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赫玛尼诺夫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于一身,他的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巨大艺术意义的现象,走进俄罗斯音乐的历史。他的名字至今仍与俄罗斯艺术及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创作成熟期的两册《音画练习曲》(OP33和OP 39)展示了其以丰富的生活联想、辉煌的技巧与高超的表现力相结合,这些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极高的美学价值,形成自己的风格,至今仍以优美和真诚感动着人们。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1873-1943);俄罗斯音乐历史;《音画练习曲》(OP33、OP 39);时代;美学价值
中***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1.017
作者简介:罗巍(1981~),女,乌克兰敖德萨音乐学院钢琴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722
一
在浩如烟海的钢琴音乐文献中,有些曲目是任何一个钢琴演奏者都无法绕过的,拉赫玛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1873-1943)的《音画练习曲》就属于这类作品。这位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和令所有热爱俄罗斯艺术的人深为赞叹的时代联系在一起。20世纪初是一个惊慌不安的暴风骤雨的年代,社会巨变的年代,也是一个艺术思潮激流勇进,蓬勃发展的年代。\[1\]在这个年代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1865—1936)、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塔涅耶夫(Sergey Ivanovich Taneyev ,1856-1915)活跃在音乐艺术的舞台;夏里亚宾(Chaliapin Fedor Lvanovich,1873—1938)①在歌剧舞台上闪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1938)②的戏剧赢得普遍赞扬;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1930)③、列维坦(Levitan,Isaak Iliich,1860—1900)④的画作硕果累累;契柯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⑤、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936)⑥的文学成就达到顶峰……在这个人才荟萃之时,拉赫玛尼诺夫占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位置:他具有莫扎特式的天赋,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的杰出才能于一身,作为一种具有巨大艺术意义的现象,走进俄罗斯音乐的历史。他那热情洋溢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极高的美学价值,形成自己的风格,至今仍像半个世纪前那样以其优美和真诚感动着人们。在钢琴艺术领域,这位天才的音乐家的贡献同样巨大,他确立的钢琴演奏风格影响延续至今。
赫拉玛尼诺夫的作品在只有音乐的地方到处在被不同学派、不同个性的钢琴家以不同方式演奏。\[2\]我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⑦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富于严谨逻辑性、同时又充满刚毅的诠释和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Viviana Sofronitsky)⑧那种带独特狂热风格的演奏,也不难听出一些老城稳健与类似少年激昂之间的区别,每个钢琴家都在赫拉玛尼诺夫的音乐中寻找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有的人钟情于其浪漫主义的表现力,有的人偏爱它的威严的节奏,还有人喜欢它辉煌的技巧。然而,能够同样地吸引所有人的东西,则是其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情感真挚而细腻。钢琴家赫拉玛尼诺夫的作品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而特别喜欢他的是年轻人,因为他的音乐里有一种年轻人向往的东西。动荡转折时代的青年生活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中,他们急于挣脱眼前的煎熬,向往美好的新生活。而理解青年情绪的拉赫玛尼诺夫,则善于捕捉他们处世态度的共同特征:富于幻想、追求美好、坦诚直率,朝气蓬勃。这正是赫拉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受到普遍欢迎的“秘密”之一。\[3\]
