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
安徽花鼓灯的特点
花鼓灯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的技艺,即尚武精神的体现。优美动听的花鼓灯,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是知音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总之,花鼓灯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
粗犷的农村青年形象――花鼓灯表演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农村男女青年粗犷而秀丽的形象。粗,是说它的表演手法是粗线条的大笔勾勒,而不是工笔的细致描绘。犷,是说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毫无羁绊约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
花鼓灯的表演是以男女双人的对歌、对舞为主,内容主要是表现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因而充满了青春活力。既是爱情生活,就会带有委婉柔媚的色彩,所以在粗犷的表演中又有温情细致的处理,从中看到秀丽和含蓄。
武术、戏曲对花鼓灯有一定的影响――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且又从武术、戏曲中汲取营养,在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表演规律。
锣鼓伴奏带来的特色――花鼓灯的伴奏音乐是在民间“锣鼓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锣鼓会是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人们多在农闲和年节时聚集活动。锣鼓敲打声,使空旷的冬季农村充满生机,带来了送旧迎新的热闹气氛,给人以鼓舞、欢欣,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往。花鼓灯用它来作伴奏,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好的鼓手不仅带动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者情绪的起伏变化,边敲奏边舞,非常活跃。
地区的特点和艺人的流派――花鼓灯植根于农村生活,是自娱性的舞蹈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发展与传承
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大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大规模和速度的迅速增长,以及对于劳动力的吸纳需求,为大批中、青年农民离开土地告别家乡外出打工,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生存和就业空间。城乡经济收入的差距,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刺激,使许多长年在外的打工族们有了许多喜爱。现代文明对花鼓灯的消解影响,使花鼓灯传承的适宜土壤在逐渐减少和沙化。花鼓灯的发展与传承,主要是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发旅游景点、开发相关衍生产品,让保护区的人民有一定的收益,让原始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富,激发当地民众内心的需求与热爱,自觉加入到保护行列,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主体的主人翁传承问题,让保护与传承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