。另外还应注意规范有关构造要求,如满堂脚手架高宽比不宜大于3;当高宽比大于2时就要考虑脚手架体的侧向稳定性,有条件可采取设置连墙件,无条件可采取钢丝绳张拉等可靠措施等。
坍塌事故篇6
关键词:大模板,坍塌,措施
中***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大模板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建筑领域。大模板虽然优势明显,但是由于其支撑体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导致大模板坍塌事故的发生。这些事故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主要对大模板发生坍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大模板坍塌事故的原因
1.1吊环设计的不合理
吊环是大模板的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件。主要的事故类型为吊环因为强度不足导致不能承受大模板的重力而发生坠落事故。发生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吊环在材质上不符合要求;或者是焊接的长度不够;或者是吊环是组装式的,组装的螺丝固定不牢固,导致脱落等。
1.2支撑体系模板设计不合理
大模板的支撑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一般指的是支撑体系的主要架构的尺寸设计的不合理,支撑体系的受力结构点和结构段的设计都不符合规范。这可能是因为设计人员在设计大模板的支撑体系时没有事先对支撑利息进行合理的荷载分析和控制。所以不能对整个支撑体系进行精确地计算,这样整个支撑体系就会出现加大的位移和偏差,导致整个支撑体系的承载能力大大降低,就可能会造成大模板的坍塌事故。
1.3大模板的堆放不合理
大模板在堆放时,经常会发生事故,这是由于大模板的尺寸比较大,在堆放时要可能会由于放置的不稳,造成大模板的坍塌或者倾覆。
1.4外墙用外挂三角架设计部合理
外挂三角架属于大模板的辅助外用部件。外挂三角架已经多年没有出问题导致重大坍塌事故,但是在大模板的施工中却时时有险情发生。主要发生危险的部件是外挂三角架的挂钩可能会发生弯曲变形,或者混凝土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安装外挂三角架。发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如下四个方面:
(1)外挂三角架在安装时,需要悬挂安装,这时三角架的挂钩可能发生较大的是外伸悬臂,挂钩在较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可能会发生弯曲变形;
(2)外挂三角架的挂钩的材质不符合标准要求或者在设计挂钩时设计的偏小;
(3)如果外挂三角架是在冬季畸形施工的项目中应用,混凝土在寒冷的天气下强度增长会比平常慢,在混凝土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强度就悬挂外挂三角架就可能会发生事故。
1.5材料质量不合格
大模板的支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钢管和扣件,如果这两种材料质量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大模板的搭设,造成坍塌事故。按照相关的规定,钢管应该选择φ48.3×3.6的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扣件也有相关的要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大模板的支撑体系的钢管和扣件选择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导致钢管的壁厚达不到要求或者扣件的自重达不到要求就会可能导致钢管在受力过程中发生扭曲的现象,扣件发生脱落或者位移,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导致大模板的坍塌事故。
1.6施工现场管理不合理
在进行大模板的搭建时,有些施工人员在没有技术人员的许可下就擅自改变搭建的方法或者构件的连接方式等。施工现场的这种混乱的管理方式是造成大模板出现坍塌事故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2大模板坍塌事故的防治措施
2.1 吊环设计事故的防治措施
因为大模板的吊环是大模板的主要受力部件,所以保证吊环的强度是确保施工现场不出现大模板坍塌事故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节提到的组装式吊环主要用于组装式大模板,但是这种吊环和大模板不是一体的,所以要以对称骑缝和平面外补偿吊环的强度。和大模板焊接在一起的吊环要保证焊接的长度和焊接的饱满度。另外,吊环的附件的质量也要保证合格,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大模板在吊放时不会发生坍塌事故。最后,要做好大模板吊环的检查工作,在每次施工之前都要认真检查螺母是否松动或者损坏,如果有则应该进行紧固或者更换。
2.2 支撑体系设计事故的防治措施
首先,在大模板的支撑体系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应该和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一起召集施工现场的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开展讨论,明确支撑体系需要采用的设计方案、设计标准和施工方案,并且要明确各种类型的人员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职责,签署责任书。
