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益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清代,经过多年的沉淀,历史的变迁,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又称益阳地花鼓,是在益阳非常盛行的地方小戏,它采用诙谐的地方方言,以及民间小调,收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益阳地花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力弘扬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和了解一下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形成与发展;艺术风格;严峻现状;发展建议
中***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45-01
益阳花鼓戏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的歌舞之一,以鼓乐伴奏而得名,俗称“打花鼓”。益阳花鼓戏有着辉煌的历史,属于长沙花鼓戏的范畴,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益阳花鼓戏作为重要艺术流派,2008年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继承和发扬益阳花鼓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娱乐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广大民众,而且也是保存了我们中华名族的特色文化。
一、益阳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益阳地花鼓又称对子花鼓,它源远流长,最早从清同治年间开始,当地人称丑为“小花脸”或“三花脸”,丑角头戴无边草帽,系白裙,执青折扇,演出时多走矮子步。旦着彩衣裙,戴凤冠,演出时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摇步、膛步、云步和闪步,代表作有《十杯酒》、《拖地板》、《红灯歌》等26个曲目。深受群众欢迎,曾获湖南省文化厅嘉奖阳流行。多于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演出。
***后的花鼓戏,有了很大的起色,并逐渐市场化,且有了专业的剧团,据统计,1981年的剧团就有54个之多,并且这一年,湖南花鼓剧团成立了,在此之前,湖南省已有专业学习花鼓戏的学校,湖南省戏曲学校,设有花鼓戏专科,当时的剧目已有400多个。
二、益阳地花鼓的艺术风格
(一)益阳地花鼓题材
一般是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小戏,这样的话,适合大众口味,比如《刘大娘我笑呵呵》,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养了队上的一个好猪婆,个个夸她养的蛮不错,下了一窝崽,有十几个,个个都长得蛮不错,社员们纷纷来订货……,表演非常活泼诙谐,经久不衰,音乐多用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
(二)唱腔种类
花鼓戏之类的民间戏曲,在发展史上是没有“声腔”概念的,如果要把湖南花鼓戏唱腔分类,主要根据不同的演唱与伴奏形式、不同的唱腔特点、不同的音乐风格与表现特性这三个方面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小调;二是牌子;三是打锣腔;四是川调。
(三)音乐特色和表现手法
花鼓戏原只有几个基本曲调,用于简单情节的戏剧之中,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各种不同节奏的三百多种歌曲牌,其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首先“川调”,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为特别浓厚。川调、打锣腔、洞腔,统称正调。其次“小调”,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较为单一。某些小调发展较大,能表现多种情绪,编入了正调。
(四)湖南花鼓戏的演唱特点
湖南花鼓戏的唱法特点可以概括为“颤”与“不颤”。常见的湖南花鼓戏曲调有四类:川调、打锣腔、洞腔、反手洞腔。不同曲调的颤和不颤抖不在同一个地方,颤的程度也不一样,各有其规律。例如,打锣腔中的“Sol”音一般是稳定不颤或少颤,但在川调中是要快颤或中速颤的。
三、严峻现状
益阳花鼓戏历经了千年,发展到今天已然是个奇迹,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暴露了,经过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益阳花鼓戏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一是大众审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欣赏由电影电视和一些其他媒介传播的流行音乐,花鼓戏这种遥远而古老的方式,显然有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二是益阳花鼓戏本身存在的问题,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不与时俱进,特别是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它没有结合现代花鼓戏所赋予的新内容所进行,所以一些陈词滥调已经不符合人们现如今的口味了。三是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老一辈花鼓戏演员已经老去,而新一辈花鼓戏演员的成长还需呀一定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导致花鼓戏演员的断层。
四、发展建议
怎样才能让益阳花鼓戏源远流长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做好益阳花鼓戏自身的工作,加强益阳花鼓戏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加强花鼓戏不同阶段的理论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二,做好益阳花鼓戏的传承工作,首先是要对老一辈艺术家的保护和尊敬,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研究人等等。提高演艺人员的工资。第三,做好花鼓戏的宣传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提高人们对花鼓戏的的了解程度,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培养票友也是至关重要的。第四,改进花鼓戏剧团的管理模式,一套合适的管理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能促使花鼓戏的不断繁荣,对据团成员进行精简,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等等。
益阳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小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成为戏曲界不容忽视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M].中国戏剧杂志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