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阳故宫不同于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的宫殿布局形制,体现了东北地区多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本文以沈阳故宫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概括出形成沈阳故宫建筑特点的诸多因素。旨在追寻其迥异于传统中原汉族皇家宫殿的本原。
【关键词】:沈阳故宫 建筑特征 历史背景 满汉文化
中***分类号: J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沈阳故宫是清初营建与使用的皇家宫殿,是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后期作品。位于沈阳市旧城中心,原是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宫殿。顺治皇帝早年也是在此继位临朝的,入关之后沈阳故宫成为陪都宫殿。后由于康熙、乾隆等皇帝来沈阳祭祖谒陵,又有多次修缮、增建。它既体现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特点,又深受中原传统宫殿建筑深刻影响。是满汉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兼容并蓄历程的典范。
1. 建筑特征概述
沈阳故宫具体建筑特征归纳如下:
“宫城相生”的规划布局及其宫殿规模
“东中西三路”的总体结构
与众不同的空间环境
不拘泥于汉族传统的建筑等级与形制
木构架营造特点
生动形象的建筑装饰
满汉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
特定气候下东北地方建筑特色
可以看出大至整体规模,小到装饰纹样,无处不体现着沈阳故宫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正是这些东北地理历史、满汉文化交织的特征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相结合,促成了这座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的奇葩。
2. 特征成因具体解析
2.1连年征战与仓促迁都的历史背景
沈阳故宫的兴建初期正值王朝更迭的战乱时期,大汗与八旗诸王共同商议战略***策。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兴兵,至定都沈阳(1625)的九年中迁都四次,其中迁都沈阳对后世影响巨大,清(后金1621)定都辽阳,时间仅隔四年,于1625年定都沈阳。而且在宫殿尚未建成时迁入。可见频繁的迁都与连年的战火共同造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匮乏。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努尔哈赤下令建造了故宫东路。这正是故宫方城紧密结合的规划;大***殿(***1)及十王亭组成的东路“大衙门”布局;沈阳故宫不及多数历史中原皇家宫殿尺度宏大等特点的原因之一。
***2-沈阳故宫鸟瞰***
2.2分期建造的时间历程
沈阳故宫从兴建到基本完成历经一百五十余年,依照时间顺序大致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的。由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位皇帝陆续修缮扩建。虽然故宫并不是在统一规划下修建的,形成了“东中西三路”的建筑布局,各自成体系。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如乾隆皇帝时期,中路东西所的修建就考虑到其特定场地限制、与相邻建筑的对话关系、传统礼制的影响等因素,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形成了东西两组建筑群烘托中路大内的整体布局。这亦分亦合的总体格局也是沈阳故宫区别于北京故宫等皇家建筑群“全面规划、分期建设”的特征之一,更是我国传统建筑哲学整体观的体现。(***2)
2.3彼此迥异的三路功能空间
在整个宫殿一百五十余年的营建过程之中,从时间的角度看,随着历史的进程,三位君主兴建了与之相对应得“东中西三路”建筑群。其三路建筑所承担的功能,环境布局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最终相互兼顾整合,成为一体。
东路兴建的目的主要是供努尔哈赤商议******,以及预计战后临朝的场所。加之满族游牧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产生了******合一,君王共议的东路建筑形制。
中路是皇太极登基即位后,在自己王府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加强封建统治,深化***治改革的产物。诸王居于臣下,是国家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的表现。主要为了满足皇帝处理***事,临朝治国与后宫就寝的要求。由此影响了中路大内建筑对称式中轴线的运用,前朝后寝的空间序列等特征的产生。
西路方面,为方便皇帝后妃等东巡驻跸、祭祖谒陵,并大量贮藏宫廷珍宝、古玩,乾隆皇帝在盛京宫殿内改建、增建宫殿建筑,此工程延续至乾隆晚期。增建建筑主要有中路两侧东西所,崇***殿前飞龙、翔凤两阁,西路戏台、文溯阁、嘉荫堂以及太庙改建等。都是为满足清朝中期皇家内府珍宝收藏与巡游文化娱乐功能的需要而营建的。
2.4满族游牧与汉族中原文化的逐渐融合
沈阳故宫规划布局、构造做法、装饰细部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既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特点,又受到中原明朝宫殿建筑影响。是我国不同民族文化碰撞、交融、发展的实证典范。
东路的格局、大***殿“帐殿式”形制以及放射形布置的十王亭空间等都具有浓厚的女真族游牧文化特色,其中单体建筑细部装饰色彩等更融入了满汉蒙藏等多民族特点,其总体形制布局没有遵循礼制传统典范。但其营造建设匠人工艺材料多由东北汉族人完成建造。由此可见,故宫建造初期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已经开始。
中路前朝后寝、中轴线对称的总体布局结构的确定、崇***殿前后出廊、雕栏玉柱等方面都采用了汉文化的理念思想。而其“宫高殿低”布局,硬山建筑屋顶形制的广泛使用,崇***殿两侧墀头装饰,清宁宫东次间开门与室内“口袋房”形制及其“跨海烟囱”的设置等等方面又无处不体现着满族生活文化习俗特点。这一切都表明满族这个崛起中的少数民族,正在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中原文化,与此同时,已经无可避免地融入更深的汉族传统与精神。
西路族群建筑因建于清代中期,有的仿造北京故宫,有的甚至直接照搬江南名迹,从建筑构造到文化品位,已基本与汉族的面貌风尚无异,体现了当时满族社会全面汉化的时代背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太庙满铺金黄琉璃瓦装饰与中原传统用色习惯相符合,这与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屋顶铺设的黄绿琉璃瓦形成对比。而文溯阁面阔六间的格局,屋顶黑绿色琉璃瓦的铺设受到河***洛书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中原传统“五行”思想的影响。
2.5特殊气候下地域性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太祖谕曰:“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以进。且浑河、苏克素护河顺流伐木以治宫室、供炊爨,不可胜用。时而出猎,山近多兽,河中水族亦可取用。朕筹之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遂定都沈阳。
――《清帝外纪》
可见在战争时期,努尔哈赤就看重沈阳为形胜便利之地。地理位置的优越决定了其都城选址。而东北独特的地域气候对沈阳故宫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房屋朝向间距的确定,抵御风雪严寒的硬山屋顶的硬山屋顶与体形系数的控制,墙体材质、厚度与颜色等等。
3.总结
沈阳故宫建筑鲜明特色的产生是上述五种主要原因相互影响,以及历史社会环境、技术工艺水平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能力有限,阐述可能并不完全。
表1:
注:[1] 努尔哈赤原定战争结束后于东路临朝,但随着他的逝世,东路理***临朝的功能基本没有得到应用发挥。
综上所述,这座山海关之外的皇家建筑建筑群,历经三阶段兴建历程,产生了相对***的三路建筑组群,以满足三种不同的建筑空间功能。沈阳故宫的三路布局,不仅仅是普通建筑组群的组合叠加。时间层面的累积延续历程,空间层面的功能性质满足与文化层面的交汇融合情况,三者相互联系影响,凝聚在故宫由东向西的三路建筑之中(见表一)。在满汉蒙多民族文化逐渐交汇融合的进程之中,不同的理念符号组合凝聚,构成了这座别具特色的传奇宫殿。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支运亭等著. 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其钧,谢燕著. 皇家建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 栾晔,李理. 从沈阳故宫宫殿建筑看满汉文化的交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 0166 - 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沈阳故宫建筑特色主要成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