赫拉玛尼诺夫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最初表现就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歌剧《阿列科》在大剧院的成功首演给年方十几岁的作者带来盛名以及随之而来的出版商的垂青。年轻音乐家的音乐会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国内外媒体如潮的好评。从此,“优秀演奏家”、“现代钢琴领袖”的荣誉伴随他一生。然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命运却远远不是完美的,甚至包含了许多真正的悲剧。作曲家的创作道路极不平坦,高潮与危机交替出现。除此之外,由于他忠实于古典主义传统,一生都遭受到现代派的攻击。有人认为:赫拉玛尼诺夫因受到说别人过时、落后、“沙龙气(贵族气)”\[4\]的非难而苦恼,但他并不妥协,仍坚持自己艺术性格中高尚的品质:对自己天子的忠诚。他自己认为:不想仅仅为了时髦而背弃我心中固有的那种能让我听到周围世界的声音。他坚信他没有错、坚信那不是“虚假的声音”。不过,对于赫拉玛尼诺夫来说,真正的悲剧是他与祖国的割裂,他承认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二
赫拉玛尼诺夫音乐的品格以“道德的高尚”著称,出自他笔下的任何一部作品——从一首钢琴小品到交响曲——他的每次演出,哪怕是在一个小城的简陋大厅里,都带着高度完美的印记,充满了献身精神。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严,毫不留情。创作上的挫折总会使他精神极度抑郁,演出中那些只有他自己才能觉察的失误也每每让他感受良心的谴责。在这种时候他对自己是残酷无情的,有一次不知谁说了一句剧场里没有人听出他弹奏中的不太准确之处,他感到非常痛苦。这种对待自己的天资、对待观众的强烈责任感,表现在他的行为的各个方面——从每天的日常工作到音乐会上的举止。
赫拉玛尼诺夫在俄国音乐史中的地位非常独特,他是将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契诃夫和斯克里亚宾的时代联系起来的最后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其结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正在欧洲大地上燃烧之时,这一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道路经历了现代最复杂的历史时期。在精神上和世界观上,赫拉玛尼诺夫无疑属于他的那个时代,但我们也不能把他同20世纪30—40年代的世界音乐文化分割开来。在忠于自身的美学理想的同时,赫拉玛尼诺夫在自己的晚期作品中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了20世纪紧张的时代脉搏。然而,应该说,这些作品尽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与他在祖国时创作的作品相比,在贴近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方面已大有逊色。赫拉玛尼诺夫同20世纪初的观众之间有一种同代人的观点和目标上的沟通与吻合。而在1917年俄罗斯***开始后,拉赫玛尼诺夫流亡到瑞士,之后辗转又到了美国,担任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而在30—40年代,赫拉玛尼诺夫则不再拥有这样的观众了。因为他们已伴随构成***前的旧俄罗斯,其一切一去不复返了。作曲家的祖国发生了巨变,音乐厅里坐满了新的观众,虽然这些国外的听众也关注苏联音乐的动向,但身处异国他乡的赫拉玛尼诺夫在精神上被隔离了,他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痛苦地承认无法融入现代音乐潮流。此时赫拉玛尼诺夫作为一名音乐家的成就也变了味道。在西方听众的眼中,他只是一名天才的演奏者而已。所有这些感觉因极度思念祖国,思念俄罗斯人民和大地,而变得更加剧烈。很自然,一种孤独的,自己与周围世界极不协调的思想贯穿了他晚期作品的所有作品之中,他浪迹欧美多年间一直折磨他的无法摆脱的痛苦思想,也成了他创作中的最深层的主题之一。\[5\]
因此,在对拉赫玛尼诺夫反映了其悲剧的晚期作品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予应有评价的同时,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他的早、中期创作,因为那时作曲家与同时代的人声音相融,他“唱出了”时代人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理想。
三