其次,要保证所有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具有相应的从业资质,坚决杜绝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支撑体系的设计和施工。
2.3大模板堆放的防治措施
大模板堆放的防治坍塌事故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大模板应该有***的操作平台。大模板的安放工具和螺栓要有单独的工具箱存放。
(2)大模板和它的相关的配件,应该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分别堆放在不同的区域,并且各个区域之间不能连接在一起,要能***分开。应该选择平整的存放场,不能选择地基松弛和坑洼不平的地方。
(3)存放大模板时,要使得地脚螺栓的角度为70°到80°之间。在大模板的下面要垫上长方形的木方。如果大模板是要长期存放的,就应该额外用拉杆进行固定。
(4)如果大模板自身没有足够的自稳角度或者没有支撑,就要用特殊的堆放架来存放大模板或者直接将大模板平方在水平地面上。
2.4大模板外墙用外用三角架事故的防治措施
大模板外用三角架的事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外用三角架是大模板在施工过程中的主要的受力部件,所以外用三角架在设计时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进行。
(2)要对外用三角架的挂钩进行经常性地检查,以防止由于挂钩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坍塌事故。
2.5从材料角度采取的防治措施
在大模板的施工材料进行采购时,一定要选择有营业资格的正式的企业进行采购或者租用。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材料的质量。购买的材料的质量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还要按照批次进行抽样检查,如果材料的质量不合格,一律不能用在施工中。另外,要在施工过程汇总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如果发现施工中有不合格的钢管或者扣件,需要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顿,对相关的负责人员要进行问责。
2.6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解决大模板的施工管理问题,要提高决策层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决策层的领导下,建立一支优秀的质量管理的队伍。大模板的施工质量管理不是仅仅在施工的过程中,而是应该从建筑工程项目立项就应该开始质量管理的工作了。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需要建立一个全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3小结
大模板是现在化建筑中出现的一种模板形式,它的出现为建筑施工尤其是高层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革新。虽然,大模板的应用为建筑施工带来了更好的效率,但同时也为建筑施工带来了高风险。所以要在大模板的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治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大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坍塌事故篇7
【关键词】模板工程;坍塌事故;安全控制
前言
模板工程(forwork)是指新浇混凝土成型的模板以及支承模板的一整套构造体系,其在混凝土施工中是一种临时结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模板与脚手架技术随着建筑业的突飞猛进而取得较大进步。然而,模板工程坍塌事故的屡屡发生,不但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重视模板坍塌事故的研究,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是模板工程工作中的又一核心问题。
1 我国模板坍塌事故的概述
近几年来,我国在重大工程建设事故中,模板支架坍塌一直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建筑施工“五大伤害”中,其造成的事故几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高大厅堂楼(屋)盖模板支架由于作业面上施工管理人员较多,在发生坍塌时,伤亡人数往往会超过20人。据《建筑工程重大安全事故警示录》收集的2000年至2003年6月100起一次死亡3 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来看,脚手架和支架坍塌事故为15起,亡66人、伤137人(平均每起亡4.4 人,伤9.1人),分别占15%、15.45%和43.63%又据建设部统计资料,2007年模板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6.82%。以我国某城市为例,2007年2月12日下午3点25分,这个城市医科大学***书馆二期工程在进行演讲厅舞台屋面混凝土浇筑时,屋面模板支撑体系突然坍塌,坍塌高度约24m,坍塌面积约450 m2,14名工人从顶层坠下被埋,7名工人遇难。2008年9月10 日16时10分,也是这个城市的人民医院综合楼工地正在捣制屋面混凝土时发生模板坍塌,架高19.5m,长和宽分别为15m和10m,事故造成1死7伤。因此,建设部副司长在总结2008年的建设安全工作情况时说,在事故总量和死亡总人数下降的同时,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反而上升了17.14%,这其中就有模板坍塌事故伤亡人数,可见,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不容松懈。
