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但当生活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继续还是放弃,他们该如何选择?
一份伟大的事业
在老家开封市通许县,司占杰名声不小。1998年,他高考夺得通许县文科状元,成了村子里20年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奔赴昆明求学之初,司占杰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憧憬。他学的是法律专业,若毕业后在昆明做律师,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完全可以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是后来的一次偶然经历改变了他的想法。大三时,司占杰了解到云南个旧附近一所村小的学生生活困难,便和寝室里的同学们每人每月出10元钱,5个人一起资助一个孩子完成学业。后来,他又独自跑到村里了解情况,得知那里的家庭普遍贫穷后,他开始联系朋友,资助更多的孩子。
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明白,自己最看重的,不是衣食无忧的物质需要,而是“人的尊严与价值”。可如何实现这个理想?司占杰起初并没有头绪,直到毕业前夕,他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一份介绍中国民间组织发展动向的刊物。“原来有NGO(非***府组织)这个机构!”司占杰内心充满喜悦,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方向。
一年半以后,司占杰确立了更具体的方向,他转到另一家公益机构,这家机构是专门帮助那些被社会遗忘的麻风病康复者的。
就这样,司占杰一直坚持走公益这条道路,他知道理解这条路的人不多,愿意一起走的人更少,直到田星出现在他面前。
我邀请你,和我一同走下去
田星28岁,贵州人。2011年是她来到北京的第十个年头。
从小到大,田星一直沿着一条“被预设”的轨道,“无偏差”地一路走来。2001年,她考入北京大学会计学系,毕业后先从事咨询行业,后跳槽到一家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接着留美攻读会计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一家外企做财务管理。直到2010年秋天,她遇到了司占杰,人生出现了改变。
那时她刚从美国回来,朋友介绍她为一个公益活动做志愿者,她一口答应下来。等到对方传来活动资料,她心里不自觉地震了一下:“居然还有人在为麻风病康复者做志愿服务!”
那次活动,是组织一些身体较好的麻风病康复者到北京旅游。尽管之前看过资料,但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见到12位康复者时,田星内心的震撼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疾病摧残了他们的面容和身体,使他们和周围格格不入,有的人为了掩饰残缺不全的手指,不停地把双手往衣袖里缩。
那次活动中,田星和司占杰相识。不久后,她跟着司占杰来到云南,走进了麻风病村。在那里,一位康复者告诉她,自己原本就像个“活死人”,但去北京时感受到志愿者的爱心,感觉生活又有希望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来往,对他们来说,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田星猛然意识到。
2010年12月9日,在昆明,晚饭后两人一起散步。司占杰随意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可以做任何事情,你会去做什么呢?”
夜幕之下,田星慢悠悠地说出答案:“我想去世界上不同的贫困地方,认识那儿的人,帮助他们,把他们的故事一一写下来。”“你的答案和我的居然一模一样!”司占杰抑制不住兴奋,吐出了心里话,“我邀请你,和我一同走下去!”
爱情突如其来,田星陷入了沉默。两个人一路无言,走了半个多小时,她最终点了点头。
昆明定情之后,田星依旧回到北京工作。她与司占杰商量,2011年年底前辞职去昆明。
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回北京后,田星打电话跟父母说了自己交男友的事情。“他是做什么工作的?”母亲急着询问。“帮助麻风病康复者的。”“那钱从哪儿来?”“要自己筹款。”简单的几个信息,母亲就心里有数了。
2011年3月初,父母突然来电通知田星―他们坐上来北京的火车了。不久,老两口就在女儿办公地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还让她搬去同住。“他们是来看着我的。”田星无奈地说道。
5月中旬,察觉到“情况紧张”,司占杰飞到了北京。田星父母热情地招呼他到家里做客。刚开始吃饭,母亲就忍不住发话了:“你还是继续做法律专业比较好,你现在从事这个事业没法养活家庭。”
但田星父母发现,无论他们怎么苦口婆心,司占杰却根本不打算转行。第二天,田星的父亲直截了当地宣布:“我觉得你们俩不合适。”
对于这种结果,司占杰早有预料。当初,他自己的父母也并不赞成他的选择。“让你读书的钱都白花了,那都可以盖两幢楼了!”工作后,母亲一直这样唠叨。无奈之下,他写了一封上万字的家书寄给了父母,在信中他阐释自己的工作“确实是为人民服务的”。时隔多年,母亲至今记得儿子信中的一句话:“我的工作比盖两层楼更伟大!”
对田星来说,跟着内心来选择人生,阻力不仅仅来自父母。
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她看过一本书,书中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对毕业班学生的讲话令她印象很深:“如果你真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毕业5周年的同学聚会,你不要去,因为那时你大概处在最艰难的时刻,而你的同学们,大多已在大公司里步入精英阶层。同样,10周年聚会,你也不要去。但是,20年后的同学聚会,你可以去了,你会看到,坚持梦想的人,和那些随波逐流的人,生命将有什么不同。”田星被这一段不凡的“劝告”深深打动。
回到现实,她依旧定期参加北大同学的聚会,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谁谁谁又跳槽到哪儿了”“谁谁谁又升职了”。在这样的聚会中,她获得了某种“安全感”――至少我也不比别人差。
在司占杰的生活里,同学聚会是另一番景象。
刚毕业那会儿,差异才初露端倪。司占杰那时每月工资800元,他生日约同学聚餐,大家都不让他付钱。在好友眼中,司占杰“交际能力非常强,挣钱肯定没问题”。2007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毕业回国那天,一群哥们儿去火车站接他,然后“怂恿”他马上到联合国机构工作。但司占杰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原来的慈善组织,继续服务麻风病康复者。
如今毕业快10年了,大学里结识的一帮哥们儿,现在大多已结婚生子,过上了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而司占杰继续在昆明租着房子,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听从内心的声音
“现在,爱情是第一位的!”自从认识了田星,司占杰嘴边就总挂着这句话。为了给站在岔道口的女朋友更多的支持,2011年夏天,他特意申请到北京大学参与一项为期5个月的研究。
飞抵北京的那一天,恰好是7月27日,田星的生日。母亲打来电话,问女儿怎样庆祝。“今天司占杰来陪我了!”听着女儿语气甜蜜,母亲第一次表示,为他俩开心。
“人的心都是相通的吧。”田星记得,从那一天起,父母的态度慢慢转变。不久后,她休假回贵阳老家,母亲随口说了一句:“要是你们觉得合适的话,就商量下一步吧。”田星终于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她越发明白,现在的路不是她想走的。当年她刚进入北大时,系主任就对全班同学“教诲”道:“其实会计我也不喜欢,但已经上了贼船,你就要学会怎么跟贼好好相处。”可田星学不会,她无法忍受整天面对表格、重复性记账的工作。
她急切地希望逃脱这个怪圈,过上一种“内心真正快乐”的生活。“可是,现在的生活,毕竟是安定的、已知的。”对未来要做出改变的日子,她心中又充满恐惧。有时晚上躺在床上,她忍不住蒙着被子哭。
对于女友的纠结,司占杰心里很明白:“我们都被一种强大的外力推着,这力量不知来自哪里,它可能是父母的一句话,或者周围人的选择……相当多一部分人就这样一直被推着往前走,很少有人可以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想做的是什么;而明白了,还会真的去做的,就更少了。”他承认,自己也不确定在所选择的道路前方,到底有什么。他只是希望鼓励田星――他所爱的人,尝试着听从内心的声音,然后,和他一起勇敢地走下去。(摘自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