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凌晨1时40分,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立刻引发全球关注。
为什么说量子通信能实现“绝对安全”?
传统的信息安全都是依赖于复杂的算法,只要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再复杂的保密算法原理上都能够被破解。而量子通信到底有什么“诀窍”,可以“防破译”,实现绝对安全呢?
这就要从量子的特殊性“量子叠加”说起。量子,是构成物质能量的基本单元,是能量的最小携带单位,所有的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都是量子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经典物理世界里,物质的状态可以用0和1来描述,非0即1;而在量子世界里,物质的状态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状态。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用著名的“薛定谔的猫”这一思想实验来解释量子的叠加性。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根据经典物理学,尽管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但是,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状态。
量子叠加状态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即如果事先不知道单个量子状态,就不可能通过测量把状态的信息完全读取,也就不能复制。对任意一个未知的量子态进行完全相同的复制过程是不可实现的,这被称为“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从理论上保证了量子密码的绝对安全。
“墨子号”升空有何重大意义?
先来看两则曾经震动世界的新闻: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2015年《纽约时报》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谷歌、雅虎用户通信信息一事,充分暴露出信息安全领域存在的隐患。然而这只是众多信息安全泄露事件中暴露出的冰山一角,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破译数学密码的难度也逐渐降低,信息安全隐患就像悬在各国安全领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量子实验研究的卫星。当其他国家的量子实验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地面范围时,中国的量子实验研究已经“搬上太空”,率先跨入了“星地时代”。
澳大利亚《卫报》在报道“墨子号”成功发射的文章中指出,此次中国发射量子卫星将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长距离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将有望实现远距离的“防破译”的通信,保证数字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也就是说,一方面,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率先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意味着中国或将先于欧美拥有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从而实现量子通信技术的全球领跑,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另一方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它的市场化应用前景如何?
实践证明,此前量子力学的发展已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好处,比如激光、半导体、核能等技术的利用与普及。
“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认为,如果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运行,中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并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结合地面即将建成的“京沪干线”千公里级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可以初步构建我国空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为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有专家认为,量子通信代表了数据传输速度与安全的未来方向,是一座万亿级别的产业富矿。据估算,短期内量子通信产业规模即可达数十亿元,而随着网络区域扩大及卫星量子通信网络建设,未来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