2 分析模板工程坍塌事故原因
2.1 技术原因
从技术层面讲,模板支架坍塌主要是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或二者兼而有之:一是架体受到了不应有的荷载作用(扯拉、侧力、冲砸、扭转等),或架体发生了不应有的设置与工作状态变化(倾斜、滑移和不均衡沉降等),致使发生非原设计受力状态的破坏;二是架体或其杆件、节点实际受到的荷载作用超过了其实际具有的承载能力,特别是稳定承载能力。
2.2 直接起因
2.2.1 专项方案不能指导施工
一般来说,施工单位所有施工工程都编制有专项方案,并经审批。但某些方案与现场实际不相符,方案不能指导现场施工。相当多的现场模板支撑不按方案执行,不规范,如立柱底距地面200mm处不设纵横向扫地杆;模板支撑底部不设垫木或使用脆性材料做支垫;或支撑间距大、纵横拉结少甚至无拉结;有的高净空(4m以上)的支撑体系只有一道拉结等。
2.2.2支架设计和施工存在缺陷
首先,支架不具有确保安全的承载能力。在正常浇筑和荷载增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在任何首先达到临界/极限应力或变形(位移)的部位发生失稳和破坏,从而引起支架坍塌。此类支架一旦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就面临坍塌破坏的危险,且难以监控。其次,支架承载能力没有多大富裕,在遇到显著超过设计的荷载作用时,由局部失稳开始,迅即引起模板支架整体坍塌。再者,支架因采用的构架尺寸较大、未设水平剪刀撑加强层及竖向斜杆(剪刀撑)设置不够等,造成构架的整体刚度不足。当因局部的模板、木格栅和直接承载横杆发生折断或节点破坏垮塌时,架体承受不了局部垮塌的冲击和扯拉作用,酿成整体坍塌。
2.2.3 施工单位对模板施工缺乏经验
一些施工单位缺乏模板施工尤其是高大模板施工的技术管理经验,施工管理人员缺乏对此分项工程施工特性的认识和质量安全控制方法的掌握,或者施工单位管理缺位,一方面施工技术人员只重视组模而疏于或不屑于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和计算,另一方面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缺乏深基坑支护、高大模板支撑等较大危险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控制管理知识的掌握,如对标准层和超标准层(门厅、前厅)的支撑与施工作业的特点及由此引出的安全控制要求掌握不够;对普通模板与高大模板施工特点、技术与安全要求的差异心中无数,用一般方法进行高净空、高大模板的施工安全控制等,进而导致发生事故。
3 模板工程安全控制措施
3.1 做好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工作
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等条件,利用PKPM 模板计算软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应符合《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3.2 做好模板及其支架的正常安装与拆除
即要求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按照设计计算书和相关规范实施安装;在相连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或者其承载力达到拆模要求后,实施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基本的要求是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荷载的承载能力。模板及其支架的支撑不当或过早拆除,均属非正常情况,其表现形式如构件的搭接不当、构造措施不完善、混凝土拆模强度不足时拆除支撑、缩减施工周期等。此种情况轻则可致施工期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重则可致施工期混凝土结构发生连续性坍塌安全事故,危害严重。究其原因,因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期,任一时刻的施工荷载是由部分混凝土结构构件、模板及其支架组成的临时承载体系来承担的,一方面,临时承载体系中混凝土结构构件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另一方面,施工荷载对混凝土结构构件产生的荷载效应比使用荷载可能更为不利,再有过早拆除模板及其支架,又使混凝土结构构件加重负担荷载,从而造成混凝土结构构件(甚至整个结构)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3.3 做好模板及其支架的正常使用与监控维护