拉赫玛尼诺夫见证了彻底震荡俄国社会的重大事件,与同代人一起经历了精神的变革,感受过巨大的希望与痛苦的绝望。他的作品成了敏锐反映社会情绪微妙变化的晴雨表。很难找到另一个音乐家能像他那样如此真诚地反应那个时期俄国最广大的民主知识分子阶级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成长于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精神环境中,时代的思潮给作曲家的世界观打上了深深的印记。知识分子在那种昏暗的时代所经受的、历史性的悲剧、不满、失望,这也正是拉赫玛尼诺夫唯一能够接受的对生活的观点。然而,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还有一种新的东西:表现在激昂的语气、刚毅的节奏等方面。当时,新的情绪和思潮已经显露,社会逐渐苏醒,空气中弥漫着暴风来临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社会动荡的大地轰鸣声滚滚而来。我们在《第二钢琴协奏曲》、康塔塔《春天》、bB大调和E大调《前奏曲》、浪漫曲《春潮》中隐隐约约听到高昂的期待情绪,正是来自对即将来临的春之暴风雨的预感。对黑暗与丑陋的强烈抗议,对是人类的情感挣脱奴隶、鄙俗桎梏的渴望,对封建主人的内心世界崇高价值的信念——所有这些构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激情的东西,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观众所易于接受的。他们在音乐的极度紧张气氛中,在急速的意志坚强的节奏中,在《春天》的呼唤和召唤中找到了自身的现代感觉,听众从《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真正懂得了什么叫用音乐来揭示现代社会生活,反映现代人的需求和个性。
这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哲理当然地进入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原因。他用那钢琴家的手指讲述的一切,在俄国人的心里引起强烈的反响。拉赫玛尼诺夫的名字被浪漫主义的光环所笼罩,他的个性在影响着青年人的形象力,他成了大家向往、议论的目标,他的作品激动着年轻人的心灵。
可是,1905年***带来的社会思想热情高涨的年代过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残酷的***时期,对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幻想的破灭使知识分子陷入恐慌、疑惑的深渊,未来对他们来说是黑暗无望的。许多艺术家规避了社会问题,把个体的内心世界当成了唯一有价值的分析对象。
此时,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悲剧性的动机,孤独或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主题,在交响诗《死亡之岛》、康塔塔《钟》、《a小调音画练习曲》中,我们都看到了可拍的死亡的幻影。
阴暗的色调加重了,但光明并未消失,对美好的信念继续存在。在这方面,引人注目的例子与《死亡之岛》同时诞生了《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最为拉赫玛尼诺夫喜欢的作品之一,还有就是同一时间创作了悲痛的《c小调练习曲》和洋溢春天气息的《#f小调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保持着富于激情的活力,它仍然能以真诚和激昂的感受征服人心,仍然有汹涌的波涛在翻滚,扔象以往一样是慷慨、激动人心的然人迷恋、引人思考。
在这种强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之中,在无穷的苦闷与巨大的欢乐之间,在消极的观望与叛逆的抗争之间,在抑郁与爆发之间徘徊,挣脱之中,拉赫玛尼诺夫忠实地表现了他那个不安的时代。
正是在一时期(1911至1917年)在《钟》、《晚祷》、《第二奏鸣曲》、《浪漫曲(op38)》等作品问世的前后,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两册《音画练习曲》,这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它就像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感受的一副写生,也 象是记录了丰富多彩情绪系列的音乐日记。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从作曲家对周围生活的敏锐反映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十九世纪初那一时代人生活过的社会环境中。\[6\]
四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熟期的两册《音画练习曲》(OP33和39)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风格的优秀特征:善于以丰富的生活联想、辉煌的技巧与高超的表现力相结合,宽阔而多姿的织体。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锤炼的音乐会乐曲形式得到了最终的表现。
