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的病原是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它喜欢低温、多雨、日照少、雾大露水重等天气,在这种天气下稻曲病发生严重。这种病菌的寄主有水稻、玉米、野生稻以及马唐属的水社黍等禾本科作物。稻曲病对水稻的危害极大,一般发病率可以达到3%-5%,严重的达到30%以上,减产可以达到20%-30%。
1.危害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熟期发生,只危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则1-2粒,多的可达40-50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子开花时侵染花器和幼颖。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的更多。
2.侵染途径
病菌以落入土中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表面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在来年的7-8月份发育产生子囊壳,壳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官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发生病害。
3.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稻曲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孕穗末期至齐穗,由于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生长发育,长期低温寡照、多雨易降低水稻的抗病性,特别是在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或阴雨连绵,田间淹水、串灌,易导致稻曲病的大发生;施氮量增加,稻曲病发病加重,尤其穗期偏施氮肥,水稻抽穗后生长过于繁茂嫩绿,会加重稻曲病的发生;水稻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显著,抗性较强的品种,稻曲病发生轻;上年稻曲病发生重,菌源多的地块易发生病害。
4.发病因素
4.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一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日照弱而短,荫蔽大,露水多、雾大一般发病较重。
4.2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4.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易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性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5.防治方法
稻曲病综合防治对策是推广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降低穗期的氮肥用量,在破口前后结合其他病害同时用药防治。
5.1农业防治
5.1.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首先要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5.1.2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没有发生稻曲病的田块作为留种田,这样收获后可以得到没有病菌的种子,用这些健康的种子播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幼苗长成后适时移栽,尽量错开水稻抽穗期与稻曲病菌高发期,确定合理的栽插密度,避免田间严重郁蔽,通风透光差。
栽插前要施足基肥,基肥要以农家肥为主,配合磷钾肥混合施用,少施氮肥,慎重施用穗肥;增施硅肥,可以大大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80%以上。针对稻曲病的“边际效应”,田边的施肥量要相对减少。
水稻播种前要注意清除病株和田间的病源物。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晒田,以便将菌核埋入深土中。
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7天断水。及时摘除病粒,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5.1.3合理施肥。不可过量、集中或过迟施用氮肥,应搭配施用磷钾肥,以促进水稻健壮,强抗病力。
5.1.4适时移栽,合理密植。针对各种品种,适时移栽,使水稻开花期与雨期、高温天气错开。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改善田间小环境,增强通风透光能力,以降低发病率。
5.2药剂防治:
5.2.1种子处理
水稻在播种前晒种1-2天,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再用3%~5%的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以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抑制稻曲病病菌的效果,药液要盖过稻种,放置一段时间,不要搅动。还可以按照用15%三唑醇粉剂1-1.5克拌种子1千克的比例进行拌种,放置24-48小时后不经催芽直接播种,防治效果也不错。
5.2.2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进行种子消毒。
5.2.3每亩用20%井冈霉索37.5克,或50%井冈霉素500倍液防治。
5.2.4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喷雾。
5.2.5每亩用瘟曲克敌180-200克对水进行喷雾。
5.2.6亩用5%井岗霉素450毫升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40公斤喷雾。
(作者单位:164326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