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200多人的中国记者团在希斯罗机场短暂的喧闹让人感受到奥运即将来临外,伦敦让人失望了。
没有大幅的旗帜和标志遮盖这些古老的建筑,没有强烈的意识改变着伦敦人的生活节奏,奥运会在开幕前3天依旧无法挑动起伦敦的热情。而略显平凡的奥运村、媒体中心和各场馆似乎在告诉人们伦敦并没有准备好。不过换种思维,那种热情澎湃,彩旗招展的大赛氛围或许只属于中国,对于西方人而言,奥运要开,生活更要继续。
安检没有严密的盘查
希斯罗机场为参加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代表团和媒体专门开设了奥运通道和服务中心,持有正式注册卡的媒体在这里就能完成领证过塑的过程。
但当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挂上新证件走向入关的奥运通道时,伦敦第一次让人失望了。希斯罗机场的海关当天开放了数十个窗口,但属于奥运专用通道的却只有一个。由于航班上有近30位中国正式记者,这使得入关的过程极其缓慢,甚至还不如普通通道。
而后的事情更让人惊讶,大家领了行李就一路顺利地推了出去,和想象中拿着高端仪器严密盘查行李的场景相去甚远,甚至连查看托运信息的工作人员似乎也遗忘了这件事。只有在吸烟区抽烟时,有两位穿着整齐的警察路过时瞄了一眼,可看到大家脖子都挂着奥运证件,啥也没说就走开了。
奥运只属于奥运村
从希斯罗机场一路飞驰到伦敦大学的媒体驻地,沿途24公里的路上几乎很难看到和奥运相关的东西。偶尔有一辆绘有2012年伦敦奥运标志的双层大巴或者的士从我们眼前过去。
伦敦似乎无法让奥运改变这座城市的外观。伦敦桥上巨大的五环标志是唯一告诉人们这里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建筑。而其他的,无论是站台前的锦旗,还是落漆的奥运行车道,都无意与这些建筑原本的姿态争锋。
只有在伦敦东边的奥林匹克公园,你才会觉得奥运会即将到来了。远远的你就能看到伦敦碗的一端竖起了一座红色的钢筋塔,看上去很像是主火炬的点火塔。而警戒线一直延伸到2公里外,到处都是头戴绿色贝雷帽的皇家海***陆战队士兵在盘查车辆和证件。
只有我们在倒计时
出发之前,几乎全国所有的媒体都进入了伦敦倒计时的版面计划中。可伦敦自己却没有当回事,离开幕式和火炬点火只有2天时间了,这里的一切似乎还没有摆上台面。
新闻中心的接待处,一位华裔志愿者告诉记者,由于没想到这两天记者会突然增加,伦敦奥组委没有准备充足的媒体信息包发给大家,很多人无法从这里得到地***、交通、赛事等相关的东西。而已经拿到信息包的同行也显得很失望,里面除了两本厚厚的指南外,唯一有用的就只剩下一瓶刮胡啫喱了。
生活不会因为奥运而改变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广场,70多岁的IAN仍每天在这里画画,他知道奥运会即将开幕,但这不会影响他的生活。“我最想看的只有100米和400米决赛,其他的日子还会继续坐在这里。”
很多伦敦人和IAN一样因为喜欢跑步而喜欢上看田径比赛,虽然对奥运很热心,但他不会因为奥运会而改变什么。人们仍在每天的下午沿着泰晤士河畔跑步,享受着明媚的阳光。一到太阳西陲,餐厅酒吧门口就聚集了许多时尚青年,他们三三两两拿着香槟、啤酒等候着就餐,悠闲地谈论着一天的故事,仿佛和奥运会丝毫无关。
伦敦传习了数百年的生活节奏不想因为奥运会而改变,所以当他们遭受强制性的改变时才会发出我们无法理解的抱怨声。出租车司机TERRY有些不安地说:“过两天奥运通道就要正式启动了,伦敦的交通不知道会坏成什么样子!”
