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个“老片子”《把爱传出去》,讲一个单亲家庭的小男孩儿崔弗,为了完成七年级社会学作业,设计了一个“把爱传出去”的计划。内容是做三件好事来帮助周围的人,并要求每个受助者也承诺做三件好事去帮助他人。
崔弗自己就曾把一个流浪汉领回家,让他饱餐一顿,还默许他在车库报废的皮卡上过夜――这一切当然是背着妈妈干的。受到感动的流浪汉从此戒毒,还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把爱传递下去,在一座桥上救下一个轻生女……
此外,在崔弗的感召下,他的“酒鬼”妈妈戒了酒,并跟关系紧张的外婆重归于好;而他的社会学老师也克服了心理障碍,找到了真爱……
有个报社记者敏锐地抓住一些新闻线索:在医院里,黑人小伙不顾自己受伤流血,坚决要求医生先去抢救哮喘病发作的女孩儿,为达目的,甚至不惜开***恫吓,以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一位律师路遇车辆抛锚者,竟将自己的豪车相赠……几乎所有人都声称自己是受一个“把爱传出去”的运动影响。最终记者追踪到崔弗,告诉他:你的计划已在洛杉矶、旧金山产生了巨大影响!
忘了是谁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要求显然太高,把人们吓住了。其实我们的传统教育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做好事哪怕只是举手之劳,甚至是做做样子,也仍然值得鼓励。
孟子谈仁义,说尧、舜行仁义是发自内心,汤、武行仁义是身体力行,春秋五霸行仁义只是假借名义――然而“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假借不还,怎知他不能真的拥有呢?语出《孟子》)这话值得玩味。
长久以来,我们只学会了批判和斗争,忘记了鼓励和赞美,不惮以恶意揣摩他人,习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家明明做好事,却怀疑人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别有用心”、“假仁假义”,不假思索,抬手就是一镖!――这与先贤的境界,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抨击别人“假仁假义”,其实自己并不打算实行什么“真仁真义”。最终则不免堕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泥沼,还自以为得着什么“丛林”真理,这才是最可怕的!
同情心、友爱心其实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东西,但也需要不断发现和滋养。在公交车上给孕妇、老人让个座,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然而你从中得到的心理慰藉,足以补偿你少坐几站所受的“损失”。而当这样的“甜头”尝多了之后,一种良知之美自会从你的心中洋溢到脸上,滋润着你的气质……
影片中的崔弗最终倒在了血泊中――为了保护受流氓欺负的小同学,他挨了一刀,没能抢救过来!编剧把一个冰冷的事实推到人们面前:好心不一定有好报!可崔弗明明知道,却依然冲上前去。这也正是影片的深刻之处:做好事有时也是需要勇气的――在小崔弗的大牺牲大勇敢面前,人们还好意思盘算再三、裹足不前吗?
无需唱高调,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利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若把利己的边界设定为不妨害别人,已经足称好人。好人再向前一步,有意做一点舍己利他的事,便是朝着“圣贤”的目标迈进了――当一个人寿至期颐、回首一生时,发现自己除了孜孜求利、辛勤筑窝,对他人对社会竟别无奉献,不也是一种遗憾吗?
有个古老的故事:国王要给发明国际象棋的智者颁奖,智者说:棋盘有六十四个格子,请在第一个格子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放两粒米,第三个放四粒,第四个放八粒……国王一挥手,让大臣照办。可不久大臣就苦着脸汇报说:倾天下之米,也不足以给付!――这故事从侧面说明崔弗的设计将会产生何等巨大的影响。
按此几何递增式设计,假如每人做三件好事,只需传递二十次,受益人次即可达三十五亿之多!――而当爱的传递变得如同呼吸空气那么自然时,做好事还需要思前虑后、鼓足勇气吗?
(据《今晚报》侯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