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如火如荼,人声鼎沸的场景就是合作学习成效的显现吗?外表美丽而流于形式的合作普遍存在于我们广大教师的课堂上。我们不禁要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不可否认,合作无明确要求,合作学习操之过急,合作时间不充裕,合作调控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合作意识差、不会合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我们不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孩子们先学会合作。为此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学会合作的必要行为。
1.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指细心地听取。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时,眼睛要注视对方,并且要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对方以积极的暗示。要求学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必须等别人讲完再提出来,听取别人发言时,如果有疑问,需要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使用礼貌用语,指导学生学会体会和观察。
2.培养良好的“表达”习惯
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述,必要时可以做一些书面准备,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能借助解释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意思。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充”习惯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运用口头语言表示支持,指导学生说出能给人以鼓舞的口头语言,如:“你的方法很好!”“很有意思!”“很好,继续往下说!”等等。运用体态语言表示支持,比如,可以用点头、微笑、会意的眼神、竖大姆指、击掌等。
3.培养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
教会学生在合作学习有困难时,要及时向同学请教,并且能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方;告诉学生请教对方要用商量的口吻,用“请”字,接受帮助后要表示感谢等等;教会学生主动关心别人,学会对同学说“不懂找我,我会帮助你的”;教会学生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通过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学习,让学生学会彼此认可和互相信任,进行准确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在未来社会,有效地与他人协同工作、和睦相处、彼此交流决策意见等均是最重要的能力表现。因此约翰逊兄弟指出,学生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将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大可能地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其次,教学中采用促进学生合作的策略。
1.小组长的材料分发技巧
在分发学习材料时,每个小组长发给组内的同学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就必然向他人索求所需材料。为了向他人索求材料时不致遭到拒绝,小组成员就要正确对待他人的索求,否则每个成员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实现。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尊重他人、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思想意识。
2.小组作业的提交
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包括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上交作业可由小组长指派组员轮流执行,提供均等机会。通过集体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思想意识。
3.小组评价
教师依据各小组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及小组的成员进步等情况,定期对学习小组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并对优秀组和超级组进行奖励。这种小组成功只有在小组成员真心合作、互相帮助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取得。要使学生明确只有依靠合作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目标,增强学生的合作观念。
4.小组合作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向课外延伸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中,我们也可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延伸到课外,有时候更能收到好的效果。特别是阅读展示类型的课,在主题为“李白与月”阅读展示课中,我和学生们商量用两周的时间准备包括搜集材料、制作演示文稿、确定主题发言人、自主安排全员参与表演等等。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展示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进来,有的展示课件、有的朗诵诗词、有的表演书法,这样的活动无疑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沟通合作,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好多教师都存在一个疑问,就是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觉得效果也不错,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不少,但学生的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我觉得如果只是为了提高成绩,提高升学率我想有好多方法可以采用。在人类已经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所有资料都已电子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还只是教孩子们死读书,合作学习不是新瓶装旧酒吗?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孩子合作才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在不断变换的集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知道我在集体中能做什么。真正做到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