钢琴小品这种体裁形成并发展于肖邦(F.F.Chopin 1810─1849)、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格林卡(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Глинка,1804-1857)、柴可夫斯基、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⑨的创作之中。拉赫玛尼诺夫是他们的继承人,又在这种体裁中引入了一些新的东西。
拉赫玛尼诺夫倾心于这种体裁的两种不同形式——“前奏曲”和“练习曲”——这两种钢琴样式的出现,也都与肖邦有关。肖邦第一个使“前奏曲”作为***的乐曲进入音乐的常规,彻底革新的“练习曲”也不能忘记肖邦的功劳。“练习曲”的创始人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⑩和车尔尼(Carl Czerny(1791—1857)是把这种样式当成了练习曲,用来锻炼提高演奏者的技巧。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钢琴艺术进入繁荣时候,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此时练习曲也从练习之曲 变成了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高技巧性的乐曲。当时的钢琴大师都率先演奏了这样的作品,创作“练习曲”,以展示技巧的出众成为当时的时尚。演奏风格以抒情性富于表现力见长的肖邦在练习曲这一体裁上走的是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表面华丽风格相反的道路。他使练习曲充满了情感的内容,使其更接近于前奏曲,像是一副简洁的写生或情感状况的照片。肖邦的练习曲区别于前奏曲的仅仅是技巧程度更高一些。
在对小型钢琴乐曲的诠释上,拉赫玛尼诺夫遵循的基本上是肖邦有时是李斯特的传统。他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也是一种情感的写生。然而,他不满于肖邦式小品狭窄的框架,而是将其扩大,“前奏曲”和“练习曲”中加进了大自然的声音: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呼吸,森林的喧嚣、暴风雨的咆哮。加进“前奏曲”和“练习曲”中的内容必然要求另一种规模。作曲家并不追求“瞬间的画面”他要揭示的是形成的感觉,记录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从产生到高峰再到逐渐消亡,他感兴趣的是感觉本身的过程,玩味感觉的色彩,表现它的丰富多彩。激情洋溢的拉赫玛尼诺夫总是要把感受用尽,发挥“到底”。因此他的音乐总是有一个较长的增长过程,极为紧张的高潮和缓慢的退潮“消融”。曲式的展开犹如一个巨大的旋律呼吸浪潮,有时感觉如此美好,似乎连作曲家自己都无法摆脱情感的控制,于是音乐在长长的抒情的宁静的气氛之中逐渐“凝固”下来。一方面,要表达内心情感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要传达对外部世界的印象,这就决定了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和练习曲且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交替占据主要位置。\[7\]
“前奏曲”和“音画”的风格特点——富于叙述性和***画性。我们在研究钢琴小品的发展演变时,不难发现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从《音乐的瞬间》到做后一首“音画练习曲”这两个特点是共存的,而与练习曲之间不存在原则性的区别,都是拉赫玛尼诺夫小型曲式的规律在起作用,而且《前奏曲》的最后一部编号作品对《音画练习曲》的第一套曲已经有了预见,在内容要和风格与之有共同之处。
五
《音画练习曲》(OP33和39)较之拉赫玛尼诺夫的其余钢琴作品更具***画性,这时因为《音画练习曲》是按标题性作品来构思的。当然作者并未公布标题,流传至今的是一部分标题——或从他的书信中或由接近作曲家的人所透露。而且大部分作品的构思都与作者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大自然的形象有关。身为一个城市人的拉赫玛尼诺夫向往屋外自然,经常会挣脱城市的束缚,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带着猎***在一望无际的草原游猎。他对大自然的声音有着敏锐的听觉,象叶赛宁、列维坦一样能够感觉到俄罗斯自然风光的诗境。在他的音乐里,既有俄罗斯春天汹涌的潮水,又有夏日酷热难耐(空气象绷紧的琴弦一样丝丝作响),还有冬季暴风雪令人忧郁的呼啸。\[8\]而象G大调#g小调《前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或浪漫曲《春潮》、《丁香》、《小岛》则永远是音乐风景画的完美典范。引人注目的是拉赫玛尼诺夫避免直接描写,总是力求首先传递由自然画面引出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展示得十分饱满,鲜明,使得听众头脑里能出现与作者的印象相适应的视觉形象。这一切说明拉赫玛尼诺夫对“练习曲”的理解与肖邦和李斯特还是有些不同的。由于《音画练习曲》内容的特色,这个名称带有一种新的色彩,接近于写生绘稿的概念。
