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觉厉、十动然拒、男默女泪、累觉不爱、兆山羡鬼、猪涂口红、前腐后继”……看到这些“长相”怪异却又很像成语的新词,你是否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这些便是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所谓“网络成语”。有人对此深表担忧,觉得“网络成语”过于随意,会对汉语的规范乃至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危害。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认为“网络成语”经不起社会发展的检验,终究会被淘汰。那么,“网络成语”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网络成语”呢?
“网络成语”的几大“构词法”
我们先来看一类“网络成语”的释义:
【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
【男默女泪】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常用来形容某篇文章的主题,多与情感爱情有关。
【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
【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
【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
以上这类“网络成语”在构词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直接从句子里生硬地抽出四个语素,简化成四个字的短语。这样的短语看似言简意赅,其实是一种强行的拆分拼凑,不具有汉语的表意性,如果没有人带着“扫盲”,一时半会还真弄不懂究竟表达什么意思。
再看下面的“网络成语”:
【秋雨含泪】指故作姿态,假惺惺的鳄鱼眼泪。典出:2008年6月5日,余秋雨发表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余秋雨在文中含泪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被许多网民批评为腐败的***治帮闲和谄媚的文化口红,余秋雨含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
【兆山羡鬼】指“纵做鬼,也幸福”,被引申为冷血动物的代名词。典出:2008年6月6日,山东省作协副***王兆山在《齐鲁晚报》发表的词《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天灾难避死何诉,***唤,***呼,***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以上这类“网络成语”不仅构词新颖,而且来源多为知名度较高的社会事件。
还有的“网络成语”虽然与原成语一字不差,但是释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极具调侃和讽刺意味,如下几例:
【知书达礼】通常义:指人有文化,懂礼仪。网络新义: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杯水车薪】通常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网络新义:当领导就是每天在办公室喝喝茶,月底能拿到可以买一辆汽车的工资。
【有机可乘】通常义:有机会可以利用,亦指有空子可钻。网络新义:出门考察有飞机可以乘坐。
【夫唱妇随】通常义: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网络新义:丈夫进了歌厅,妻子跟踪尾随。
另有一些通过变换某个语素而创造的“网络成语”,完全是用来讽刺现实的,例如:
【前腐后继】源出广西武宣县原县级领导班子主要成员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来宾市副市长、武宣县原县委书记李启亮,来宾市***府副秘书长、武宣县原县委书记彭进瑜,来宾市***府副秘书长、武宣县原常务副县长林炳贵,武宣县委***、***法委书记覃胜文,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和行***开除,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几任官员接连因贪腐落马……讽喻腐败现象严重。
此外,还有一些“网络成语”因为网友使用拼音输入法打错字而来,如各大论坛网友灌水的常用语“火钳刘明”,网友因拼音输入法的缘故常把“火前”打成“火钳”,把“留名”打成“刘明”,但又懒得纠正,久而久之“火钳刘明”便取代“火前留名”。
综上所述,网络上诞生的“新成语”,其“构词法”主要有全新创造、旧语新解、仿旧造新等。
“网络成语”到底算不算成语
网络时代产生的这些四字短语到底算不算成语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成语是如何定义的。
《辞源》对成语的定义:“习用的古语,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定型词句或短语。”新版《辞海》对成语的定义:“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大都是一种特定的转义,有些可以从字面理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定义:“谓社会上习用之古语。”《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定义:“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句或短语。”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找出成语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古语;二是社会上习用;三是定型的词句或短语。通过这些共同点,我们可以对成语下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汉语中固定的四字组合,不一定有转义,但一定有比喻义,能从字面来理解,能够被某个群体或更多人认可的短语。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两个限制条件:是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有典故,并且多出自古籍记载。
在产生背景方面,“网络成语”和传统成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多数出于典故。传统成语一般出于典故记载,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来自至理名言等。“网络成语”除了有出于典故的特点,还有两个典型特征:时事的偶然性和群体的参与性,即从偶然的时事中产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起的作用,而是集中了许许多多人的力量,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网络成语”与传统成语在特点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成语”凭借网络这种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进行传播,从出现到被认可,相对传统成语所需要的时间要短得多,而且群体更为广泛。传统成语的产生主要由知识分子推动。“网络成语”不受特定群体的限制,往往一个“网络成语”从产生到被认可,不只是知识分子的事情,而是全体网民的事情。
我们再回头看“网络成语”的几大构词方法就不难发现,第一类生硬地抽出四个语素简化成的四字短语偏离了成语的定义,其余各类则基本符合我们对成语的定义――四个字的固定组合,有比喻义,被大部分人认可和使用。由此可见,在所谓的“网络成语”中,除了第一类有待商榷之外,其余的可以叫做成语。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成语”
对于大量随意生造、简化,甚至恶搞的“网络成语”,除了家长和老师表示担忧,一些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网络成语”是对汉语文化的亵渎。虽然恶搞的成语大多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但是随意篡改成语语义,一旦形成风尚,势必对汉语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也有对“网络成语”的流行持积极态度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说:“时展,社会变迁,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达方式出现,因此,‘网络成语’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
还有对“网络成语”抱着平和心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认为,网络上的这些新成语,不用替它们操心,只要看它们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那些词语干净、合适,生命力较强,被人们习以为常地使用,那么它们就能留下来。语言的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个词语能不能流传,要看它的生命力。有些词语现在网上很火很热,可缺乏生命力,没过两周就没了踪影。
语言文字专家、《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也对“网络成语”抱着“平和心”。他认为,网络上出现和使用的新成语,多是出于年轻人的自我炫耀心理,不过是一种玩具,对汉语不会构成实质上的威胁和伤害。这些新鲜的流行语今天即使再红、再火爆,我们也可以泰然处之。因为这些怪异词语的追捧者大多是青少年,其实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一种游戏而已,这种文字游戏只能流传一时,很难持续地火爆下去。
北京语言大学一名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认为,像“十动然拒”这个“网络成语”,来源是某大学男生将历时212天创作的16万字情书装订成册送给心仪已久的女生,这名女生收到情书后十分感动,但是没有接受表白,最后拒绝了他。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很难想到“十动”是“十分感动”的简缩,因此,像这类“网络成语”的传播范围其实很窄。
纵观各种声音,不管是担忧、肯定,还是“放任自流”,这些“网络成语”终将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不过,由于规范性词典的编纂具有滞后性,在规范性词典未将其收录之前,如果让这些“网络成语”无限制地进入中小学生作文,或者进入新闻报道、公文等公共领域,势必影响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会造成汉语的混乱,甚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成语”进行一定的规范引导,使得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对中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引导,促使他们规范地使用汉语。另外,还应加强中小学语文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小学语文教材既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教育,让学生真正领悟汉语的博大精深。另外,新闻媒体、学校等公共领域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语言***策,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营造良好的社会用语氛围。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设立一些规定,既要保留网络语言简洁明快的长处,又要防止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造成的破坏。
(责编 陆 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