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出了以M钠盐(2-巯基苯并噻唑钠盐)为原材料,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DM(二硫化二苯骈噻唑)的生产工艺。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确定了配料比、反应温度、时间等最佳工艺条件在产品收率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为下一步中试放大工艺流程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合成DM;新工艺;最佳工艺条件
中***分类号TQ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109-03
1 概述
MD(二硫化二苯骈噻唑)别名:硫化促进剂DM;硫化促进剂MBTS。分子式: C14 H8 N2 S4,分子量332.50。结构式:
MD(二硫化二苯骈噻唑)灰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微有苦味,无毒。熔点173℃以上,可溶于氯仿,部分溶于苯和乙醇、四氯化碳,不溶于汽油、水和乙酸乙酯,储存稳定。主要用于适用天然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及其他多种合成胶的硫化促进剂,硫化温度较高,有显著的后效性,不会早期硫化,操作安全,易分散,不污染,硫化胶耐老化。本品单独使用硫化速度慢,通常都与秋兰母、二硫化氨基甲酸盐、醛胺类、胍类促进剂并用,是G型氯丁胶的优良抗焦烧剂。主要用于制造轮胎、胶管、胶鞋、胶布等一般工业品。在氯丁胶中还可以起到增塑剂或延迟剂的作用。
2 DM生产工艺研究文献背景
经过文献查新和调研发现,目前国内报道硫化促进剂DM(二硫化二苯骈噻唑)通常由促进剂M(2-硫醇基苯并噻唑)氧化制备,采用的氧化剂有亚硝酸钠、氯气、次氯酸钠、双氧水、溴酸钾、过硫酸铵等,也有电解法制备硫化促进剂DM的文献报道。以上各种生产方法中,以促进剂M(巯基苯并噻唑)为原料,以亚硝酸钠或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的生产厂家较多。其反应如下:
但上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和废气(NO、NO2等),给环保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难于实现“绿色洁净”生产,不符合国家的环保***策,而且由于M是以固体状态悬浮在反应介质中参与反应,使反应为非均相体系,反应时间长,产品外观黄、熔点低、游离M偏高,难于满足国内外高端用户的需求。本项目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以促进剂M(2-硫醇基苯并噻唑)钠盐为原材料、水为反应介质、双氧水为氧化剂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小试和中试放大实验研究。
3 实验研究
3.1 合成路线设计
根据化学反应理论,DM可由下式所示的路线合成:
由上方程式可知,2MolM钠与1Mol双氧水、1Mol硫酸在适宜的条件下,可生产1Mol DM。由于M-Na 易溶于水,反应为均相体系,反应已于进行。再者反应以M钠盐为起始原料,减少了生成M的过程,降低了操作成本,特别是大大减少了废水排放量。
3.2 实验用原材料及其理化性质
主要原材料及理化性质见表2。
3.3 实验装置及仪器
1)1 000mL四颈烧瓶;2)100mL、500mL、1 000mL量筒;3)可调速增力电动搅拌器;4)250mL恒压滴加漏斗;5)0℃~100℃水银温度计;6)可调温电热套;7)鼓风式自动温控烘箱;8)电子天平;9)毛细管熔点测定议;10)马弗炉。
3.4 实验操作步骤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的四颈烧瓶中依次投入计量好的M钠盐和水,开启搅拌器开关,调整合适转速后,进行升温。升温至所需温度后,开始缓慢滴加氧化剂,控制滴加时间进行氧化,氧化临结束时,用硫酸水溶液进行PH值调整,待pH值稳定于8~9时,即为氧化终点。开始降温至30℃,进行真空抽滤,滤液舍弃,滤饼经烘干、称量,计算收率,并检测熔点、灰分等主要质量指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原材料配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M钠、双氧水、硫酸的化学计量摩尔比为2:1:1,水的用量应以不影响搅拌为最底限。控制反应温度40℃~50℃,时间4小时,按不同双氧水与硫酸的配比进行了合成实验研究,结果见表3,***1。
实验结果表明,H2O2/H2SO4=1/1.25反应收率和DM的熔点最佳。当双氧水配比偏低时,硫酸过量,会造成部分M-Na生成M,影响产物的熔点,同时,在反应后期,过量的硫酸还能使产物分解,使收率偏低。由于双氧水在温度较高时不稳定,易于分解损失,所以需要比理论量较高的双氧水配比,但配比过高时,会导致产物过氧化分解,收率降低。
根据前述实验确定的主要原料配比,考虑到M-Na 的浓度直接影响单位产品所排放的废水量,所以对不同M-Na的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考察。实验结果见表4,***2。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看出,M-Na浓度在3%~5%时反应收率最佳,产物熔点则随M-Na浓度升高而下降,特别当M-Na浓度高于5%时下降更加显著。主要是M-Na浓度过高时,反应后期体系变得太稠,影响传质,易导致氧化剂局部浓度偏高,产生过氧化反应。所以应该控制M-Na浓度不超过5%为宜。
根据以上实验,确定最佳原材料配比为:
3.5.2 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根据上述实验所确定的最佳投料比,设定反应时间为4小时,研究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5、***5和***6。
由该组实验数据可知,反应温度在40℃~50℃左右实验效果较好。从理论上讲,反应温度过低,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彻底完成,温度偏高,反应时副反应多且能耗大,对产品质量和收率不利。
3.5.3 反应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依据前述两组实验所确定的最佳原材料配比和最佳反应温度,进一步考察反应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反应时间。实验结果如表6、***4。
上述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产品的收率质量逐步提高,4小时后实验结果趋于稳定且效果较好。所以反应时间不宜过短,否则反应进行不彻底,使收率和熔点偏低,反应时间过长对实验结果也无益。反应时间为4小时~5小时,比较合适。
3.6 实验结论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和讨论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最佳原材料配比:M钠 : 双氧水 : 硫 酸 : 水=2mol : 1.35mol : 1.00mol;
2)最佳反应温度: 氧化温度:45℃~55℃;
3)最佳反应时间:氧化时间:4.5小时~5.5小时。
4 结论
我公司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确定了配料比、反应温度、时间等最佳工艺条件在产品收率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为下一步中试放大工艺流程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芳尘,吴祥彪.橡胶硫化促进剂DM生产新工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2]李铭新,杨丰科,王秉章,刘万兴,张宝庆.橡胶硫化促进剂CZ合成新工艺[J].辽宁化工,1996(3).
[3]高妍.橡胶硫化促进剂CBS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D].天津大学毕业论文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橡胶硫化促进剂DM生产新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