其《音画练习曲》的第一套曲(op33)1911年创作于卡塔夫-伊万诺夫斯克(Катав-Ива?новск)。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工作总是感到十分轻松,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新鲜,适合于创作。写作进行的很快,全册从8月11日至9月11日一个月内完成有时一天能创作一首。不仅如此,伊万诺夫卡这一写作地点的对作品的内容也产生了影响,其中许多音乐曲灵感直接来自周围的环境。至少俄罗斯中部风光的气息在这一套曲中可以明显感觉的到的。
《音画练习曲》第一册包括对比性原则排列的6首乐曲,代表了具有拉赫玛尼诺夫式特点的6个不同的现象,比如在第一首充满精力的《f小调练习曲》中我们就能听到一种熟悉的声音,其坚定的节奏,一往直前的不断进行,酷似著名的《d小调“小步舞”前奏曲》(OP23)。但拉赫玛尼诺夫又选择了他惯用的动机时,并没有重复过去,而是在练习曲中注入了新的特点,表现在基本主题内在的反差——缓慢发展的消极旋律线条与积极的冲动性伴奏的结合。类似的双层次手法我们在他以往的作品中也见过,比如《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题,不过协奏曲中旋律是主导,而练习曲中上声部与背景的对比联系发生了变化,伴奏成了形象的基本体裁。低音声部中很象《黑桃皇后》中一个主导动机的固定音型原来是练习曲主题核心,它加剧了音乐的发展,赋予音乐紧张的个性。音乐中出现动与静,急速冲动与消极旁观,外在生活的不断前行与内在心态的十分冷漠相结合的矛盾形象。这种内容分解的现象是拉赫玛尼诺夫晚期创作的一个特点,我们在后面会遇到这种现象的不同版本。如果说第一首练习曲篇幅较短与外部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联系,它还比较接近前奏曲。而下一首练习曲就给出了鲜明的自然画面。从写作风格上说这首练习曲接近#8小调:同样是轻轻摇摆,仿佛闪烁的背景以及如歌般自由流淌的旋律,音乐中隐含着不满和忧伤。
第三首《音画练习曲》(be小调)是冬日的景色,一开始是下行三度音,远端“冷”调性对照(es-a-B-es)。这一简单的手法是足以让人产生空间的感觉。然后十六分音的经过句迅猛上下跑动,犹如狂风大作。旋风式的运动,剧烈的节奏移动,长短波涛的奔涌制造出一副冬天暴风雪,带来被遗弃孤独的感觉。
显然,这是一副单纯风景画,画面的背后还有着对生活的总结:黑暗、风暴、怪异——这就是艺术家面对的残酷外部世界。
第四首《bE大调练习曲》以欢快响亮,此起彼伏的号角开始,充满节日气氛。急速而有充满自信的运动,色彩鲜明的钟声,轻盈诙谐的音调都是我们和很容易认出拉赫玛尼诺夫的有一个典型形象:春天——白日——阳光——节日。但实际上,在这首练习曲中描绘了集市场景,实际上应该说音乐的内容超出了标题的范围。这首乐曲听起来更象在描写清扫了心灵的寒冰、冷漠,带来快乐感觉的春天的胜利脚步。
《g小调练习曲》(No5)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好的悲歌之一。然而,透过音乐我们能够看到自然的画面。在船歇式伴奏的背景下,伴随着均匀摇摆的节奏,荡漾着安详、沉思的旋律。弗里吉亚调式、“多情”的三度音调、下行四六的链条——这些都使乐曲带上了抑郁、忧伤的语调。寂静、荒芜的气氛,完全笼罩了全面,只是在中段才有一个瞬间的急速升腾,恰似忽然刮来一阵风,吹走了地上的落叶,立刻又恢复了秋日的寂静。
六
《音画练习曲》第二册创作于若干年之后的1916年9月—1917年2月之间。当时正值重大事变前夕,已经听到了新社会风暴即将来临之前隆隆的雷声。社会面临变革,希望和喜悦代之以恐惧与疑惑。自然,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尚不足以让我们在《音画练习曲》(OP39)中去寻找出直接反映社会动荡的内容,毕竟趋势,赶潮流不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天性,但是,在这部套曲里我们也重新听到了他九十年代,1905年***前夕创作所持有的某些动机:D大调练习曲中的警报声、c小调练习曲惊慌与喜悦的气氛是否都由此而来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册练习曲中写景的动机已经退居次席,让位于由其他的(当然也是现实的)生活印象而产生的心理动机。尽管第二册的音乐中也不乏明亮的部分,但总体上较之第一册色调更显森严。有几首练习曲完全是悲剧,很象《钟》或《死岛》这样的作品。内容的深化导致***画性和叙事性原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甚至从音画练习曲的篇幅加大也能看出。以往拉赫玛尼诺夫从来还未写过这么长的但音乐钢琴作品。当然,作品39号的乐曲超出“练习曲”这一名称的框架也是由其含义所决定的。这些乐章实质上是带有不同程度标题构思的叙事长诗。因此,发端于前奏曲,发展于《音画练习曲》第一册的这种钢琴曲样式主此已最后形成。
