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许多文化现象一样,如果离世能够掀起一股文化热,对于逝者而言,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慰藉!诗歌仍然有复苏的迹象,精神空虚、灵魂需要慰藉的国人,仍然期待能够读到撩拨心弦的诗句。
4月26日凌晨2:10,59岁的汪国真因肝癌不治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于丹发微博说,我们遇见他,在恰好的年龄上。
汪国真驾鹤西去,有关他的消息和评论,很快在朋友圈里刷屏。许多人满怀伤感地回忆起了自己年轻上学时手抄汪国真诗句的情形;也有人翻出了***引用过的汪国真诗句;更有人把汪国真的诸多经典诗句搬到朋友圈中供人品读……汪国真的不幸离世,让人伤悲;但正如许多文化现象一样,如果离世能够掀起一股文化热,对于逝者而言,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慰藉!
汪国真的诗歌到底好不好,在诗坛向来存有争议。必须说的是,汪国真的作品并不被一些同行看好或称赞,许多人认为汪国真的诗歌不过是心灵鸡汤之类的人生格言,不深奥、不哲学化、不撕裂、没有痛苦,相反尽是安慰和自我满足,但是,衡量一位诗人的成就,读者或受众的数量从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汪国真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以及汪国真的诗句至今仍然有生命力,说明了汪国真的诗有很强的生命力,触及到了许多人的内心。
汪国真的诗是充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但任谁都不能否认的是,这样的心灵鸡汤并不造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些句子通俗易上口,虽然“营养丰富”,但不至于反胃。我想这也正是汪国真能够走红的原因所在。要知道,在诗歌领域极具造诣、一直探究生死问题的海子,其传播度最高的诗句也不过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这也是一碗鸡汤。
能够触动心灵的诗歌,必然是好诗歌。在写诗歌还是高冷文艺生活的时候,在写诗歌还能当饭吃的时代里,汪国真于上世纪90年代搭上了一路末班车。之后,我国便进入了许多人所讲的“诗歌已死”的时代。因此,汪国真当算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存在及走红证明了那个时候公众和读者对于诗歌的渴望,而他的离开也证明了这个社会的浮躁。
当朋友圈成为阅读的主要中转站,当微博人一笑的段子越来越受人喜欢,当我们离开纸质媒介,我们的阅读便越来越不需要走心走脑,大量的碎片化、应景化、新闻化的信息每天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及大脑,我们不再去思维更大更深的生命、哲学问题,我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不堪,而幸福指数也就会越来越低。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是需要汪国真的诗歌的。
今年年初,诗人余秀华红了;今年第二季度,汪国真的诗又一次红了……无论对于诗歌,还是对于读者,这都是好事。这证明,诗歌仍然有复苏的迹象,精神空虚、灵魂需要慰藉的国人,仍然期待能够读到撩拨心弦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