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世情、国情在不同的时期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本文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总结,并简要论述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启示
中***分类号:F1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300-02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之后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我国学者也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一、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
1、阿瑟•刘易斯的观点。阿瑟•刘易斯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传统部门落后,但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较小。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1]他认为这两个部门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农业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2、费景汉、拉尼斯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费景汉、拉尼斯意识到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提出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划分方法,其次还把产业差别和地域差别并列为二元结构的内容[2],他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重视农业的剩余作用并指出:农业是依靠输出剩余劳动力而获得发展的传统部门,农业积累的产生和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流出是同步的,工业部门充当着自身持续发展和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源泉,并提出工业应先采取资本浅化***策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吸收速度必须大于人口增长速度。但其中农业剩余只是在农业过剩劳动力移出后才能实现,并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移出而减少,即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正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3、乔根森的观点。乔根森同样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他是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放弃了剩余劳动和不变工资的假定,认为任何从农业中出去的劳动力都具有正的边际产出;农业剩余的大小决定工业部门的发展。即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必要条件,且农业剩余越大,现代部门发展越快,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也就越顺利。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另外,托达罗等通过引入城市问题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进行了修正,使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
不管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还是乔根森,都将农业剩余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作为工业化的道路,都认为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在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与工资资本的有机结合及农业剩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也一直借鉴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在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因此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从这些特征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刘易斯模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但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表现为“改革开放之前,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是计划经济式的增长;而在改革开放时期,二元经济发展是与经济体制转轨相伴随的”[3]。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杨小凯、郎咸平、郭少新等,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体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发差,但又有其自身特征。
2、三元经济结构理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三元经济结构的国家,虽然各种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把“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经济作为与农业经济及城市工业经济相并列的国民经济中的一元作为***经济形式,不仅毫不过分,而且可以说是对我国现实经济结构的确切描述”[4],认为农村工业已构成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新工业系统,形成三元结构,而且通过农村工业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的一元化。
3、四元经济结构理论。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的同质化出发,认为以产业类别相区别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元经济结构”论,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同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是多元化的,我国由于其转型经济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四元结构即城市现代部门、城市传统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5]
4、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存在环二元经济结构论,他们认为中国工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忽视了“三农”问题,导致出现了二元经济结构,并逐步演变成了“环二元经济结构”:我国一方面出现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在地区之家、产业及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6]也就是说中国不但总体上存在着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及工业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这样相互区别的二元化现象,而且在各地区、各产业及各企业甚至内部都出现了二元化现象。
不管是二元经济结构,三元经济结构,四元经济结构还是环二元经济经济结构,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启示
如何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一元化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如何转化“二元”为“一元”,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表现在:
1、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低,这给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内在矛盾,所以要想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破除行***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策;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
2、必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表面上看,农民可以自由的进城打工,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农民工”,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弱,使得农民在身份、地位及社会权利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不仅要通过国家***策的调整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同时农民自己也要不断强化自我,提高素质,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来的,协调工业化是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力争使农业走产业化之路,农村走城市化之路,农民走市民化之路,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工农间的差距。
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使其向一元化发展是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了,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J].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学.商务印刷馆.1984(8).
[2]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商务印刷馆.2004.12-13.
[3]蔡.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4]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1994(2).
[5]徐庆.四元经济发展模型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经济科学.1997(2).
[6]吴天然,胡怀邦,余海,陈伟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的发展道路[J].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1993(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