第一首,在音乐急速的流动,旋风式的发展和紧张的挤压中,我们听到不安的爆发、激烈的抗争、激昂的义愤。象套曲中的其他乐曲一样,这首练习曲也包含着独特的心里平行现象:自然肆虐的***画与人内心的波澜相适应,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和鲜明的视觉联想相一致。描绘造型的因素就包涵在音乐织体及其发展直中。在写作风格上c小调练习曲很象第一册的be小调练习曲;同样的短起伏,同样的非对称波浪,同样是不稳定的调性,大量的变化音。但其规模反而、非be小调可比,呼唤也更宽,增长更加激昂紧张。乐曲充满对比性,在强劲有力的crescendo之后是突然的“消失”,而以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和弦织体撞击形成的紧张高潮又被片刻的沉寂所取代。接着,音乐在增长后突然回落,化作色彩柔和和流水般的经过句,仿佛云雾间绽开一片洁净碧绿的天空。紧接着云层又紧密合拢。又一轮crescendo引出更强的激情迸发。全区最后在横扫一切的迅猛强烈风暴声中结束。
第二首练习曲(a小调)与第一首形成强,烈反差这又是一首情绪消极,玩尝声音的恬静风景画。按作曲家的话说,这首练习曲是表现“大海与海鸥”的。大概因此,左手声部用了平稳的三连音进行,代表海水徐徐摇摆的微波。在这一背景下旋律线条缓慢、懒散地展开。此时调性长时间“站立”不变,制造着一种麻木的感觉,犹如一个人独自坐在宁静的海边沉醉于自我一般。
下面两首练习曲(#f小调和b小调,No3和No4)是第二册中色彩较为明亮的篇章。前一首,和生色调细腻,空中漂浮的波浪传来远处的钟声。情绪类似雷洛夫的油画《在蔚蓝的空间》,充满一种飞翔、蔚蓝、空气、新鲜的感觉。后一首是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谐谑行进。
第五节(be小调)占据套曲中央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将套曲分割为前后两个相等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内容的分量。这首练习曲与首尾两端的练习曲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作曲家以这种拱弧形的联系方式使套曲成为一个结构严整的整体。下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余几首乐曲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结构上的考虑。
《be小调练习曲》是一首热情洋溢内容深刻的长诗,其基本主题刚毅、激昂,像是一场面向大众的热烈演说。这种朗诵性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并不少见。这是一种号召式的主题,犹如一尊生动的雕塑,演说者的动作造型,同时它又是动态的,有着旋律的发展和完成。和弦三连音的伴奏对由支撑点组成的旋律音起着填充,充实的作用,给音乐带来激情,其动感的成分与织体类型方面,这首练习曲和作品32中的e小调前奏曲有相似之处。
练习曲的发展建立在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出现的三次大浪潮的基础上。中部出现的最大的浪潮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在情感形成时就将其充分展示的艺术技巧。高潮之处重现基本主题,但这次是在低音声部、声音威严、不容辩驳。全曲在逐渐消失的diminuendo(情感慢慢熄灭)中结束。
如果说《be小调练习曲》之前是两首个性明快的乐曲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两手中,作曲家则把目光转向了生活中昏暗的方面。
都知道《a小调练习曲》(No6)是由小红帽和狼的形象引发的。然而,乐曲的内容远远超越了童话的界限,被看成是对善与恶的对抗,生于死的对决这一思想的概括表现。练习曲一开头是变化音阶凶猛的“奔跑”,之后是猛烈的敲击,并且各重复一遍,给人一种不明残酷力量在进逼,死神张牙舞爪的印象轻盈游荡的。第二主题体现了被可怕的幻影惊吓的生命轻声颤抖的呼吸。同时,轻飘的staccato不时地被新的变化音阶的进逼所打断。最终,第二个形象退出,开始了死神凶险的进行,它象是个无法摆脱的阴影在一步步地接近。结尾处又出现短暂的轻盈游荡的形象,但很快即被变化音的流动排挤掉。这首表现人在与命运搏斗中失败的简短的叙述诗就这样结束了。
下一首练习曲也是同一主题。在速度标记Lento旁作曲家又加上了Lugubre意为“忧郁、昏暗”。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这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起始主题是进行曲,另一主题表现合唱。由c小调和be小调的十六分音进行开始,显现在听众面前的淅淅沥沥,没完没了的小雨,这一进行逐渐展开在c小调上达到高潮——教堂的钟声。结束时回到第一主题——进行曲。于是,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副描写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画。其单独的音乐元素——葬礼进行,安魂祈祷、丧钟——都用联想的纽带连接起来。