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刘锡荣采访的顺利程度宴在出乎我的预料,只一个电话,他就爽快地答应了。电话里他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们杂志是海航的?”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这位国内收藏、研究宣德炉的一号人物就开始给银行打电话预约提取我们要拍摄的他的宝贝宣德炉了。
“东方养生、海航,这两个关键词已经足以取得我的信任了,至于为什么就别让我说了,说多了有‘恶意’吹捧之嫌啊。”在刘锡荣的工作室,他开门见山地笑着说了上述开场白之后,我这个采访者顿时就松弛下来了。坦诚地讲,能遇到这样气场很合的收藏大家我挺幸运的,儒雅、不装、随和。
在工作室坐定,趁刘锡荣贴心地为我冲泡功夫茶之际,环顾四周,一匹清仿唐代的唐三彩大马端坐在玄关处的案几上,左侧阳台上是一架汉代的磬,托着磬的架子床是明代的,轻轻撞击,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右边的书桌上自然是不能少的一座铜炉,沉香燃起,满屋弥漫着悠悠香气,一盏清茶,一缕香烟,伴着音响里传来的古琴曲,这样的氛围,太适合读书、吟诗、倾谈了。
大器晚成藏宜德
采访中,刘锡荣一直不愿说自己是收藏家。他觉得与古往今来的收藏大家相比,自己不敢以“家”自称。他更喜欢以“藏者”“藏人”或者“爱好者”说自己。不过,在我看来,这真的是有点太过谦虚了。目前。至少在国内宣德炉的收藏者里,提起刘锡荣的名字,可以说就是信誉的保证,有些出让藏品者甚至不需要保证金就会把自己的东西拿给他先赏玩,要不要单说。
但客观地说,收藏也的确算是刘锡荣的副业,鉴赏宣德炉、出版评鉴宣德炉的书籍则更是近些年的事了。
中文专业出身的刘锡荣经历丰富,做过秘书,又涉足金融领域、资本市场、***策研究及咨询。用他的话说就是“吾本外行……经年,见广识多,便有觉悟。”对于宣德炉,他觉得:“敬赏宣炉,实则缘分……唯贤者识之,爱之,护之,敬之,藏之,传之;更有智者以诗文颂之,责也。”
聊天中刘锡荣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古诗词底蕴不由得让我更加对他心生敬仰,拿过他已出版的书籍略翻,果不出所料,内文中他几乎将收录的每一个铜炉都赋上一首自己写就诗词,亦古亦今,实属难得。
说到刘锡荣与宣德炉的缘分,用大器晚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刘锡荣自小受业于父。听闻明代宣德皇帝善做铜炉,年幼的刘锡荣煞是好奇,父亲却以“丧志”告诫,不让他对此占用太多的精力。因此,那份好奇也只好被暂时尘封。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几何时,收藏这种所谓的“丧志”观念,在盛世收藏的今天,早显陈旧。
追根溯源,刘锡荣的收藏之路始于14岁的集邮,现在说起来那时候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平门集邮总公司门口的轶事他还记忆犹新。可以说,那片方寸天地为他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而成年后的收藏伊始,刘锡荣形容自己是随大流,从油画和中国书画入手,后又喜陶瓷,觉“琮”式方瓶当为瓷中之重器,因其源于上古之“玉琮”。寻访有年,诸如“宋龙泉青瓷八卦瓶”“清康熙孔雀绿八卦瓶”“清光绪大黄底青花八卦瓶”等,集之百尊。偶遇宣炉,他的收藏轨迹由此发生了彻底改变。
那年,刘锡荣在北京一阁见一座冲天耳铜炉,炉仅盈手,大气沉稳。皮作墨色,朗腻,荧光内敛,双耳窈窕,壁薄矮扁。四字刻款,刀锋犀利。经炉主人同意,上手把玩,竟爱不释手。便和炉主商量想收入囊中,可人家根本就不想卖,几次三番,实在熬不过刘锡荣的纠缠,就开了口价,那个价格对于那个炉在当时来说可以算是天价了,可刘锡荣未加思索根本就没还价,终将此炉恭敬捧归。弄得炉的原主儿都不好意思了,说本不想卖的,随便说了口价,谁知道他根本就不还价啊。自然,这把铜炉现在的价格已经翻了若干倍了。由此,刘锡荣也一发不可收拾,遂尽心力、财力地开始了爱炉、藏炉、炼炉、颂炉的历程。 何谓宜德炉
对于宣德炉,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知道其极其贵重之外,便没有其他的概念了,记得早年间有个电视剧,大意是东北农村一家哥几个父亲去世了,得知遗留下一座宣德炉时,可不得了了,争着要得到它,并且要卖个大价钱,分之。
刘锡荣听罢我的说法,笑笑说他还真没看过那个电视剧,但从我的剧情描述来说,若真是真品宣德炉,那价值的确可见一斑。
刘锡荣说,宣德炉最早叫做宣德鼎彝器。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有三本***谱,分别是明代吕震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谱》和明代吕棠撰《宣德彝器谱》。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灿若黄金的“风磨铜”。宣宗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录》《考古***》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瓷器中,选出了样式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
这其中有鼎、炉、鬲、簋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并非都是炉。当时铸制宣炉,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真正为人称道的是后一种用途的二三十种。
按***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十二月宣宗又两次下令补铸,到宣德四年才完成,宣炉的数量应在1.8万件。在几百年的时间中这些宣炉逐渐散佚流失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明清时期的仿品。清中期以前的是比较好的。
由此,刘锡荣也为我解了惑。他认为,只要具有宣德炉特征的铜炉,都可称之为宣德炉,包括现代仿制的。并不是说非宣德年间制造的铜炉不可。其特征就是用黄铜按宣德炉的形、色、款、质等特性制作的铜炉。但这里面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仿制品虽可称为宣德炉,但绝对不能说成是宣德年造的。这就像诸多古玩字画的仿品一样,现在也可以烧制青花瓷,一个这样的瓶子若是售卖的话也不便宜,但你要把它当元青花来卖,那就属于赝品的范畴了。
其实,对于宣德炉,刘锡荣在他的那本《钟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的自序里已经做了标准意义上的诠释:皇帝年号为器物名者,唯宣德铜炉;***谱三种,历代传承,仪规严明者,唯宣德铜炉;历代皆仿,名称依旧,陈设品鉴,清赏烧炼,唯宣德铜炉;“文房首器”,自古名之,皇室官绅,文人雅士,尊置案首。五次高潮,文逾他器,价比黄金,堪为国宝者,唯宣德铜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