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主任可真忙,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这次约访从元旦前一直推迟到1月中旬,年末电视人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许文广作为央一节目部主任,肩挑《梦想合唱团》、《看见》、《开讲啦》等多档节目,更不例外。终于,采访约至《梦想合唱团》营地温都水城。
那天雾霾,他正与同事们在71会议室开会,为即将播出的《梦想合唱团》盛典做最后准备。事务琐细,样样不容疏漏,吴克群穿哪件外套,胡彦斌要不要唱新歌,等等,一应大事小情令他的电话几乎不离耳边。但他并不烦燥,温和从容地处理着,但温和里又有一种不容置疑的锐气。于是采访总被电话截断,很难有一条平直的线索顺流而下。我担心逻辑被扰乱,但他以前辈记者老道的经验,化解了我的难题。他比我更知道我的需要。
许文广一度是经济频道最年轻的制片人,不到30岁便跨《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两大日播节目。与他名字相关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3.15晚会”、“小丫跑两会”、“创业课堂”等等,都是经济频道的名牌栏目,他曾被《新周刊》评为十大创新电视人。
公元 1508年,思想家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提出了“知行合一”,明确反对当时朱程理学提倡的知先行后的割裂说。文能庙堂,武能戍疆的王阳明自是知行合一的典范,这一思想亦泽被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很多人的行为准则。许文广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传媒大学)的教书先生到职业电视人,正好是一条知先行后的实践之路。
赶上电视的好时代
2003年秋, CCTV-2第二次改版,频道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定位以经济报道为主。这时,徐文广已离开了教书多年的北京广播学院,进入广揽贤才的经济频道。去之前,许文广有过犹豫,毕业留校教电视编辑学一晃七年,凭得是对电视研究的兴趣,到底是继续留校任教,还是去做节目?
“大概年轻的时候还是想做一些电视实践,可以与社会联结得更紧密,能够触摸到时代的脉博,尤其在央视这个平台上,还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许文广选择了电视。之后,他遇到自己的老师,对他说,“你在电视实践中也可以发挥做为老师的优势嘛,要善于总结。”的确,执教生涯让许文广养成好习惯,他每做节目之后,都会认真总结。这种习惯,也成为他日后对节目创意和革新的源泉。
他说自己赶上了电视发展的好时代,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半小时》是从《经济信息联播》联播一个版块中脱胎的专题节目。这一契机,给了他们那帮新兵锤炼的机会。
对许文广来说,职业身份上,是从教师到记者的转变;在职业特点上,则是从专题纪录向新闻转变。学纪录片的许文广本身对长专题更有兴趣,他和很多编导一样,喜欢用纪录来打磨时光的节奏。在从长专题向新闻转型的过程中,很多编导选择了离开。但《经济半小时》作为日播栏目,专题的节奏势必离观众越来越远。有一次,他们精心制作了一期空调厂商价格战的专题。拍摄用了一个月,后期编了两个月,到播出时一个季节已经过去了。诚然片子有深度,有态度,但观众已经没了兴趣。
“我们必须加快节奏,从安静的、平和细腻的纪录方式变成急骤的、关注当下需求,有扎实新闻调查的节目,这次转变对我的启发很大。”许文广说。
很多电视人说,《焦点访谈》红火的年代,也是电视人勇于找茬儿的年代,各种舆论监督节目风起云涌,《经济半小时》也掀起不小的波澜。年轻气盛的许文广在刚做《经济半小时》制片人时,报道了一场技术风波。他说,当地***府每天都在到处找记者藏在什么地方,跟打游击一样,但他们还是顺利把调查结果传回台里。后来,当地***府给央视发了抗议函,说记者们在给***府添乱。而央视回函态度也很强硬,添乱的不是我们!
