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M・H・艾布拉姆斯教授于1953年创作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可谓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对文艺学学者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该书着重讨论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同时也对西方文艺理论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学研究方法的总体面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底蕴。
一、艾布拉姆斯的文艺学方***及其地位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和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批评四要素理论,这四大要素几乎可以囊括西方文论史上各理论流派的批评特征。在艾布拉姆斯看来:“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1}在这代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四要素的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品,艾布拉姆斯用一个三角形表示作品与其他三个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把阐释的对象作品摆在中间。另外,在《镜与灯》中艾布拉姆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以及四大要素在上述四大学说中的地位。
在阐述“模仿说”时,艾布拉姆斯认为,模仿倾向很可能是最原始的美学理论。“模仿”作为一个关联语词,表示两项事物――作为主体的诗人所创作的作品这一模仿物和作为客体的宇宙万物这一模仿对象――和它们之间的某种对应。从柏拉***《国家篇》里苏格拉底表述的“绘画、诗歌、音乐、舞蹈、雕塑,都是模仿”{2},到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把诗界定为模仿,再到18世纪莱辛在《拉奥孔》里“模仿是诗人的标志,是诗人艺术的精髓”的重申,模仿一直都是西方艺术界重要的批评术语之一。模仿说将艺术解释为基本上是对世间万物的模仿,或者是某个与“模仿”相类似的语词,诸如反映、表现、摹写、复制、复写或映现等。显然,其关注的对象是从作品到世界。
但是,在写于16世纪80年代的《诗辩》中,西德尼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界说中却读出了另一个意思:模仿物的作用。他认为模仿物就像是有声画,目的是给人以教导和愉悦,于是艾布拉姆斯就把“诸如西德尼这种以欣赏者为中心的批评称之为‘实用说’”。因为这种理论通常认为诗歌的模仿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艺术品的价值要看其是否达到了愉悦观众并使观众受到教育的目的,其关注的对象从作品转到了欣赏者。艾布拉姆斯认为,从贺拉斯的《诗艺》到塞缪尔・约翰逊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甚至到整个18世纪,绝大多数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特征是把艺术家和作品人物的目标指向欣赏者的的本质、需求和欲望。
在艾布拉姆斯的“表现说”中,他指出,崇高的风格主要导源于演说者的思想情感,早在朗吉努斯那里就表露过这类思想,培根在分析诗歌时也曾认为诗歌与想象有关。著名诗人华兹华斯提出了“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艺术观点,艾布拉姆斯将其看作“表现说”取代“模仿说”和“实用说”的标志。艾布拉姆斯概述了“表现说”的基本定义:“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流露、倾吐或表现;诗歌是修改、合成诗人意向、思想、情感的想象过程;艺术家是创造艺术品并制定其判断标准的主要因素。”③这样,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让艺术创作的关注对象从作品转到了艺术家本身。
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初,他认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探讨诗歌的又一种方法,即某种形式的“客观说”,在此时已成为压倒其他学说的文学批评的主导模式。持客观化倾向的批评家们在原则上对除艺术品之外的所有外界参照物都视而不见,而只看重作品本身,只根据艺术品自身构成方式的内在标准来分析它、评判它。于是,在艺术批评倾向的第四个进程,即“客观说”中,其关注对象又回到了作品本身。
王宁对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作过很中肯的评价:模仿说,这不仅是现实主义文论所要追求的崇高审美理想,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论孜孜追求的目标;实用说,往往强调艺术的直接教益性功用,这在西方的实用主义批评那里被推到了极致,后来又在注重读者作用的批评流派那里得到进一步弘扬;表现说,则是本书着重讨论的浪漫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注重的方面;客观说,强调的是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的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实践中。可以说,艾布拉姆斯的这种宏观的总结是相当全面的。④事实上,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文学批评理论都被包含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理论中,从《镜与灯》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文艺学的大体面貌。在这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几种传统理论学说都明显地倾向于四要素中的一个要素,然而无论是四要素中的作品、艺术家、世界还是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根基,他们都属于人文世界。
二、艾布拉姆斯文艺学方***的人文底蕴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无论是哪一个要素都与人密切相关:作品由作家完成,艺术家作为***的人创作作品,世界由人构成,读者接受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在艾布拉姆斯的分析***式里,模仿说强调的是世界,这个世界当然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世界,世界中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实用说倾向的是欣赏者,这里把使欣赏者获得愉悦作为主要目的,所以中心就是人;表现说突出的是艺术家,它的最主要特性是抒情性,也即主体性和主观性;客观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其显著特性是作品的内在性和本体性,这里无论是创作作品的作者还是作品中表现的世界都离不开人。
在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文心与人心是相通的。艾布拉姆斯的四种批评理论学说就是在研究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人心”,也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以及他们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来的,因而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的。
三、作为人文学科的文艺学
《大英百科全书》在界定人文学科时,强调了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领域,其研究的是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并把它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涵。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首先,人文世界表现为人的主观心灵世界,它由人的需要、理想、信念、希望、意愿、情感、体验、想象等意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整个人文世界的基础与核心;其次,人文世界还表现为客观的文化世界,它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对象化,是人的心灵世界、内在世界的外在形式。人文世界是主观心灵世界和客观文化世界的统一,是一个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因此,可以把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文世界。
人文世界的根源就是“人性”。德国古典主义者认为:“道德的特定形态以及社会和***治生活的特定规范来源于‘人性’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人性的最成熟和最崇高的果实。”⑤事实上,‘人性’,概念并不完全限于道德规范,它涉及一切创造行为。可以说,人类文化的一切形态都打上了人的烙印,都留下了人所思考和想象的痕迹,都是人性得以彰显和表现的结果。人文世界是人性的内源性与外在表现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曾精辟指出:“人类没有淹没在他的外部表现的波涛中,通过赋予这种表现以有规则的形式,学会征服表现的海洋。但是,归根结底,这些形式来源于人类本身,来源于他本身的思想、情感和意志。”⑥因此,人文世界作为一个深遂而丰富的意义世界,其根源和发展动力并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于“人性”。
文学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文艺学又是研究文学的学问,它以文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我们知道,构成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社会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结果,是许许多多个人构成的共同体;作家和读者是作为***的个人,而分别成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又是写的人的思想感情,并以人的话语表达方式而成为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以研究文学活动为为对象的文艺学,不会也不可能不与人发生关系。文艺理论工作者对人学理解和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他的文学研究的成败和价值大小。
文艺学作为研究不同时代文学活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以个人的独创性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载体所组成的意义世界,是一个个性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精神世界,一个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文化世界相统一的价值世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注释:
①③M. H. 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第25页。
②苏格拉底著,乔伊特英译:《国家篇》(卷十),第596―597页。
④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⑤⑥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由《镜与灯》看文艺学研究方法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