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中暴力美学现象的分析,阐述了暴力美学形象的设计特点和其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关键词:暴力美学;现代社会;美学形象“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吴宇森“英雄系列”的电影评论中,早期暴力美学概念和内涵相对较小,仅仅是一种对电影的批评性术语,但随着现代传媒、电子娱乐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暴力美学的外延逐渐扩散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应用,但因为其所表现内容的特殊性和敏感性,现代传媒影像中暴力美学的滥觞也带来了很大的争论,所以对我们来说,正视暴力美学和仔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影视特效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暴力的呈现越来越容易驾驭,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元素越来越成熟,游戏、影视剧、演唱会甚至戏剧中对暴力美学的展示也逐渐增多,这些影视娱乐作品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一方面使暴力场面更加真实以增强代入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特效或者镜头的运用将暴力行为带来的不适降低。在影视娱乐业之外,暴力美学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广告宣传,平面设计等其他领域之中。
1暴力美学和暴力审美
“暴力美学”这一概念出现的相对较晚,但是人类的“暴力审美”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自人类出现有组织的社会形式以来,暴力便被人作为一种维系阶级统治的手段所推崇,因此很多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尚武传统,对暴力的宣扬和赞美便是维系这种传统的一个必备手段。《荷马史诗》对特洛伊战争的精彩描写,对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在战场上勇武杀敌的赞美;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和壮阔都是深深地打上了暴力审美的烙印。在人类进入男权社会后,暴力作为宣扬男性勇气和力量的有效手段得到广为承认,很多古代运动,如摔跤,标***,弓箭,跑步,跳马等,都是由男性***事训练项目转化而来。人类这种长久以来对暴力的欣赏和宣扬自然而然的也会影响到审美情趣,然而暴力很多时候都伴随着压迫、奴役和屠杀等人类历史中落后而残忍的现象,这并不符合人类审美标准,如何对暴力进行有鉴别的欣赏便是暴力美学要研究的领域。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秩序的完善和人类意识的进步使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也愈加边缘化,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却更需要情绪上的宣泄,于是影视娱乐中便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暴力元素便以满足人类这一需求。随着人对暴力审美的关注不断提升,将暴力审美上升到一种正式的美学形式来进行研究解读就显得越发必要了。美学大师李泽厚曾在《美学四讲》中将美分为社会美和自然美,而社会美则呈现在群体或个体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然后才体现为实践成果或产品。当人的实践和客观世界达到和谐的统一时便会产生美。当人类以暴力为审美对象时,也应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称之为暴力审美,这也意味着暴力只有在弱化本身可能带来的伤害性,或者将伤害的理由正义化之后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如何达到这种审美要求和道德要求的统一便是暴力美学所追求的美学目标。
2暴力美学的美学形象设计
“暴力”在传统的美学欣赏中更多的是一种被抨击的对象,如毕加索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名画《格尔尼卡》,通过反映暴力的迫害来控诉***的残暴。但在暴力美学中,并不是要对暴力进行抨击,而是在于将暴力元素抽出并进行艺术加工,将暴力符号化,并转化为一种视觉语言来和观众进行交流。因此暴力美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浪漫诗意的,也可以是残酷静态的或者是娱乐化,甚至女性化的。例如,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片《英雄》和吴宇森导演的警匪片《英雄本色》,同样是对英雄进行诠释,前者充分运用长镜头和特写来表现场景的聚美,充满了淡雅委婉的画面感,暴力在其中已变为一种写意的东方哲学符号;后者则直白和残酷,更多的将焦点放在对“小马哥”等一系列人物命运起伏的叙述上,暴力既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工具又是最终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一条维系人物命运和关系的重要线索。暴力美学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沉重而有力,有极强的宿命感,如“蝙蝠侠”“超人”这种孤独的救世主形象,虽然他们外在无所不能,但内心和普通人一样有脆弱孤独的一面。另一种少了些沉重而多了些黑色幽默,如法国电影《暴力街区》,美国导演昆丁・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等这些用暴力来讽刺暴力的电影。另外,暴力美学的形象可以不局限于人,一些代表性的物品也可以成为暴力美学的主角。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战争之王》中的一段对AK47自动步***的经典介绍,长镜头特写配《天鹅湖》优雅的音乐,将一代名***中那特有的粗犷而不失细腻的魅力体现地淋漓尽致,同时又反映出强大的苏联帝国在一夜之间轰然垮塌,官兵们只能靠倒卖***火糊口的沧桑历史,令人唏嘘不已。或许美国著名越战作家蒂姆・奥布莱恩的代表作《士兵的重负》中对暴力美的阐述可以给我们以启示:“说战争是荒诞的,这一点是可以有异议的。实际上,战争也是美……确实,战争听起来不悦耳,战争令人惊讶,战争满足视觉,战争指挥你,你恨它――但是,你的眼睛不恨。就像杀手般的一场森林大火或显微镜下的癌症一样,任何战役或空隙,或炮兵射击,都具有完全不顾及道德的那种美学上的纯粹――那是一种强有力的、无情的美――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会告诉你这方面的事实,尽管事实是丑陋的。”人类是一种追求效率,追求极限的生物,我们总是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追求更快更强,追求一种极致,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本质。暴力美学便是通过暴力来呈现极致,让观众感受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3暴力美学的道德约束
道德约束是将暴力美学进行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作品丧失了道德原则的束缚道德,仅仅为满足人的感官刺激而展示暴力,将犯罪、血腥、猎奇、屠杀不加遮掩的进行暴露,不加以批判的眼光进行呈现,势必会造成作品仅仅为暴力而暴力,这种情况下的暴力便失去了美学意义,如同行尸走肉般失去了灵魂。这种无节制的暴力展示势必会污染人的心灵,造成人认知上的缺陷,阻碍人们对于暴力美学的正确认识,将暴力美学与真实的暴力混为一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好莱坞的警匪***战电影为了赢得票房,无节制的宣扬暴力场景,往往将警察塑造成软弱无力的怕死鬼,而歹徒们个个都是手持重武器横扫街区如入无人之境的男子汉,犯下滔天罪恶后还能全身而退。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九十年代美国银行抢劫案件急剧增多,其最典型的代表便是1997年发生在洛杉矶的北好莱坞银行抢劫案,完全就是电影的现实翻版。事后也查明,两名犯罪分子曾多次观看类似的警匪电影并加以模仿。由此可见,道德制约对于暴力审美必须佩带的一层屏障,只有将暴力中***的因素自觉地去除,暴力审美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
4结语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形式正符合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的要求和人们对快餐式消费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在未来也必将更广泛地运用在影视娱乐业和传媒业当中。同时,暴力作为一种矛盾极端化的表现也是人类探索自身的一个永恒主题,暴力美学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尽管暴力美学目前面临着道德上的脆弱性等多种问题,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重视对暴力美学的研究和批评,从而保护暴力美学的正常发展,以更好地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和道德水平。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张耀元.论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J].中外企业家,2012(1).
[3] 蒂姆・奥布莱恩.士兵的重负[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赵龙(1988―),男,山东莘县人,硕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现代社会中的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