同时,平行性在这里运用得也十分合理:伴随着哀伤葬礼的,也是同样郁闷不乐的秋日风景。练习曲第一乐段的音乐带有悲哀肃穆的色调,内部分离对比的特点比上一首练习曲更明显,上一首中有两个形象,而这一首是每个乐句都是一个新的形象。庄严的和弦高昂激、情的呼喊,不想的命运敲击,教堂唱诗班隐约的歌声——同如一幅幅悲哀事件的画面在人的思想视觉面前鱼贯而过。作曲家从细腻的心理手法揭示了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这方面,引人注目的是练习曲第二乐段低音声部出现两个音的音型,并调不断单调地重复着。以这一固定音型为背景的“抽象”旋律使空气中散发出一种空虚冷、漠的气息。但正如此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经常会遇到的那样,主题的发展会经历一系列的转换,低音中出现的音型增长成为和弦织体,并由一个音区转到另一个音区,音乐的紧张度增强,最初的形象也变得阴森恐怖,高潮处出现令人不安的钟声。之后紧张逐渐减弱,音乐越来越安静,就象是心脏最后的跳动。
就象在第一首之后一样,最后一首之前也安排了一篇写景之作。在我们面前又展现了一副蒙上一层薄薄轻烟的辽阔大地的风景画面,不禁使我们想起列维坦那些充满抒情的油画《金湾》、《夏日黄昏》或《晚钟》。
最后一首《D大调音画练习曲》以强有力的警钟声开场,这也是一首谐谑行进,但篇幅比前面那首b小调的(No.4)要大得多,作曲家把这首乐曲放在套曲的最后不是无道理的,其激情的气氛与我们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结束乐章听到的情绪是同样的——兴奋、期待。在这首练习曲中这种情绪通过进行曲节奏,叮当的钟声、响亮的警钟,不断向前的行进而得到加强。
最后九首《音画练习曲》组成了结构完整的套曲。如果说第一册的乐曲是按简单的对比性原则安排的话,那么第二册就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乐曲之间也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旋风式的第一首,慷慨激烈的第五首和警钟式的第九首,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形象情绪上的差异,但都表现了某些共同特点。这一拱弧形的联系构成套曲的骨架。其余练习曲的安排也是有“预谋的”。比如紧邻第一 首的分别是两首性格相近的写景练习曲。居中部be小调练习曲前后是两对相互之间也有共同点的乐曲。可见,套曲具有一个同心结构的特点。
七
《音画练习曲》的第二册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自己的祖国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而且作品39号套曲还具有作为拉氏生活创作中一个历史时期总结的意义。另外,它也是创作于两个时代之交的俄罗斯最后的音乐作品之一。可以说,它结束俄罗斯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道路。之后这一创作传统就由苏联作曲家们去继承和发展了。诞生于祖国大自然亲密接触,对俄罗斯社会生活沉思熟虑的音画练习曲是个深刻而独特的民族现象。\[9\]
毫无疑问要想在某首练习曲中找到熟悉的风景,需要感受到俄罗斯自然的诗意、需要了解作曲家所认识的俄罗斯生活。但有意思的是,音画练习曲的知名度早已超越了国界,现在已广泛被世界许多钢琴家演奏,并和肖邦、李斯特、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的前奏曲、练习曲一通进入世界钢琴艺术基本曲目。音画练习曲高度的人性化的情感永远征服着那些热爱音乐人们的心灵。
注释:
①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1873-1938),俄国男低音歌唱家。被誉为世界低音之王,他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家,表演与人物、语言 和歌唱高度融合,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主演过电影《可怕的沙皇伊凡》和《堂吉诃德》,录有近 200张唱片,著有《我生活的一页》和《面具和人》等书。
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1863—1938),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③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1930)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④伊萨克·列维坦(Levitan,Isaak Iliich)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
⑤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1904),俄国主要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