头头是道
民以食为先
奥运村的食品安全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品种和口味却需要很强的适应力。今天的升旗仪式上,记者问一位代表团官员:“村内的条件怎样?”他告诉我:“基本条件还行。但吃的、住的实在是太凑合了。”还有一位中国代表团团员告诉我,前几天中国大批选手到达利兹训练营后,当地***曾举行了一个欢迎酒会,“一杯酒端着站了好几个小时。结果就上了牛排和鱼两个菜。这对于人家来讲已经是很隆重的事了。”
本届奥运会上,需要面对吃的难题,不只是住在奥运村里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选手们,还有那些住在村外的中国奥运保障团的工作人员们。今天,在奥林匹克公园碰到一位熟人,说是专门从老远跑来给保障团的人送吃的——“酸辣粉,这帮人快疯了”。
这两天我们不断听到,这次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服务的很多人都是带着炊具和食品来的。一方面是他们的食物补贴是按国家***的规定领取的,这个标准让他们自己每天要想办法解决一顿饭。另一方面,英国饭菜的确不太有滋味。难怪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餐久负盛名,却很少有人知道英国有啥东西好吃。
也不是所有选手来英国后,都是“风餐露宿”,进驻利兹训练营的运动员相对要好得多。那里不仅有国内来的厨师,就是当地的厨师,也到北京受过训练。所以,每天还能吃到类似“醋溜白菜”等一些典型的中国菜。
津津乐道
保守秘密是个难题
开幕式总导演博伊尔深知,在如今这个时代,要想将一项全球瞩目的项目创意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前公布了开幕式第一章的诸多细节。在彩排正式开始前,博伊尔的发言极为恳切“你们是全世界第一批看到这一作品的观众,请为他人保留惊喜。 ”
博伊尔和他的团队竭尽所能来保密开幕式细节的心情和做法,显然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就连英国小报也忍住了,但遗憾的是,中国的一些门户网站上,却总能在一些显要位置上一露开幕式的秘密。
微博的兴起给国际奥委会带来全新挑战。当然,对于普通观众,国际奥委会没有权力限制他们在赛场内用手机拍摄比赛视频和画面,但是如果将视频和画面上传社交网站,则有可能受到追究。此规定目的是为保护转播机构的利益,国际奥委会的收入有赖这些转播机构。
但必须承认,微博时代下的伦敦奥运会,如何保守秘密的确成了一个大难题。伦敦奥组委对其工作人员、7万志愿者使用微博提出了一些限制。不能在微博上透露其服务的位置和***像,也不能透露因工作关系而联系的运动员、名流、高官的任何信息。与此同时,东道主英国队甚至发放了“微博使用指南”,规定了哪些内容可以发,哪些内容不能发,意思只有一个,管住自己的脑袋和手指,点击“发送键”之前要三思。
旁门小道
伦敦的贵,把国外游客都吓跑了!
伦敦奥运还没开始,许多数据已经“铺天盖地”地散播开了,譬如“预计将有超过100万游客涌入伦敦”、“预计游客奥运期间将在英国消费7亿英镑”、“预计奥运会将给伦敦带来约20亿英镑的收入”……但别忘了,每句话前都有“预计”二字。
到了伦敦才发现,这些“预计”都不怎么靠谱。
原因就是太贵啦!伦敦本就是世界上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据说多数游客的负面印象有三个比较一致:“吃得不好,房子太小,价钱贵得不得了。”如今伦敦上至奥组委下至旅游景点,从哈罗德百货到集市小贩,似乎都在铆足了劲要在旅游者身上赚一把。7月本是传统的打折季,但伦敦的许多商家取消了打折,并且变本加厉:餐馆价格猛涨,酒店价钱翻倍。
后果很严重。路透社报道说,6月份伦敦当地酒店的预订率同比下降三成,酒店供应商预计7月份更是将比去年同期下降35%以上,8月份也将下降30%左右。
伦敦奥运似乎并未引来游客,而是令大批游客望而却步。我们也不该忽略这么一种现象——部分游客只是体育迷,来看比赛的,对各大历史名胜无甚兴趣,带动不了旅游收入;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伦敦的戏剧、建筑向往已久者,这批庞大的潜在优质客户,却被奥运的高价吓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