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早已离我远去,而童年的歌谣却像一条清澈的河静静地在心底流淌,偶尔唱几句,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纯真和烂漫。童谣伴着回忆,勾起多少童年往事。在这些恐怕快要忘记或已被遗忘的曲调中,有太多童年故事值得回味。
奶奶教我唱童谣
我出生在北京,记得当年在北京四合院葡萄架下,乘着树荫,老奶奶隔着红兜兜,摸着吃饱喝足孙子儿的小肚儿,边摸嘴里还不停地哼着:“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水妞儿水妞,先出犄角后出头。”这些是我小时候,跟奶奶学的最早的歌谣了。
那时候,奶奶每天晚上都哄着我和弟弟入睡,而让我们入睡的法宝就是那一首首童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呀?点灯说话儿,媳妇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拉闺女接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不让去,叽哩咕噜滚着去”,“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滋儿滋儿叫奶奶,奶奶不来,叽哩咕噜滚下来”……唱着唱着,奶奶也竟然坐在床边打起了瞌睡。可即便这样,也一直唱到我们入睡为止。等我们懂事了,就跟奶奶一起唱着:“小板凳儿你别歪,我让奶奶坐下来,我替奶奶捶捶背,奶奶夸我好宝贝”,“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不同的歌谣 不同的感受
不知您是否记得这些当年流传很广的童谣:“一只小花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还有的类似绕口令:“妞妞骑牛,牛拧,妞妞拧牛,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让我记忆最深的有两首:“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小白兔儿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我当年最怕剃头,因为当时最流行的歌谣是:“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大人借机要打你头三下。还有一些童谣专门作为女孩跳皮筋的伴歌,记得流传最广的是:“小皮球儿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五十六、二八五十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如今上了年纪的女同志回忆起来还津津乐道!
那个年代最骗人的歌谣,不知道您有没有忘:“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说的人把你的神经调动起来,当你听他反复吟诵这首“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而丝毫没有下文时,你会恍然大悟觉得上当受骗。
那时,小孩儿最盼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还放鞭炮、烟花等特别热闹,那么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吃糖瓜儿,我记得有首歌谣是这样说的:“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社会变迁 童谣“失味”
现在孩子们的歌谣一般来自电视节目、流行歌曲、成人短信以及道听途说。这些内容使儿童感到新奇有趣,所以形成很大市场。虽然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仅仅只针对应试教育这一块,却忽略了最有民族性以及能帮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东西。
现在的儿童不愿意唱那些旧时的歌谣,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创作。为了发泄学习带来的压力,学生们唱出了“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等内容的灰色歌谣,十分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好的歌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种简短的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并且对儿童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童谣,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静静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底流淌,每当我搜集到旧时一本民谣书时,总是欣喜若狂,马上翻到熟悉那一页,读上两段慢慢回味……
歌声飘到我心上
小河边和你追逐打闹
草地上和你把舞跳
童年回忆是多么美好
无忧无虑快乐成长
牵着你的手给你唱童年歌谣
仿佛又回到童年时光
快乐的童年
我永远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