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开放性的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的“破坏力”也同样不容小觑。且不说榨干了万千青少年的精力、备受人诟病的“网络游戏”,即使是看似平常的网页浏览,也像武侠小说中的“吸星大法”一样,不但让许多网民忘了上网的初衷,而且在不知不觉问“蒸发”掉了网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层出不穷的链接让我欲罢不能”
“悲欣交集。”汪宏斌用李叔同辞世前留下的著名四字偈语来形容网络带给他的痛和快乐: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好文章让他体验着阅读的。但经常因此耽误了正事,却又让他在关掉网页的刹那悲感痛苦。
汪宏斌是太原某媒体的记者,这天晚上,他准备上网找些材料赶写一篇稿子。当他打开电脑,习惯性地登陆QQ和MSN后,就收到了好朋友留给他的两条网站地址。他知道,这是朋友发现了有趣的***,想和他分享。他马上打开网站,发现是两个“牛人”的博客,里面的“雄文”让他“犹如饿汉扑在面包上”,一篇接一篇,欲罢不能。
当汪宏斌好不容易把两个网站的文章“拜读”完毕,电脑屏幕突然蹦出了个“新浪点点通”的对话框,上面显示着五六条新闻的链接。其中一条关于电影《赤壁》换男主角的新闻吊起了汪宏斌的浏览胃口,于是他点击进入。然而,这条新闻还没浏览完,他发现网页两边的几条新闻让他更感兴趣,便又一一打开……
“每个网页都有十几条,甚至几十条的链接,总有几条是你感兴趣的,于是循着‘网页――链接一网页’的路径,就会不自觉地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越行越远,离自己上网的初衷也就越来越远。”等到汪宏斌开始动手写稿子,两三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他为此懊恼不已:“时间浪费了不说,太晚了精力不济,根本就写不动了,只能拖到第二天再写。”
太原理工大学的李景同样深受“面对网络无法自制”的困扰。他在个人博客上抱怨:“网络这张巨大无边的网,没有中心、没有死路、没有终点,只有没完没了的链接,无穷无尽的网页、无时无刻不在更新的新闻和博客。一旦上了网,我的时间就在无形中被分散,而该干的事却没干。到底是我在用网络,还是网络在用我?”
“链接”,潘多拉的盒子
近十年来,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爆炸式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的海量信息在为人们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容易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克俭认为,无所不在的“链接”是“潘多拉的盒子”,是诱导人们“迷失”的“罪魁祸首”。他说,一方面,“链接”是网络的特性之一,也是网络的魅力所在。与传统浏览信息时的线性结构不同,网络是一种网格化的布局,因此,“链接”就好比“路标”,指示着虚拟世界里的路径。另一方面,目前网络上的“链接”呈泛滥之势,这与一些网站经营者为吸引流量,赚取利益而设置“鱼饵”不无关系。
谭克俭认为,网络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对于各类网站来说,眼球意味着流量,流量意味着利润、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网页上尽可能多地设置诱人的链接,吸引点击,就成了网站经营者的必然选择。而网民在上网查找资料时,不知不觉背离初衷,去看一些不相干的内容,这就是“鱼饵”设置的成功。
信息构建理论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解释:用户在网站中浏览信息时,主要依靠超文本节点之间的链接来追踪目标信息。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虽然符合人类的思维联想和跳跃习惯,但也迫使人们放弃熟悉的线性阅读方式,而采用非线性阅读方式。一旦用户浏览信息较多,节点和链接的数目也随之增多,由于短时记忆有限,用户在超链接的频繁跳转过程中就容易感到迷失方向,甚至忘记浏览意***,最终导致信息查找失败。
坚持“要事第一”原则,不要轻易打开“它”
“网络的精彩通过瞳孔钻进了脑袋,而精力和时间也像中了‘吸星大法’一样通过瞳孔被屏幕吸收了去。”李景在博客上写道。
李景认为,网络的意义应该是“以人为本”,为人提供效率和便利。而被泛滥的链接牵着鼻子走,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耽误了正事,也违背了网络之于人的“初哀”。
山西社会科学院思维所王文亮认为,网站出于吸引点击率的目的而设置大量链接,只要合理合法,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有些精彩的网页通过这些“链接”的引导而让网民体验到了许多“意外之喜”。但是对于有正事要办的网民来说,要避免掉进“链接”的“连环套”,只能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王文亮说,抱着查找资料目的的上网者,首先要明确自己上网的目的,也即自己真正要了解哪些信息,然后用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要事”放在第一位,避免被感觉、情绪和冲动所左右。其次,对于某一次的信息查找行为,网民应认识到网络中绝大多数信息都是没用的,要勇于放弃无用信息。
“网上的世界很精彩,但‘重要之事决不能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尤其是当你身负“要事”时,就更不要轻易打开‘链接’,因为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很可能会将你引入歧途。当然,如果你是无目的地上网浏览信息,那‘链接’这朵路边的野花,你可以尽管采摘,里面或许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王文亮说。
“现代依赖症”危害不容忽视
有人将长时间沉迷在电视中、网络中的孩子称为“网络娃娃”、“电视娃娃”。研究表明,这些娃娃社会活动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容易养成孤僻、偏激等性格,并有可能从网络、电视中获取到不良信息,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无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以及与孩子交流,是滋生“电视娃娃”、“网络娃娃”的重要原因。记者的一位朋友怕孩子暑假偷看电视,万般无奈之下将电视的插座锁了起来,每天只让孩子晚上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朋友说,现在的电视并不是都适合小孩子看,我们夫妻都是双职工,都得上班,孩子放暑假了,也没有时间管他,如果你让他看电视,他可以一看就是一天,啥电视都看,整一个“电视迷”。
近年来,关于网络成瘾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广州一家长为帮孩子戒除网瘾三迁住址而无效”、“女孩会网友被骗”……一个孩子沉迷网络的家长告诉记者,我什么方法都用了,但孩子还是改不了,其他问题都无所谓了,现在最怕的是孩子出去犯错误。
为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各地先后推出了网络实名制、防网络沉迷系统、禁止未成年进入等手段,但即使这样还是无法彻底解除青少年的“网瘾”。
根据我国在2006年的首份《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痛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9%的网民上网成瘾,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网瘾群体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尤其是中学生网民当中的网瘾比例是最高的?
网友榛榛告诉记者,并不是每天都有事情都必须上网,但家里有台电脑在那里,每天不上去看一看,好像就少了那么点什么。实际上,有时候,上了一两个小时的网,下来一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这里点点,那里看看,时间就这么耗过去了。
“也许你平常不觉得自己到底有多少依赖现代技术,但一旦周末、一旦晚上停电,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很多人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榛榛说。
摆脱依赖喜爱有度
有关专家认为,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旦喜爱变成了依赖,就不一定是件好事了。宁夏大学传播学者宫老师认为,作为现代信息迅速传播的工具,电视、手机、网络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对于现代技术应喜爱有度,现代人的人际交往范围虽然越来越广,然而实际可以谈心交流的朋友却越来越少,因此,应培养更多的朋友,寻找更多的生活方式,避免沉迷网络、电视等。
同时有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偶尔尝试脱离现代技术生活,也许可以寻找到另一种不同的快乐。
记者采访中,对于有些家长将孩子隔离在网络、电视技术之外的做法,部分有经验的家长认为,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且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因此简单隔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越隔离,网络、电视等对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因此,在孩子教育方面,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爱好能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