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何畅,她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的研究生,当时就很想采访她,可总是擦肩而过,直到她毕业留校任教。在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如约走进何畅的琴房,刚刚从国外演出归来的她,正在为不久后的一个艺术节做准备。我看到钢琴上铺满的乐谱,心中有些不忍。
喜欢何畅,不仅因为她琴拉得好,人长得甜美,还因为她有着表演专业学生少有的理性和北京女孩的率性,交谈起来很顺畅也很舒服,亦如她的名字。
12岁举办个人演奏会
何畅的父母并非文艺工作者,小时候她家里有一架钢琴,那是姥爷送给当幼儿园老师的妈妈的结婚礼物。可是何畅不太喜欢钢琴,碰两下就不再理它了。5岁半时,一位老师在妈妈的幼儿园里开办了一个幼儿小提琴培训班。这位钟绵驹老师是虔诚的基督徒,非常慈祥,也特别喜爱小孩。在钟老师的小提琴班上,何畅接受了最初的音乐启蒙,对小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几个月以后,班上30多个小朋友只剩下何畅一个人了,所以老师就让她到自己家里上小课,这样她学得更快了。半年后,何畅已经可以和妈妈一起在幼儿园里登台表演了,在妈妈的手风琴伴奏下,她把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拉得有模有样。
与很多琴童不同,小时候的学琴经历给何畅留下的都是美好而愉快的记忆。
时间一年年过去,何畅的琴艺也如初春的草木般飞快生长。然而到了第三年,钟老师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不再教学了。没有自己喜爱的老师指导,这让何畅非常伤心,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海***文工团的林丁丁老师。跟林老师学琴,让何畅迅速成为北京业余琴童中的佼佼者,多次在区、市级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还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儿小提琴演奏比赛并获奖。她在业余小提琴圈子里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中央音乐学院韩里、赵薇、隋克强等教授的关注,一致认为她是学音乐的好苗子,建议她往专业上发展。比赛中获得的好成绩、音乐学院专家教授的热情鼓励,让本以为中央音乐学院离自己太遥远的何畅有些动心。六年级开始,启蒙老师帮何畅找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金鸣老师进行专业辅导。“从业余到专业差距还是挺大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几乎都要崩溃了。在当时全国只招一个校外生的压力下,金老师对我强化训练了三个多月,我竟然奇迹般地考上了,所以我特别感谢金老师,是他把我带进了专业音乐的殿堂。”何畅感慨道。
2000年6月,林丁丁老师在金帆音乐厅为即将走入专业学府的何畅举办了她人生的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那年她只有12岁,是当时该音乐厅有史以来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年龄最小的演奏者。
严格而系统的专业训练
进入附中,何畅生活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天一大早她要从朝阳区坐车到西城区来回颠簸。父母心疼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母亲为了更好地照顾何畅,在父亲支持下下岗做起了女儿的陪读。一个北京学生还要在学校附近租地下室上学,这在同学中可以说绝无仅有,何况一租就是十多年。后来,附中由学校本部搬到方庄,何畅一家亦随着学校转移到方庄,父母继续租房陪女儿过着陪读生活。
为了打开何畅的视野,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金老师经常带她参加学院和国内各类比赛,让她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过去业余学琴时,何畅的技术比较粗糙,右手握弓比较紧,左手也有一些毛病。金老师就像外科大夫一样,一点点地把问题指出来,一个一个地给她“做手术”。很快,何畅便在同学中脱颖而出。2002年,何畅被刚刚回国任教的著名中提琴教育家何荣教授看中,与其创建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室内乐团一起合作录制了维瓦尔第《四季》(CD),何畅担任《春》的独奏。附中期间,何畅连续6年获得附中专业优秀奖和优秀学生奖学金,并以附中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上大学以后,金鸣老师把她推荐给了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金老师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几乎都花费在了我们这些学生身上,而且我上大学以后,她还一直十分关心我。” 如今谈起金鸣老师,何畅依然充满感激之情。
林耀基教授是中国小提琴界的一代宗师,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小提琴人才。“林老师之前听过我的考试和演奏,他应该对我还是比较了解的。能够成为林老师的学生,可以说是幸运之神对我的又一次眷顾。”林老师特别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很多学生到他那里,首先要改掉技术上的各种毛病,甚至要从头练起。“林老师在教学上非常较真,比如他要求弓子一定要拉得特别直,有时我觉得已经拉得很不错了,可他还是认为不行。我那个时候也比较固执,不太能理解,现在想想他这样追求完美,真的是为学生好。没有这样的千锤百炼,怎么能够打造出那么多的金牌选手?”虽然和林耀基教授只学习了3年的时间,但何畅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对于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培育更是深怀感恩之情。
