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而仅靠课堂教学,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和创造力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弥补课堂内语言交际能力训练的不足,因为“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扩充、延伸、强化,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技能转化。在平时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课内外连为一体,在训练中实现知识迁移,知识拓展,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面我就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几点尝试总结如下:
一、依据学情,创建活动小组,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天地
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我们设立了四个英语兴趣活动小组:英语课文表演小组――英语基础扎实且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的同学参加;英语对话表演小组――英语基础较好且有一定的会话能力的同学参加;英语朗诵小组――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参加;英语书写小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参加。活动小组成立后,同学们踊跃参加,积极性高涨,每组由小组成员选出两位小组负责人,组织和负责本组的活动。
二、因材施教,明确任务,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英语“第二课堂”上,我设计了较为简单的活动来激发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成绩好的学生设计较难的内容以避免他们产生自满的心理。给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这对他们更好地、更均衡地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英语活动小组成立后,我就在教学活动中付诸实施,将每单元、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根据不同的要求布置给四个活动小组,例如我们在学完八年级下册Unit4之后,在复习巩固该单元的重点语法“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让第一组的同学说句子,第二小组的同学做记录,第三小组的同学大声朗读出来,第四小组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他转述出来,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去展示,使各小组的任务都能出色完成,每个参与的学生都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多展示、勤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初中阶段我们仍把听和说作为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因此课堂上的对话表演、朗读课文和复述课文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课堂上教师不能面面俱到,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那么每周一到两次的“第二课堂”恰好可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在课堂上没有参与对话、朗读或复述课文的同学,可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训练和表演,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给他们指派“小老师”帮助他们进行朗读、对话和背诵、复述课文的表演,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演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八年级下册Unit2的Reading时,在课堂上我要求程度好一些的学生根据所给的关键词复述课文,程度差一些的学生熟读课文,在当天下午的“第二课堂”中,我提出的一帮一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迅速结成帮扶对子,在好学生的帮扶下绝大部分学生都顺利的复述出了课文,连平时最不用心的学生也能顺利地读出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还可让学习较好的同学把语法学习、单词记忆、课文背诵、课文复述的经验进行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扶,也请学习进步很大的同学谈谈最近学习的心得体会,让不爱学习的同学也说说得到帮助后的感受,让更多的同学都能在“第二课堂”中有展示交流的机会。
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泛,营造一个学英语的良好氛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我们又开展一系列的英语活动,像英语书写比赛、英语听力比赛、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英语对话演出、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现场作文大赛等。同时我们又确定每年的12月底进行全校英语“语言能力”汇报演出,形式不限,学生可以表演英语短剧,可以进行英语朗诵,讲英语故事,唱英文歌曲等。每一项活动都有很多同学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
在“第二课堂”中我们还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经典原声电影,让学生背诵经典台词,分组进行角色分配,现场配音表演,其他学生评价打分,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去学习英语,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第二课堂”上,我们请来了外籍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让学生面对面的与外国人进行英语交流,学生从刚开始的局促不安到后来的能顺利地与外籍教师谈论天气,聊体育健身,聊食物,聊颜色等。收获很大,以至于有些同学骄傲地对我说,我们都能和外国人对话了。
总之“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是英语“第二课堂”的核心,“趣味性原则、紧扣教材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开展“第二课堂”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巩固和加深了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扩大了学习知识的范围,提高了学生应变交际的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第二课堂研究》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