“当时的报道能与时代紧密结合,又能快速产生影响。”许文广说。
还有一次,前*********来央视视察,他特别表扬了前一天晚上看到《经济半小时》一个私采天然林的节目,说给***府帮了很大的忙。“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也培养了一批有新闻理想,有调查功力,能够实实在在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一批电视人。”
这段新闻监督的黄金时间,后来诞生了经济频道的品牌节目“3.15晚会”,至今一直保留着鲜明的舆论监督立场。3.15幕后揭密、线索征集、内幕人士招集令,等等,一直以来都是3.15选题最重要的方向。
最年轻的制片人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更幸福……”采访中,许文广轻声朗读了《南方周末》那篇著名的卷首语,话题自然过渡到了媒体价值观。
“关注公众利益”,这是许文广在做《经济半小时》制片人期间,与他的同事们一起树立的节目价值观。之后,他们做了一些令自己骄傲的事情,比如专访吴敬琏,勇敢地推出“股市论”;比如,推动“中国十大经济人物”评选。这个活动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评选活动,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推出的年度人物***、吴敬琏、张瑞敏等,均在当年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如果我们评十大经济新闻,既没影响也无个性,我想不如就从评事件变成评人物吧,毕竟人物承载的东西很厚重,我们选人的标准也就是栏目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会选十大?许文广说,“原本想学《时代》周刊只评一人,从新闻传播角度看,一人最具传播性。但在操作中发现这不现实,中国经济有不同领域,不容偏颇。”
令许文广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年吴敬琏去领奖。当时他们经验不足,活动只做了60分钟,在一个酒店大厅录制,请了交响乐团,节奏把握得很不好。但在一周后,却意外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肯定,说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电视形态,人物鲜活生动。第二年,国家审计署署长***上榜。在他决定来不来领奖之前,有下属提议最好不要站出来,但他说必须来,因为是上百万网友的选择,而媒体代表公众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十大经济人物”后来成了很多媒体人物评选的模式,央视的体坛风云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等等,都以十大为基准。有媒体做过一个测算,这个榜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相当于整个栏目的品牌价值。
媒体的迅速发展,人才急剧流动,用人标准也变得不拘一格。《经济半小时》被称为央二的黄埔***校,历任制片人在台里都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当汪文斌决定把这副担子交给许文广时,内部引起很大争议。毕竟他是所有主编中资历最浅的,才做了一年,谁都想不到会让他来挑梁,他自己更是意外。“生活中我比较温和,但做节目很有锐气,能够创新,这样一个老栏目也许更需要新鲜力量。”
央视人才济济,资历久的,背景深的,有才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节目的主张。许文广说,最大的压力是栏目价值观的统一。同时,他的心理变化很大,原本很自我,做好自己节目就没事的一个人,突然要管理一百多人,负责节目质量,这种自我转变的压力更大。
“我请教《新闻调查》的制片人王丽芬,他们用什么方式呢,其实就是评价体系。比如,鼓励新闻价值与社会研究的交融,让大家统一共识,收视率是一个指标,传播力是一个指标,专业性是一个指标。这样的综合指标,会让记者在报道中找到平衡点。我觉得,作为制片人,寻找一个管理工具很重要。”
公益梦想的实现
一天,许文广与《中国好声音》制片人聊天时,说到好的节目模式是实验后的成功样板,称之为“宝典”,并与节目无缝对接。这次谈话是在《梦想合唱团》第二季开营之际。
一年多以前,许文广就在积极寻找一种既能体现公益力量,又是综艺歌会的模式。《梦想合唱团》来自欧洲,经过了本土化的开发,保留了基础模式点,比如:明星、合唱、公益。所以在第一季梦想合唱团时,很多观众看到了综艺节目的突破,但许文广说观众看不到的是他们观念上的变化。
早在2010年,做了10年经济节目的许文广调任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央一的领导跟我说,一套的定位是综合,而综合就是最大优势,创新是没有边界的。”
此时的电视环境也开始发生变化,从舆论监督的黄金时期过渡到综艺为王的娱乐时期,许文广的个人理想是希望在公益方面的突破。“我的理想很简单,不奢求做巨大的改变,只想找到一种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让这个时代产生一点变化。”
在经济频道时,他尝试过公益歌会《春暖2007》,曾创造了特别节目的最高收视率。但歌会在经济频道不太适合,既然综合频道空间最广,也有更大的舞台实现节目要求,他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一个新的品牌。
“我们当时有个理念,对央一来说,要抓住年轻的观众,他们正在央一观众结构中在流失,而抓住年轻观众才能抓住未来。当年轻人看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明星,在为公益而战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感召,也更容易拉近距离。在整体音乐风格上,也更多体现年轻和时尚化。”据目前第二季的收视数据,年轻观众的增长率为66%。更明显的变化是网络的传播率,第一季微博话题量是100多万,第二季则已超过1000多万。
甚至在主持人的选择上,徐文光也突破央视惯例,梦想盛典请来何炅主持。前春晚总导演马东问他,听说你用地方台主持人,这怎么做到的?许文广说,“我在讨论会现场直接跟领导请示,直接就同意了。可能过去我们作为央视的创作者们,先给自己上了枷锁,还没去问行不行,就自我否定了”。
徐文广认为,全国的电视资源都应该成为央视的资源,不应该把其他卫视或地方台看作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一个栏目要产生价值,一定要获得最大范围的认可。保住基本盘外,要做的是增量,年轻观众是我们的短板,我们的创新道路是补短板,但不会动原有的观众基础。如果央视的节目在年轻人当中没有共鸣,那它就不是能产生影响力的节目。”许文广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许文广 找一条正向的路让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