林老师一方面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又特别亲切随和,特别让何畅难以忘怀的是林老师对工作的倾情投入和对学生无私的爱。“记得有一次到林老师家上课,我和妈妈想到林老师有糖尿病,平时不能吃太甜的东西,便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西红柿给他带了上去。没想到一开门看到他家满屋子都摆着鲜花,才知道那天是他的生日。林老师在生日那天还给我上了3个小时的课,让我很感动。”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份情谊,当何畅听到林老师突然去世的噩耗时,感觉整个心都空了,一个人在楼道里哭了半天。“他去世前两天还在为我上课,并且借给我一把琴,让我准备参加全国比赛。”何畅回忆道。
林耀基教授的猝然离世,让正在读大三的何畅再一次面临无师可教的困境。这一次又是附中的金鸣老师给了她很大的帮助,把她推荐给了林老师的学生――童卫东教授。童老师曾长期担任林耀基教授的助教和助理,继承了林耀基教授的衣钵,能够继续和他学习,对于何畅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从技术到音乐的全面发展
虽然童卫东教授吸取了很多林耀基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和林老师一样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但他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脾气秉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何畅对音乐也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跟童老师学习,何畅的演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为童老师演奏时,他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音乐?’这是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童老师为我的音乐思路打开了一扇门。”
何畅是个认真听话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再加上多年来老师对她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让她在演奏上一直都比较拘谨,在音乐理解和表达上也不够大胆。童老师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次次耐心的启发和严谨又富有激情的示范,逐渐激发出她的艺术潜质。“童老师给了我很多新鲜的感受和启发,让我的演奏愈加丰富和成熟,师生之间也更加融洽和默契。”半年后,何畅就在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青年组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完全超过了之前的预期。比赛结束后,童老师激动地给她打了一个电话,既是老师又像朋友一样诚恳地对她说:“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进步最快的一个,这是个好的开始,希望你继续努力!”
那次比赛为何畅的音乐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时隔一年,她又荣获了香港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奖,以及学院颁发的古驰奖学金和谭小薇奖学金。2011年10月,何畅在第三届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进入复赛,她也是代表学院参赛的选手中唯一晋级的。虽然没能取得名次,但是童老师还是给了她充分的肯定:“通过这次锻炼,你的音乐放开了,我非常满意!”随后,她在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小提琴独奏比赛中,经过与来自全国九大专业音乐院校优秀选手们的激烈争逐,最终获得银奖。“金钟奖”结束后,何畅又马不停蹄地准备下一个国际比赛。连续几个月,童老师几乎每天都给她上课,反复地练习、合伴奏、走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2年4月的第八届韩国首尔国际音乐比赛中,何畅经过四轮重量级角逐最终获得第四名,这是中国人在此项赛事中时隔10年后再次获奖。
比赛是一个综合考场,比赛前的认真准备、比赛中的沉稳心态和稳定发挥对何畅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童老师在教学上非常细腻,音乐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但在比赛中,他对学生相当信任,从不给他们任何压力,把所有的责任都担在自己肩上。为此,何畅特别感谢童老师:“他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就像亲人和朋友一样。”
何畅是一个很要强的女孩,本科毕业时因为系里只保送她攻读艺术硕士而不是文学硕士,她毅然放弃保送选择自己考。同时,她又有着北京女孩的包容和大气,她不愿意看到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和嫉妒,其他同学获得好的成绩,她也会为他们高兴。这样的性格和品行,让她在室内乐中有着良好的表现,曾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与弦乐重奏比赛铜奖。为此,研究生毕业后,何畅幸运地留在了管弦系室内乐教研室任教。
从学生到老师,何畅完成了第一次人生角色的转变。可能是因为妈妈就是一位幼教老师,何畅很喜欢当老师,她说:“我就是在老师们一棒接一棒的传递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也有责任把他们的学问和技艺以及他们对学生的那份无私的爱灯灯相续、薪火相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何畅:有一种使命叫薪火相传