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和诸葛亮联合上演的博弈大戏“空城计”为观众留下一个谜题:诸葛亮的琴弦之断是故意的还是紧张意外弹断的?本文应用博弈论从常规对局博弈模型分析和深入对局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最佳策略选择应该是诸葛亮用空城计、司马懿放弃攻城,所以诸葛亮琴弦之断是故意的。本文还从博弈模型的分析中得出建立共赢价值观的重要性、调研的必要性和长远的大局观等启示。
[关键词]空城计 博弈论 领导者
[中***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55-02
电视剧《三国演义》“空城退敌”这一集中,司马懿率大***十五万进攻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城内也只二千五百士兵,诸葛亮“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这时导演别有用心地增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诸葛亮弹断了一根琴弦,于是乎,司马懿不顾儿子的猜疑,立即退兵。那么琴弦之断是故意的还是因紧张意外弹断的呢?本文抛开历史真假,仅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局中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策略选择和领导智慧,以对领导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启迪。
一、《空城计》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博弈分析
(一)不完全信息博弈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重要角色,多次交锋,对彼此掌握充分。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的拥兵人数,也知道司马懿唯有攻城和撤***两种策略。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守城人数和具体策略,只能估算出一个概率,即守城的和逃跑的概率。诸葛亮摆出虚招,虚虚实实让司马懿对对手没有精确的了解。所以空城计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
(二)对局常规分析
1.诸葛亮的推理
第一,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司马懿攻城,他将被擒,逃跑还是会被擒,只能设计让司马懿退兵。
第二,诸葛亮摸清了司马懿的心思。只有大胆使用险招,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2.司马懿的盘算
司马懿根据经验得出,以诸葛亮的性格是不会冒险的,空城概率小,设伏概率大,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
(三)常规分析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结构
据前所述,《空城计》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司马懿的博弈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不完全信息博弈表
1.诸葛亮设伏
①若“攻城”,诸葛亮得益为正,司马懿中计收益为负,a>b,诸葛亮收益>司马懿攻城收益,此时退兵收益大。
②若“退兵”,对于司马懿来讲只有两种情况:f>b和fb,司马懿退兵的收益>攻城,此时退兵收益大。当f
综上所述,在假设设伏情况下,退兵收益的概率大于攻城,即司马懿的最佳策略是退兵。
2.诸葛亮没设伏
①若“攻城”,诸葛亮被擒,司马懿胜利,即d>c,司马懿收益>诸葛亮收益,此时攻城收益大。
②若“退兵”,两者暂时都无大损失,对司马懿来说,又存在两种情况:当h>d,司马懿退兵的收益>攻城,此时退兵收益大;h
得出,在诸葛亮没设伏的情况下,司马懿最佳策略为攻城。
3.司马懿的最佳策略
想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即诸葛亮设伏的比例>没设伏,在假设设伏时,司马懿最佳策略是退兵,于是他选择了退兵。从这个原则看,司马懿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攻城的期望效益低于退兵的效益。
(四)对局深入分析
许多学者质疑,为什么司马懿居然不派小兵打探消息,把不完全信息转变成完全信息?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理由相当简单:如果诸葛亮被擒,司马懿就失去价值。
1.诸葛亮的深入推理
诸葛亮对大势准确的把握。曹魏***权和司马懿之间是有矛盾的。魏明帝的目的是进***蜀地,完成统一大业,而司马懿的目的是巩固***权。所以,诸葛亮是司马懿存在的价值,抓住了诸葛亮,司马懿自己的命运也难保。
2.司马懿的大盘算
司马懿清楚地认识到他只不过是皇帝的一颗棋子。可以说,他与诸葛亮是“唇亡齿寒”,魏国之所以需要他,就是因为朝中没有人可以和诸葛亮抗衡,假如此时将诸葛亮打倒,自己将失去价值,后果很难预料。
3.深入分析下的策略选择
表2 深入分析下的博弈表
①若“不设空城计,司马懿擒住诸葛亮”,诸葛亮被擒,但司马懿被排挤,收益为负b
②若“不设空城计,司马懿放过诸葛亮”,诸葛亮无事,司马懿失职,被剥兵权f
③若“设空城计,司马懿擒住诸葛亮”,诸葛亮被擒,但司马懿被排挤,收益为负b
④若“设空城计,司马懿放过诸葛亮”,诸葛亮无事,司马懿以埋伏为由退兵,继续掌握兵权h>0。
据此,聪明的司马懿是绝不会因小失大,选择第四种策略才是最佳策略,司马懿的真正如意算盘是留着诸葛亮为自己攀登***治高峰做筹码。这种不合作关系也变成一种默契(即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二、弦断之谜
两位智者通过博弈分析,选择了对双方最有利的决策。诸葛亮认为司马懿退兵的概率极大,所以才能气定神闲地弹琴,司马懿也从琴声中听到了诸葛亮的威胁――要么同归于尽,要么再决雌雄。琴弦断处,是诸葛亮给予最后的信号――是生,是死?司马懿对信号进行甄别后,于是曰:宜速退。这样做表面是放过了诸葛亮,其实是救了他自己。外人看来,这一声断弦可能是发动进攻的暗号,于是匆忙撤退。诸葛亮故意拨断琴弦,是为了给司马懿一个做出最后决定的信号、一个给司马懿下台阶的机会,同时也起到混淆对方视听的效果。
三、研究启示
(一)“共赢”价值观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决策是一种均衡,将不合作关系变成合作关系,达到“共赢”的目的。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处理诸多矛盾,与多个利益体博弈。“共赢”是从博弈论引申出来的概念,与零和博弈相对立,特点是主体双方在博弈中都得到赢的结果(即共赢)。和谐社会同样需要“共赢”价值观,领导者在制定***策时如果只求自己利益,必然得不到各方支持,更不会有“共赢”结局。所以,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其他博弈方的利益和决策空间,找寻最优或最均衡的策略。
(二)调研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容易出现“三拍”现象,即拍脑袋即凭直觉做决定,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大腿后悔。空城计之所以成功,因为充分掌握了对手信息。正确猜测博弈方的变量,对正确决策至关重要,而这是建立在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基础上的。
(三)长远的大局观
人力资源中有个“烧开水”理论,证明存在价值的过程有三:一是不断添柴,蓄积能源,即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二是等待的过程,不频繁掀锅盖,也就是不能急于表现自己,这种积累既要吃苦,还要谦虚;第三个过程是“水开了”,沸沸扬扬,此时要注意不要让烧开的水喷洒出来,浇熄了把你“烧开”的火。司马懿正是用长远的视角,在“等待水开”的过程中,没有锋芒毕露,因小失大。如果领导者只重视***绩工程,而忽略了长远的环境保护、民众利益、一方的长治久安,其成功也将是短暂的成功。
(四)分析问题新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博弈论的基础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经济学、***治科学、***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博弈论也可以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选择出最佳的策略。笔者希望此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天群.《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J].领导文萃,2006(4):120.
[2]吴景泰,赵新良.“空城计”双赢博弈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9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博弈论谈《空城计》中诸葛亮智断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