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龙标过五溪篇1
杨花落尽子规啼,②
闻道龙标过五溪。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④
今译:
杨花纷纷飘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您赴任龙标已经过了五溪。我把―颗愁心寄给皎皎明月,让它随您一路直到夜郎之西。
注释:
①天宝八载(749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闻之,写此诗遥赠王昌龄。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著名诗人。左迁:古时尊右而卑左,故称贬官降职为“左迁”。龙标:古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尉:县尉。掌管一县治安事务的官吏。
②子规啼:子规即杜鹃,其啼鸣之时为暮春,叫声凄切。
③龙标:指王昌龄。以所任官地称之。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今湖南省西部。
④夜郎:古县名。今湖南新晃县,距龙标县约百公里。此处非指贵州的古夜郎。
赏析:
这是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写的一首充满愁情的诗,写好之后,远道投寄,表示对友人的关切与慰藉。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既点出了时间,又寄情于景。“杨花落”、“子规啼”都是暮春之景,写景中交代了暮春的时令。时已暮春,杨花纷纷飘落,杜鹃声声哀啼,景中寓含着哀愁。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叙事,也是点题之笔,是全诗情感生发的根由。“五溪”的交代,写出友人行路已远,追送难及,惆怅更深。同时,它也为后两句的奇思遐想做了铺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虽追送难及,也不甘罢休,李白有他的送行方式。他想:月亮是跟着人走的,那么把自己的心寄托给她,就可以一路相伴友人,直到贬谪之地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的深情和愁思,缠绵悱恻,奇幻摇曳,这就比直说对友人如何关心、思念要深刻得多,生动得多。作者在另外一首送友人的诗中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也是说心离身体随友人而去,用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以景物交代时令,又景中含情,以景生情。而心寄明月,想象奇特,写出一段离魂渺渺的心境,颇能感动人心。
闻道龙标过五溪篇2
【原 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 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人。唐代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意译】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雄溪、
溪、酉溪、沅溪、辰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赏析】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诗人描写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第三、四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诗人寄情明月,赋之以人情美;同时表明自己心中充满愁怅与忧思,但无处相诉,唯明月可鉴。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诗人用抒情的方式描述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道龙标过五溪篇3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因好友王昌龄贬官而表达感愤、寄寓慰藉的抒情诗。据载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那时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杨花落尽”,描写漂泊无定的杨花,使人顿觉“无边落木萧萧下”之景于眼前,又正好与悲鸣啼血的“子规”―――杜鹃鸟互见,更加给人悲哀凄惨之感。因此,虽然诗的开头一句写景,不着悲痛之语,但是悲痛之意却跃然纸上―――作者抒发出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这样的“暮春”真让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受。这样写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切合当时情景,也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把友谊建立在了“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样的道义基础上,所以,才能吟唱出朋友间一往情深的心曲。
后两句抒情,直叙其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赋予明月人性和人情之美,又能将自己的“愁心”借“婵娟”之月光带给远方的朋友,十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诗中没有单纯地去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友人被贬之地―――“龙标”。读此,不禁想起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曹植的《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然而,从上述诗句中月亮的意境来看:苏轼的诗蕴涵着人生应该多自怜,谢庄的诗流露出相见难的苦恼,曹植诗的寄寓了自己的无比忠爱,张若虚的诗传达出两地相隔的祝愿之情。而李白的诗后两句之中有如下意境涵咏:1、表明自己心中充满了惆怅与忧思,可惜无处相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2、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昭然而视;3、愿月亮带走我的“一片冰心”,将拳拳愁心寄与朋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是何等的浪漫与飘逸!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自己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现象的憎恶,大有同病相怜之感。可见其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张力,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他人借月抒怀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这首诗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正如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李诗纵逸若仙的特征,构成了神异奇特的瑰丽***画,寄托了诗人的追求和向往,充分地显示出了他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闻道龙标过五溪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