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阳光是白色的.17世纪前,人们认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直到1666年,牛顿通过光的色散实验,才揭开了光的颜色的秘密.他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投到白色光屏上,白光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从此人们知道白光是由美丽的七色光组成的.
白光既然能分解为七种单色光,那么单色光是否也可再复合为白光呢?为此牛顿进行实验.他把光带成在一排小的矩形平面镜上,七种色光重新复合成了白光!发现这个奥妙之后,牛顿开始推论:既然白光能被分解及合成,那么这七种色光是否也可以被分解或合成呢?于是,他又开始了纷繁的实验和不停地计算.一段时间后,牛顿通过计算,得出了一个结论:七种色光中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被合成,而其他色光均可由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合成得到,于是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所谓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经过混合后,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色光无法调配出三原色.
牛顿得出上述结论后,未能完成实验,便与世长辞.牛顿死后的若干时日之后,他的学生们终于完成了他未完成的实验,配以牛顿生前的计算,从而使光的色彩论正式亮相.
那么红光、绿光、蓝光真的可以混合成为其他颜色的光吗?这里有几种简单易行的实验,大家可以选择一种在课外自己动手进行观察.
实验一: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贴在三支手电筒的玻璃片上,使三支手电筒分别射出红光、绿光、蓝光,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到白色屏幕上,把其中两种或三种颜色的光叠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能够产生多少种颜色的光?如果调整光照的距离,使色光有强有弱,还能够产生更多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将一块24×14cm2的硬纸板等分成三个面,在每个面上用圆规作一个3.5cm直径的圆,用小刀雕成三个等面积的圆孔.在孔上粘贴上红、蓝、绿三种不同颜色的透明玻璃纸,如***(a)所示.将三个面折合成三棱柱形状,如***(b)所示.在日光下通过棱柱上的两个圆孔的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进行观察,可以看到不同色光的混合效果.
实验三:准备一块凸透镜,及一块与凸透镜大小相同的不透明圆硬纸片,在圆纸片上按品字形挖三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圆孔.在三个小圆孔上分别贴上红、绿、蓝色玻璃纸,把贴好玻璃纸的圆片与透镜叠在一起,就可以观察了.
具体观察方法如下:让太阳光(或白炽灯光)垂直照射在透镜上.在透镜后面的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斑.调节透镜与光屏的距离,使三个光斑重合,便可出现白色光斑,即红、绿、蓝三种色光复合成白光.用手指挡住纸片上的红色小孔,则绿光、蓝光复合成青光;用手指挡住蓝色小孔,则红光、绿光复合成黄光;用手指挡住绿色小孔,则红、蓝光复合成品红光.
生活中经常提到三原色,大家要注意区分.三原色分为两类,一类是光的三原色,另一类是颜料三原色(也有称“颜色三原色”).很多人会将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混淆.在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1.原色的定义不同
光学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
颜料的三原色中,品红相当于较深的桃红、玫瑰红,青色相当于湖蓝、天蓝色.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说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早期的印刷厂里,工人一般把品红称为“红”,把青色称为“蓝”,所以,人们笼统地说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是不准确的.
2.混合结果不同
色光混合:
红光+绿光=黄光.
绿光+蓝光=青光.
红光+蓝光=品红光.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颜料混合:
青+品红=蓝.
品红+黄=红.
黄+青=绿.
青+黄+品红=黑.
这里所写的颜色都是100%颜色的叠加,随着它们叠加比例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3.成色原理不同
光的成色原理是“加色法”:两色混合后,光线增加,亮度高于两色各自原来的亮度,合色越多,光线越多,越接近白色.举个例子,就像在黑色环境中增加光后,环境会变亮,加的光越多,环境越亮.
颜料的成色原理是“减色法”: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越多,被吸收的光线越多,就越近于黑.举个例子,就像在白色材料上使用颜料后,它会变暗,加的颜色越多,材料越暗.
4.应用领域不同
色光混合的应用:加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
颜料混合的应用: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