在浇筑混凝土阶段,监控浇筑混凝土层实施施工荷载的大小、置放和混凝土浇筑方式,监控与维护模板及其支架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尤其模板及其支架拆除阶段,监控相连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或者其承载力能否达到拆模要求,切记,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专业队伍实施。
施工荷载的控制,重点针对在施工各阶段随时间及空间变异性较大的楼面活荷载的控制。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中与模板及其支架相连接的楼板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等,确定楼板的堆载和施工荷载,并均匀或沿周边堆放,严格控制施工人员数量及位置、上料时间等,不超过模板及其支架设计时规定的施工活荷载限值。工程实践中,当结构遇到的施工荷载效应有或可能比正常使用遇到的荷载效应更为不利时,可能造成一定状况下楼板施工期可靠度过低,进而造成局部楼板质量事故甚至楼体局部坍塌。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应在浇筑与养护混凝土,支设、拆除模板及其支架时,对模板及其支架加强监控。监控内容包括:模板及其支架各主要受力构件的承载、变形情况,与其相连接的楼板等构件的承载、变形情况,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
施工人员、设备、混凝土料堆放情况等。当监控的结果超出施工技术方案中的设计值,出现危及模板及其支架安全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结语
坍塌事故篇8
在现场可以看到,断裂的桥面长近200米,断成几截。断裂处钢筋裸露在外,最长的一段桥体直接塌在地上,另外的几段斜靠在桥桩上。桥面上,断裂成碎块的混凝土将一台挖掘机埋了一半,而在桥下的东二环路上,断裂的桥面将一辆微型货车彻底压扁。“车都压扁了。至少有1名司机死在里面。”围观的群众说。
“当时只昕到‘轰’的一声巨响,我还以为是地震了。”家住小庄立交桥附近小坝东村的张先生说。 “我没有以为是地震发生,而是以为这里被炮弹击中了,接着感觉房子都在摇。”村民唐小姐补充道。
目击者朱先生说,当时桥上有一台挖掘机和几名工人正在进行拆桥作业。“挖掘机的‘头’在凿桥时,突然一声响,桥就断了。”该桥在拆除中除了东二环没有被封闭外,其他施工路段都是封闭的,如果东二环的施工路段被封闭,微型货车也不会被压扁了。附近的居民称,幸好当时不是下班高峰期,不然经过桥下的车辆会很多,后果将不堪设想。
9日22B寸许,身穿咖啡色夹克,骑着一辆电动车的徐师傅还在现场转悠,他脸色苍白。“太可怕了!如果晚出来一分钟,我就躺在下面了!”惊魂未定的徐师傅不停地感叹自己侥幸逃生。
徐师傅说,当时下层路面还有车辆和行人通行,只听到从右边不时传来挖掘机的作业声,没有任何人出来阻止车辆行驶,也看不见任何警示标志。“我刚走出匝道30米左右,只听到身后传来巨响,停车往后一看,整个匝道坍塌下来,周围灰尘弥漫。几秒钟后,开始听到有人呼救。”徐师傅被这惊魂一幕吓呆了。
据了解,事故发生后,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派出110名抢险队员赶赴现场施救。由于事发现场立交桥塌陷面积较大,消防人员无法单独施工作业,只能配合施工单位,先对事发现场进行照明。事故发生后,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派出两条搜救犬进行搜救,同时,消防人员也通过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经过40多分钟的搜救,未发现有生命迹象。
每当听到“坍塌”二字时,耳畔似乎就响起一片哀声,一句“出事了”的背后总有一些生命离我们远去,令人寸断肝肠,扼腕痛惜。坍塌事故造成2死4伤,面对逝去的生命,愤怒自然不在话下。愤怒之余,看到有关方面紧急展开救援、处理善后等工作,心里却不是滋味,我相信,谁都高兴不起来。也不会为此而感动。
生命至上,可坍塌却屡屡发生。追问、反思,吸取教训,这些都是事后有关方面要做的事情。可这不都是如出一辙吗?过后,不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吗?一次又次的坍塌事故发生。难道坍塌是一道我们迈不过的“坎”?
按理,工程建设都有科学的设计、规划和严格的施工要求。这是事前防患于未然必须做的“保障”工作。类似悲剧发生总是很“突然”,但却又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避免而又没能避免,只能说明“坍塌”事故背后总有或多或少的人为因素“作崇”。说到人为因素,涉及方面广泛,难以一一罗列,但味道都是怪怪的。“利益熏熏”害死人,责任缺失同样会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教训,足以让人警醒,悲剧却没能幸免。不难看出,我们仍然没能跳出“事后诸葛亮”的怪圈,教训只是教训而已。工程建设就是一道生命关口,在“带病”的情况下施工,生命就被忽视了,安全当然不能保证,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坍塌,让生命如此之轻,谁的悲剧?这不只是悲剧主角及其亲属的悲剧,也是某个地方甚至整个社会的悲剧。自己给自己制造悲剧,这是何等的悲哀?生命又何以堪重,谁又该为此买单?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人性的伟大正在于此。或许我们应该好好补上善待生命的这样一堂课。不然,总会自己给自己制造悲剧,人为设置生命之“坎”。又何谈尊重、敬畏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