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健康的城市化需要健康的乡村,破败的乡村必然催生无序的城市。在城市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中国乡建院把眼光投向未来,以“逆城市化”的思路尝试乡村建设,寻找农村的主体性。这是对中国农村和农民有益的探索。
在新型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一体化等等理念的冲击下,人们似乎忘了即便城市化进程完成,也还是会有乡村存在的事实。不管城市化怎么发展,农民、农地、农业都不会凭空消失,城乡终将并存。我们不能任由农村空心化、农村文化失去吸引力,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把农村变成大的垃圾堆。
主流社会很少会追问未来的农村应该是什么样的,但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思考了。2011年,生态画家孙君、“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等长期从事乡村建设的人士,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院(以下简称乡建院),开展了对此的积极探索。
在乡建院设计打理的样板村里,孙君的典型形象是披着***大衣、胳膊夹着画夹、手里拿个罗盘晃来晃去,跟个风水先生似的,时而看到了什么就停下来画几笔。
孙君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讲城市文明未必优于乡村文明。比如他说城市生活方式是要制造垃圾的,乡村生活方式相反,在城里是垃圾的东西,在农村就是肥料。所以,乡建院做的样板村,首要一条就是消灭垃圾,办法一是打通既有水系,让生态流动起来,并且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加强观念宣传,让村里人改掉乱扔垃圾的习惯。
盖房子是农民的大事。在帮助农民盖房子方面,乡建院的理念是不大拆大建,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把现代化的生活引到房子的内部,使之更舒适、适合人居;外观上则在延续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元素,让房子更漂亮。
乡建院的理念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要靠农村生态系统重构和建筑升级改造来呈现。而呈现的具体方式,就是建造示范村。
李昌平把账算得很清楚:现有的农村,10%将会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失,并入城市;60%的农村会凋零、消失,人口迁出,村子变成农场或者其他;只有30%的农村会永久性保存下去。所以乡建院选择做的示范村要属于这30%,而且要是大的中心村,也就是说工作成果既不能白费,又要发挥示范作用。
乡建院开发了完备的理念和一整套的工作方法。他们理想中的新农村,是“三生共赢”的,“三生”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意思;更具体地说是五句话:我村我素,我村我品,我村我业,我村我家,我村我根。
“素”是元素,“品”是品位、品格、品质、品牌,也就是说,每个村子都要有自己的风格。比这更实在的是“我村我业”,也就是说住在自己的村子里可以就业,有事做有钱赚,这样才能不用惦记着跑到城市打工。在这个问题上,乡建院把中国即将要面临的另一个社会问题纳入了考虑,那就是老龄化问题。
乡建院致力于推动将他们承接的样板村建设和养老联系起来,吸引城市里的老人下乡养老。这样,村里人有了事做,有了就业,城市老人来农村养老,既能享受更优美的环境,花费也相对于在城里养老更便宜。
乡建院还有一套关于乡村内置金融的方案,即乡建院工作人员可以协作者的身份帮助村民成立资金合作社,为村里提供金融服务,这同样可以跟养老结合起来,以村内的老人作为资金合作社的发起人和受益人。
乡村建设的实施是比较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成立两年来,乡建院已经在北京、广东、湖北、河南4个省市的20个左右农村开展工作,但以上的理念除了在河南信阳的郝堂村较为完整地开展外,在其他地方还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实行。
乡建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也才刚刚见了一些成效。值得钦佩的是这个团队的态度,他们生活在当下,却在为未来而工作;可贵的还有他们的理念,如果这样的理想能够实现,农村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农村文化会是有尊严的文化,农村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乡建院:规划未来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