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孙氏手术”的创始人,孙立忠发明了七项大血管手术关键技术,使我国大血管手术死亡率由20%下降至4.3%。孙立忠有一个信条:医生不是神仙,不能保证把所有病人都治好,但是医生要创造条件,使每个病人都得到救治的机会。
人体中血液循环的主干线也就是大血管,它是指心脏直接发出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而主动脉夹层就是指这段主动脉血管壁出现了分层,血液进入了血管壁之间的组织。
这种疾病极其凶险,血液淤积在“假腔”中,使血管呈“瘤”样膨大。它虽不是肿瘤,但由于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因此凶险程度超过任何心脏疾患,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大血管疾病。在发病48小时内,一半的患者可能死亡,其后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1%。
创新组合孕育出“孙氏手术”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人数猛增。据估计,我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患者超过20万人,主要发病人群为40~70岁。上世纪我国在这类疾病方面能够借鉴的经验寥寥无几,而且国外手术方法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也不好,死亡率高达20%。对于这种高难度手术,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忠另辟蹊径,孕育出“孙氏手术”。这个手术方法,不但是孙立忠创新的一个高峰,更是中国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里程碑。
截至今年4月,“孙氏手术”已在国内60余家医院得以应用,完成手术8000余例,并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手术200余例。孙立忠自己带领的团队完成了2000余例,总成功率达96.2%,享誉国际学术界。
“孙氏手术”的学术名称叫做“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这项手术主要***的是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之所以叫支架象鼻手术,是因为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很像一根弯曲的大象鼻子,或者说像一根弯曲的拐杖头,经主动脉弓远端置入一根支架型人工血管,就像大象的鼻子。
孙立忠说,***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步骤之一:将病变的主动脉弓用一段人工血管替换掉,远端置入一段人工血管。但以前的手术材料和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创新的思维在孙立忠的大脑中不断酝酿。终于,2003年,孙立忠从抗击***的前线撤下来,在宾馆隔离休整时,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
他将国外用于***真性动脉瘤的象鼻技术创造性地借鉴了血管支架的放置原理,设计了支架型的人工血管及其输送装置。
孙立忠说,“这两项技术的创新和组合,才是我的‘孙氏手术’。”采用这种新的手术方式后,主动脉夹层手术20%的死亡率,很快就降到了5%以下。
由于手术效果好、适应症广泛,“孙氏手术”很快成为国内复杂型A型夹层标准术式。世界各地的心血管医生,也都来向孙立忠“取经”。2009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多家医院的17位心脏外科医生自费来到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向孙立忠学习这项新技术。
今年,是“孙氏手术”问世十周年,孙立忠还在不断改进他的手术方法。“我们的改进在不影响最终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手术的难度,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这门技术,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孙氏手术”的改进,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型支架血管,将四分支人工血管和支架血管结合一体,减少手术关键部位操作的技术含量,简化了手术步骤。而另一个是将简化过去全部替换主动脉弓,改进保留头臂血管的主动脉弓替换术,简化了手术难度,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创新意识是“磨”出来的
如今的孙立忠被称为“安贞一宝”,在所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工作的30年间,他共主持完成心脏和大血管手术近万例。
在从事大血管研究的最初阶段,孙立忠所在的血管外科中心只有10张病床,而且还是两个病区拼凑在一起的。随着他在这个领域的不断耕耘,以及医院和患者对他的不断认可,病床数也逐步增加到一个大病区40张床。
在孙立忠的大血管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的过程中,“创新”是他一个非常闪亮的标签。
孙立忠的创新意识,有点“时势造英雄”的感觉。
当时主动脉手术的“血战”之名不是凭空捏造的。“以前手术一出血,护士就得在手术室和血库间来回跑,有的病人要输上万毫升的血,但是越出血,人体凝血的机能就越差,最后如果止不住就有生命危险。”谈起那时的手术情况,孙立忠仍然有些感慨。90年代初期,手术做完,医生的拖鞋经常被凝固的血液粘在了地上。所以为了防止溅血,上手术前医生都用塑料薄膜把手术服围上。
为了减少病人大出血的危险,同时也减少大出血给医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孙立忠想出了“自体血液回收输入技术”。
从前手术时,病人的出血都被吸出来扔掉了,利用这套回输的方法,病人的血液被收集起来,然后再通过体外循环机输回患者身体。“那时想这个办法的目的特别简单,就是想着病人的血别丢了,只要病人身体里有血,就死不了人。”
在孙立忠看来,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给做大血管手术的医生们带来了一个信心。“它让医生们知道,做主动脉的手术不再那么可怕了。”
从1995年到2005年,孙立忠差不多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在主动脉手术。在孙立忠看来,喜欢在手术上想办法,跟他的经历大有关系。
“很多方法,都是从艰苦的时候创造出来的。艰苦的环境是锻炼人的。”孙立忠参加工作时,还是我国医疗条件比较艰苦的时期,孙立忠的老师经常带着年轻的医生修理手术器械,甚至还要自己打磨灌注针头。可以说,年轻时养成的“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的习惯,是孙立忠创新的基石。
后来,一旦手术上遇到困难,孙立忠总是变着法儿地想办法解决,“病人就在那,即便没有现成的方法、器械,也要想办法把手术做成。在一次去***的手术中,孙立忠甚至用一片掰断的剃须刀成功进行了手术。
孙立忠自称没什么爱好,因为觉得“浪费那些时间不值得”。在钻研大血管业务的时候,他经常24小时都待在医院,白天做手术,晚上累了就躺在值班室,和同事聊天,内容仍然离不开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