⑥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治活动家、诗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⑦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原苏联钢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于乌克兰的奥德萨,1985年10月14日逝世于莫斯科。吉列尔斯是俄罗斯钢琴乐派的卓越代表,曾获苏联人民艺术家,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⑧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Viviana Sofronitsky),俄罗斯籍加拿大钢琴家,出生于莫斯科著名钢琴家佛拉迪米尔·索夫罗尼茨基的家庭中。最初在中央音乐学校学习音乐,而后获得莫斯科音乐学院博士学位。1989年,薇薇安娜移居美国,并在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 Conservatory of Music)工作。1990年移居加拿大,在多伦多与塔菲尔巴洛克管弦乐队(Tafelmusik Baroque Orchestra)的多名成员合作,积极开展个人演出和专辑录制。同时,她也是多伦多学院音乐会系列(Academy Concert Series, Toronto)的创始人和首位艺术指导。她于199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1999年,薇薇安娜获得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ry of The Hague)的大键琴和古钢琴古典乐演奏学位以及古乐教学学位。2001年起,薇薇安娜居住于捷克共和国。
⑨安东·鲁宾斯坦,俄罗斯犹太裔作曲家、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德蒙》(DerDemon)等20部歌剧,《海洋》(Ocean)等6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以及许多声乐、室内乐、钢琴曲以及其他器乐独奏曲。他的钢琴独奏小品《F大调旋律》,被后人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至今流传不衰。在音乐观念上,他反对“强力集团”的民族主义的音乐,而追求音乐世界性,这也使他受到许多人的反对。
⑩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
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1791年2月21日-1857年7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
卡塔夫-伊万诺夫斯克(俄语:Катав-Ива?новск)是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西部的一个城市。
[参考文献]
\[1\]Walker, Robert.Raehlnaninoff. His life and times,NewYork.1978.
\[2\]Threllfall, Robert.SergeiRaehlnaninoff.His Life and Music,London,1973.
\[3\]\[德\]安德烈亚斯·魏玛著,陈莹译.拉赫玛尼诺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Pamela Wright Wilder, Sergei Rachmaninoff: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er Through the“EtudesTableauxOp.33” ,D.M.A.diss.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1988.
\[5\]Bertensson,Sergei&Leyda. Jay SergeiRaehmaninoff.Alifetimein Music,NewYork,1956.
\[6\]蒋博彦.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文献\[J\].钢琴艺术.2004(4).
\[7\]Threllfall,Robert. SergeiRaehlnaninoff.His Life and Music,London,1973.
\[8\]夏艳洲.我爱上了我音乐中的忧伤一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音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
\[9\]\[美\]博里斯.施瓦茨著、钟子林译.苏俄音乐与音乐生活(1917—1970)(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拉赫玛尼诺夫的时代与他的《音画练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