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着力刻画的,她的命运、性格、际遇的表现,却都展示着这个时代妇女的共同归宿。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初步的探讨。
一、家庭背景分析
杨二嫂是小说《故乡》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虽然不是主角,但其作用却举足轻重。杨二嫂有个形象、生动、幽默贴切的绰号“豆腐西施”。试想,鲁迅先生用人们熟知的历史上著名的浙江美女西施来借称这略有几分姿色的女人,这该是通俗而又诙谐的了。除此之外,妙就妙在西施前冠***以“豆腐”二字,既标明杨二嫂是以开豆腐店为业,处于社会下层的小市民,又使人由“豆腐”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形容软弱、不中用的事物而联想到杨二嫂的卑下。“豆腐”之俗与“西施”之雅不协调的粘合在一起而运用到杨二嫂身上,让笔者感到:杨二嫂虽以色相经营卑俗,但非使如“我”几十年后所见的那样“辛苦恣睢”,则不能表现其命运的不堪。这时的杨二嫂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她是鲁迅所描写过的无数小市民的融合和升华。
二、所处的社会地位分析
杨二嫂属于下层劳动妇女,有着悲惨的生活遭遇。早年是人见人爱的“豆腐西施”,因有几分姿色而让人高看一眼。而后则是一个世俗、麻木、贪小便宜的人。变化中可见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文中有一个经典的动作描写:“……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三、人物相关的外貌描写分析
“我”见到的“豆腐西施”是这样的“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是什么原因使得昔日西施般整天擦着白粉的杨二嫂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呢?很显然,是社会,是辛亥***后农村破产,农民和小市民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所致。
四、人物相关的语言、动作描写
小说中,最能透视杨二嫂微妙的心理活动也最能折射其心理特点的是那个性鲜明的短短的六句话,每句话都有其用意所在,真可谓为了自己小小的私利而费尽心计。
1.唬。“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我们无须也无从去考证几十年前“豆腐西施”对几十年前的一个小小的“我”在意与否,只从这突如其来的“尖利的怪声”中,便可以得出如此的结论:虚张声势,唬住对方,以讨好感。
2.蒙。“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当看到“我”愕然时,杨二嫂的第二句话几乎脱口而出,且不说襁褓中的婴儿,即使是神童也难以在历尽几十年沧桑之后仍记得曾经偶尔抱过自己的人,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3.嘲。“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当“我”愈加愕然时杨二嫂似乎面有愠色了。于是语言中带出了三分吹捧,七分嘲弄。
4.求。“那么,对你说。迅哥,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云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其实,这才是杨二嫂导演这场滑稽戏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可谓含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却又兮兮。
5.捧。杨二嫂的要求被“我”委婉拒绝后,便施展了裸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煞有其事的“捧”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蛮不过我。”其中的尖酸刻薄之性令人嗤之以鼻。
就是这样,通过对杨二嫂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和细腻的动作描写,一个对为富不仁者嫉恨而又眼红,不惜降低人格,毫不顾及的损人利己,喜贪小便宜,盲目抗争的妇女形象树立在了读者面前。深入探讨其不幸,她又何尝不是被侮辱,被损害,每况愈下的旧社会的牺牲品呢?通过她变态的心理和畸形的形体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源所在,是不人道的封建社会将他一步步逼近死亡的边缘,使一个“西施”般的人物沦落到如此境地。
五、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基于“我”印象中前后的变化。这个“变”字让我们辨出了这个女性沦落的本质。她也许和当时社会的其他的妇女的遭遇不同,可造成她们悲惨命运的源头却是一致的,那便是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根深蒂固。鲁迅先生塑造的杨二嫂这个可悲的妇女形象,其社会意义在于:要加强国民性的发生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使扭曲的人性得到恢复,要疗救者自觉地去咒骂和消除那些摧残人性的愚昧野蛮的社会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故乡》中杨二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