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潘登,现为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少数民族史专业13级研究生。
摘 要:我国的民族融合历史悠久,历程漫长,形式多样,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促进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现阶段学界的研究为基础,简要概括我国民族融合的特点及类型,并阐述笔者对于民族融合的态度。
关键词:民族融合;特点;类型
“民族融合”一词的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甚至冲突等原因,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互相渗透、相互影响,而导致它们之间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的过程。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上是普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贯穿我国历史,甚至今天依然存在。因此,研究民族融合问题对我国国家统一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拟简单分析我国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并提出笔者对于当前民族融合的态度。
一、我国民族融合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纵观历史,我国民族融合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民族融合一般体现为文化上的融合。这往往体现在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入先进民族,如上文提到的匈奴东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汉化,以及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全面汉化。
第二,民族融合多发生在战乱时期,且一般来讲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从历史上看,我国最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往往都是在战乱时期发生的,例如春秋战国时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以及五代以来直至元朝的民族融合,都是在统一的国家崩溃,各民族混战时期发生的。而且战争的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且程度也就越深,即便是清朝的民族融合,也多发生于明清鼎革时期南方各民族抗清,和清末各民族反清或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过程中。
第三,民族融合大多发生在少数民族统治区内,且规模最大。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在原先汉人聚居的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这就导致了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回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由于汉人的生产技术、宗教和文化等水平较高,促使少数民族逐步采用汉人的技术、宗教、文化及语言、姓氏、服饰等,与汉人逐渐融为一体。[2]
第四,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为主动融合和自然融合。所谓主动融合是指,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动要求其民族放弃本民族文化而全面采用汉族文化,进而使其民族完全融入汉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即是这一方式的典例。自然融合则是指不同民族因为杂居和通婚等原因,在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差异性不断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最终走向融合。这也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融合。上述两种方式构成了我国民族融合的主流。
二、我国民族融合的类型
我国民族融合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类型:
第一,大量少数民族的人口融于汉族,这是我国民族融合最主要的类型。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第一种是历史上大量少数民族人口移居于汉族居住区,这包括一些民族的自愿迁入,因为中原王朝的羁縻***策而被动迁入,以及征服汉族,入主中原;第二种是汉族大批迁居至其他各族居住区聚居,并以自己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了当地各族,使之与汉族融合;第三种是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零星迁入汉族居住区,逐渐被汉族同化。[3]
第二,汉族融入少数民族。虽然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以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为主,但是这并不排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因为某些原因,一部分汉族融入少数民族。这一现象,在历史上主要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自愿或被迫移居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在人数上居于少数,他们为了适应当地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相互通婚等,经过一两代、三四代或更长的时间便融合于当地少数民族了;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在某些汉族地区建立了长期的***权后,使当地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之中了,如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河湟地区为吐蕃长期占据,使原来居住在当地的百万汉族部分融合于吐蕃之中了;上述两种情况中前一情况是最主要、最常见的。[4]
第三,少数民族相互融合。这一类型包括起源和语言、经济、文化相近的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及不同起源、不同语言、经济、文化的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前者的典型例证有由各部族结合而成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与之不同,蒙古族的形成则既包括了操蒙古语的各部落的结合,又包括了与使用突厥语的各民族的结合,这可以作为后者的范例。而造成这一民族融合类型的原因往往包括了民族冲突、民族迁徙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融合被统治民族的***策。
三、对待当今民族融合的态度
在世界一体化日益加剧的当代,民族融合依然在以各种类型继续进行着,并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当今社会的民族融合又具有了全新的涵义,一般认为,现代社会的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实现民族大同,融为一体,从而使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5]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需要上来讲,民族融合都是一种正面的概念和积极的因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民族融合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种过程;作为结果,那是遥远的未来;作为过程,自有民族交往以来时时都在发生;尽管都是融合,我们当前肯定和承认的只能是后者,而不能是前者;因为当今世界还远不是民族消亡的时代,强调消亡意义上的融合,同样是有违规律的。[6]
面对当今社会的民族融合,我们应当尊重社会及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现状,顺应规律,顺应自然,在坚持我国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策,促进各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同时,汲取前苏联过早强调“民族融合”的教训,不以行***等手段推行民族融合,尊重个兄弟民族信仰习惯,注重保护各民族民俗文化,从而促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共同发展,保持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四、结语
我国的历史是一部兼容并蓄不断融合的历史,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不要以为民族融合是一个正面的概念和积极的因素便可大力强调了。由于在人口、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各个民族对民族融合所持的心态是大不一样的。[7]因此,在世界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待民族融合问题,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我国各民族发展现状,在充分尊重各民族习惯信仰,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维护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2]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孙进己:《论民族融合的不同类型及中华民族融合的不同状况》,《史学集刊》,2003年01期。
[4] 谷苞:《在我国历史上有为数众多的汉族融入少数民族》,《***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5] 金炳镐,毕跃光:《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7]王希恩:《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